一部中国美术史,就是传承与创新、继往与开来的历史。
在中国美术史中,中国画是璀璨的明珠。她艺术地境象为中国的文明、文化,乃至哲学。
体验中国画的境象哲义之美,就是体验生命的价值之美。她让人欣赏,艺术如何藉助古承,浇灌花蕊;艺术又如何凭借创意,恣肆绽放。作为生命的艺术,总是静静地从昨天你熟悉的脉络中走来,却总会偏偏地从明天你诧异的目光中招手。她让你熟悉且陌生,若稼轩品语: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却在灯火阑珊处。
中国画境象哲义之美,即用昨承熟悉的花蕊,淀放明创陌生的绚丽。
这就是中国画艺术的生命。
今天,从昨天“继往”的我们,有幸约请到百位艺术品的创意者,在“中国美网”,用艺术展示“开来”的陌生,体验艺术作为哲学的生命与价值。
在这充满梦幻的空间中,艺术可以尽情享受创意的浪漫与想象,她将带我们从昨天古远洞火的闪烁中走来,又将带我们从明天辉宏蓝图的绚丽中走来,她用中国哲义的平仄,吟诵中国画境的诗:或小桥流水,或大江东去。
这,就是中国画当今百位艺术家的有创意的生命。
张学万:男.1958年出生于四川省夹江县,一九八一年拜曾尧老师为师。学山水画。后毕业于“中国书画函授大学”斋名"塗鸦堂"笔名"石峰"、"木城人",现任中国乡土艺术协会四川省书画研究院常务理事;四川省美协会员;成都市美协会员;四川同心文化艺术院副院长;益洲书画院副院长;成都市《一品天下书画院》荣誉院长;翰苑文化研究会理事,四川省老教授协会天府画院一级美术师。1970年代起习画,擅长没骨人物画,有若干作品发表于美术书籍、报刊、杂志,"长征杯"暨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书画活动中作品《英视瞬瞬卫神州》荣获一等奖。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华诞“百年光辉耀中华”名家书画展中《翻过雪山春洗马》荣获二等奖;浩然清风全国书画大赛巜马球图》获得优秀奖;2019年10月,授聘为四川省大学生创业新艺术导师;2019年纪念望江楼130周年《薛涛吟句图》由望江楼公园,薛涛纪念馆永久收藏。四川电视台(巴蜀画谈)栏目为其做过个人专访,夹江电视台(百姓关注)为其做专访共二集每集十分钟。《中国美术选集》1949年﹣2000年有《春风得意丽人行》被载入典。又有《丽人行诗意图》和《马球图》被梁津艺博馆,收藏。《清凉图》作为中共四川省纪律检查委员会.四川省监察委员会《清廉四川》2023年第四期封面出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巜杜工部丽人行诗意图》由中共阿坝州委,阿坝州人民政府,收藏。2023年5月18日,星期四,《国防时报》名家鉴赏A 3,整版报道我的艺术成就:《路曼奇其修远兮.吾将上下求索》。被载入:由四川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的《现代艺术》2021年第2期。2020年4月参加了“萤火成炬……艺术抗疫慈善行”由.成都《诗碑家》画院主办,的公益項目惠捐书画作品。
文/黄基秉
四川夹江,中国书画纸之乡,夏为梁州之域,汉为巴蜀之地,两岸青山相对出,一江碧水中流看,因此而得名。钟灵毓秀,地灵人杰,1958年,张学万便出生于夹江这方风光秀丽的山水之间。
自古来,夹江多出俊杰。张学万的爷爷在乡村开办私塾,父亲是中科院成都分院的知名专家,出生于书香门第的张学万,从小就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耳濡目染。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张学万爷爷留下的画谱和字帖,成为了儿时张学万最大的财富。后来家里的藏书大多损毁,但张学万爷爷的画册一直保留了下来,张学万早期便对画册进行绘画临摹,为自己打下了厚实的美术基础。就像修房子打地基一样,深厚的地基为后来张学万的美术创作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而立之年的张学万在偶然的机会下接触到了没骨画,被其“没骨成型,下笔成趣”的特性所吸引,并潜心专研,随后成为一名专业画家。中国画有许多绘画技法,“没骨”就为一例。书法里把笔锋所过之处称为“骨”,其余部分称为“肉”,不用勾轮廓,不要打底稿,更不能放底样拓描。
据宋代郭若虚《图画见闻志》载,此画法始于五代的徐熙、徐崇嗣祖孙。没骨画不同于工笔和写意,没骨的“没”字,即淹没而含蓄之意,其精要在于将运笔和设色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作画时,要求画者胸有成竹,一气呵成。
宋代梁楷首创用没骨大写意作水墨人物,清代任伯年也用此法画人物,高古脱俗,开一代画风。“没骨”看似浑然一体的块面,实则是线的扩大,以求笔中墨韵之变化,而这种变化深深吸引了张学万。并且经过多年研习,张学万的笔法散乱随意,粗犷有力,意思简当而内蕴丰富。
当代著名画家彭先诚的没骨人物画,张学万更是十分钟爱:“早年我就喜爱彭先诚的画作,并对其画作进行反复临摹学习,只要有彭先诚的画展和讲课,我都提前观摩聆听。”张学万深受彭先诚先生的影响,使他在研习中国古代人物画方面收获颇丰。
艺术家创作是需要独处的,张学万也不例外。四川人喜欢喝茶,作为道地四川人的张学万也常常会找个清静之处,泡上一杯茶,一坐就是一天,看着自己想看的书,构思下一步自己要创作什么画。
张学万擅长中国古代人物画,每一幅画都经过反复推演,之后才大胆地落笔,追求用墨、用色、用水浑然一体,画面浑厚、色彩凝重。他用传统笔墨恰到好处地描绘形体、神态,既有惟妙惟肖的造型,又不会流于呆板凝滞,准确又生动,流畅而潇洒。
张学万的创作从唐壁画及三彩从中汲取了大量的古代文化遗韵,他的画没有画稿,没有固定的创作程式,创作中一切皆随墨与色的渗化而行,随性发挥。恰恰是这样的一种随遇而安、随机而变的创作方式,形成了错综复杂、偶然天成的墨象。
多年来,张学万“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春夏与秋冬”,默默地独行,通过自己的学习,出于传统而又不拘泥于传统,更融入了他对生活的理解与感受,不知不觉间已逐渐形成了自己别具一格的绘画风格。
丰富的生活阅历让他的画达到了很多画家达不到的深度。家乡的一草一木是他绘画灵感的源泉。张学万总是以客观的眼光去观察绘画的对象,他的画除了娴熟的绘画技巧之外,更重要的是,它浸满了作者的哲思情感和对家乡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