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永仁地域,古称苴却(“苴”在当地读左“左”,不读ju“居") ,清朝咸丰年间以来即以产砚石、制砚台驰名。1909年,该砚曾被送往巴拿马博览会,一举获选,更享盛誉。此后因批量小运输不畅、销路有限,加之工匠作古,湮没近80年。1985年,苴却砚石产地被重新发现,在选石研制砚台时还找到了新的砚料,其新产品自1988、1989年先后在成都和北京中国美术馆展出后,书画、金石名家一致称赏。金石文物鉴赏家张绍曾认为,苴却砚“似端非端”,称它是“砚中之冠”,书法家方毅题词为“砚中珍品”,苴却砚从此重放光彩,誉满中外,产品供不应求。
苴却砚石产于原云南永仁县仁和区。该区60年代划归四川渡口(今攀枝花)市。当人们在叹赏首却砚奇特的石眼、花纹和卓异的研磨功效时,也想知道一些砚乡名称的来历。现就“苴”的读法,苴却作为地名及“苴”字音属与含义略作考证,以飨读者,并就教于同仁。
一、“苴”读音源考
“苴”字读音有两种:其一发“居”音;其二发“左”音。也有人以为,“苴”,普通话读“居”,在方言里才读“左”;或认为“苴”在攀西地区发“左”音,此外发“居”音。
其实,“苴”字字音很多,旧版《中华大字典》(中华书局1978 年重印发行)上就有17种读法。如千余切,音居;宗苏切,音租;班交切,音包;总古切,音租,等等。但这些读音之“苴”都同地名无关。“苴却砚”之所以被一些人读为“居却砚",是因为他们从一般常用的字典上看到苴读居音而并未深究。
苴却砚由地名苴却而得名,就地名而言,“苴”发“左”音,是世代生活在苴却地域人们的统一发音。
清《姚州府治》中记载:“滇中地名,多有以苴字名者。好州之大,小代苴,自马苴,大姚之苴却,镇南之苴力铺、苴水皆读为子锁切,音左”。《汉书。终军传》:“苴以白茅”,师古注有:“苴音租。夫租音与左音相近,滇人之苴字为子锁切者,其租音之转而讹欤。”说苴应发租音,这也未必确切,在(《杨升庵全集.渡泸辩》)中两处提创苴却时,均写为左却....今之金沙江在滇、蜀之交,一在武定府元江驿;一在姚安之左却。据《沈黎志》,孔明所渡当是今之左却也。”可见苴却之“苴”早在明代以前就读作左”,或近似于“左”音,并一直延续至今。应该说,这是作为当地地名的正确读音。苴却砚之“苴”,其读音当属此列。
二、“苴却”地名源考
苴字在汉语书写中并不常见。而在古代的滇川两省,尤其在云南,用它作为国名、邑名和河名的都有。据李汉杰主编的《中国分省市县大降典》解释,云南永仁:“古称苴却,新石器时代人类就此生息繁衍。”《中外地名大辞典》中说,云南省大姚县地,土名苴却卫。永仁于1924年从大姚县拆出设县。苴却作为地域名可能相当早,当地老人根据世代传闻为始于元代,但文字资料仅见于明朝,如嘉靖年间李元阳著《苴却督捕营设官记》一文中写了苴却;与李元阳同时代的杨升庵在《渡泸辩》中将苴却记为左却;崇祯时的徐霞客在其游记中将其记为苴榷;还有写为左权的,等等。到了清代,这个地域改置“苴却巡检”民初设“苴却行政委员"。显然,如以现今占有的文献记载的年代来认定苴却得名年代,是值得研究的,只能说至少是在明嘉靖年以前就有苴却这个地域名了。
若仅就“苴”字作为地名来说,远在唐代就有文献记载:南诏大理太和城称羊苴咩城,今已在其遗址发现许多用汉字或汉字增损记录白蛮语音的瓦,如:“苴”,“官苴”,“羊左”等。时至今天,永仁县的全部乡名里,竟还有1/5以上带有苴字。我们感到这对于弄清苴却得名的时代渊源,是有一定意义的。
三、“苴”字音属及含义源考
从已有的资料看,苴却是我国少数民族语音的汉译,但究竟是何种民族语音尚有争议。例如:王之甫先生在《南诏和白族的几个问题》(《彝族研究》1988年)一文中介绍说,有的学者确信苴为彝族语音;而有的学者则认为苴为民家(白族)语音;也有人认为苴是彝族和白族的混合称号。
通过对现有资料分析,苴为彝族语音之说比较可信,许多资料证明,早在唐南诏时期,“苴”已是较常用的语言,而南诏王室的后裔为后来分布在滇西的舞族。在南诏,王子被称为“信苴”,南诏的人名、城镇、河流等多以苴谓之。苴有勇猛壮大、显赫之意。以官员、人名含苴字的如:骠苴低、低牟苴、放苴、履苴、苴诺苴、时牟苴、喻茜苴、罗苴子、尹辅苴等;
以地名苴的如利备苴、玉白苴瓦波苴思卡苴、里苴倾、六苴、苴却等等(见毛志品先生《“苴”字源考》,1994年1月1日《攀枝花日报》)。据《华阳国志》介绍,苴为古侯国,地处当今四川昭化县南(现并入广元市)。清代徐炯《使滇杂记》中记有大姚县苴却江。去年永仁县志办李刚同志来函告知不少材料,其中一条是:1923年,苴却行政委员李家棋撰文提到:苴却元明时代系土司管辖,命名苴却乃彝语之译音,讲得非常明白。显然,南语时期普遍使用的“苴”,随其统治者蒙氏家族分支、迁徒、已经遍及滇西各地,存留在云南舞族人民的丰富语言中。
“苴”既然是我国少数民族语音的汉译字,那就象翻译其他外来语音不可能都贴切一样。首先,说苴发左音,不一定十分准确地译出了原音;其次,有人在古代文献中把它书写成汉语的同音字,或者写成近似左音的字,如本文引杨升庵著作两处写为左却,如师占注里的“肯音租”,就都不是什么奇怪的了。
(作者注:本文承永仁李刚同志告知部分原始资料,特致谢忱。)
(作者单位:中共攀枝花市委党校、中共四川省委党校)
(《云南社科情报资料》1994年3月4日)
特别说明:本文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本网将在第一时间侵删!
本网特别开通自助上传功能,只要您是本网用户,你就可以发布:文章,诗词、艺术评论、艺术批判,艺术观点,艺术新闻等;发布方法:在你的后台上传需发布的资料,本网将根据你选择的栏目发布。你也可以将需要发布的资料,发到邮箱(1435980968@qq.com)由本网给你上传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