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苴却砚史料汇编】四川...
搜索

【苴却砚史料汇编】四川奇葩——苴却砚

作者:罗春明·26825 浏览·2021-08-25 11:05:17

苴却砚

怪而不怪的砚名


苴却砚,这个名字听起来有点古怪的石砚,近几年名声鹊起。1995,苴却砚被作为国礼分赠日本天皇、首相、参众议长和韩国总统、总理,受到很高的评价。


中国的名砚一般是以产地或制作工艺为名,苴却砚也不例外。苴却就是地名,历史上属云南大姚永仁县,是彝族聚居之地。苴却是用汉字表注彝音,当地读zuo()。在云南彝族地区,“苴”字的地名不少均读“左”音。“苴”在彝语中含有勇猛、壮大、显赫等意。明代杨升庵的《渡泸辩》直接将“苴却”书作“左却”。中央电视台报道苴却砚重新开发的新闻时亦读“左”音。


既然说苴却砚是“四川奇葩”为何又说它产于云南?这里还有一点周折:明清时代四川省攀枝花市全沙江以南的一片土地属云南管辖。云南永仁古称“苴却”。1965年的春天,毛泽东在川滇交界处划了一个圈,“三线建设”建立了被后人称为“中国第一个特区”的渡口市(现改名为攀枝花市)。攀枝花建市后苴却石产地划归四川成为攀枝花市的一-个组成部份。苴却砚的重新开发、重放异彩也正是攀枝花市建设如火如20世纪80年代且下文还有一说:苴却砚产地古属四川泸州。因此,称苴却砚为四川奇葩也就顺理成章了。


富于传奇的砚史


苴却砚始于何时,很难详考。据黄道霞先生考证,苴却砚就是在历史上忽然下落不明的泸石砚。据研究,苴却砚产地大姚,古属泸川,而泸石砚之名与诸葛亮渡泸的泸水有联系。泸水。今指雅袭江下游及金沙江会合雅袭江以后的一段

江流。诸葛亮渡泸的渡口在今之拉鲊,距苴却石源产地不10公里。泸石砚制作的鼎盛时期在北宋宣和以前,以后逐渐沉寂,没了记录,只留下了“今不闻泸石可以为砚”(邓之诚《骨董琐记全编》)的记载。


苴却砚再显光彩是在清代。据《楚雄方志通讯》载,苴却砚在清咸丰年间名气颇大。宣统元年(公元1909)苴却巡检宋光枢取砚三方赴巴拿马国际博览会参展,一举获选,名震中外。后云南省府计划进一步开发苴却砚,请苴却制砚名家寸秉信赴省,传授雕砚技艺。孰料寸未及起行即病故。后来者砚技均不及寸,此后苴却砚生产一直断断续续,渐至消失于历史风尘之中。


苴却砚的第三次崛起是在20世纪的80年代,其时代背景是攀枝花钢铁能源基地建设的大发展,而话还得从50年代说起。1953,当时在会理一中任教的罗敬如先生在民间发现一方砚,为其类似端砚的石质、石眼所吸引,当即倾囊购之,后又在民间收藏到另一方石质类似的石砚。罗先生仔细研究,发现完全可与端砚媲美,根据雕刻技艺手法,可推测这砚产地离当地不远,便致力于寻找石源三十余年未果。1984,罗敬如先生被聘为攀枝花市工艺美术公司顾问后,多方打听得知砚石产地在川滇交界的金沙江畔,经当地人的帮助,终于寻得石源产地。有趣的是当地人已不知此石可以为砚,在后来的察勘、选料中,又发掘出了品质更好的新砚材。于是,罗先生率领晚辈及弟子研制出一批题材广泛、造型新颖的苴却砚,并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


品质珍奇的砚石


苴却砚石紫黑沉凝,暗含润泽,石质致密,“抚之如婴肤”,手感极为舒适。苴却石颗粒十分细小,其粒径比端砚还小很多,这样的砚石不仅磨下的墨汁颗粒细,发墨好(“发墨”,指墨汁磨好之后,存于砚中一小段时间。待墨与水完全溶合后,所得墨汁质量、光泽很好的情形)而且很“受刀”,可以雕刻十分精细的东西。


苴却石品之珍奇,还在于其石眼。石上有眼,且睛瞳炯炯、鲜活生动,此千古绝伦。苴却石之“眼”有四大特点:质纯、灵动、色绿、形大而多此四点其他°石均不可比。所谓“质纯”,指石眼的质地纯净高洁,无瑕疵,无不好的杂质,“如玉莹,如鉴光;所谓“灵动”,指石眼中有心睛、有环、有晕,三者微妙配合,千变万化,使石眼“睛亮瞳明”富于灵动之气,“静而观之如倾如诉;所谓“色绿”指石眼的色相碧绿如)翠一般历来爱家“贵绿色,贵多层,黄色次之,枯者为下(赵汝珍《古玩指南》);所谓“形大而多”是指苴却砚的石眼大,数量多。苴却砚中石眼直径20毫米左右的随处可见最大的达63毫米而历来对直径20毫米上的石眼都看得十分珍贵,且有“七珍八宝”之说一方砚上若有78颗石眼便视为珍宝。苴却砚中78颗石眼不足为奇最多的在一方15英寸的砚上竟有200多颗石眼。


苴却砚还有一绝:膘。端砚有眼无膘,贺兰°有膘无眼,苴却石却是鱼和熊掌兼得。不仅如此,苴却石的膘色彩绚丽丰富,美不胜收。大致可分为绿膘、黄膘、玉带膘、彩纹膘等。在膘中杂以藻纹、青花、冰纹、荡、金线、银线、火烙等,往往形成美妙无比的天然图画,令人叹为观止。


苴却石的天生丽质,吸引了无数的艺术家、能工巧匠为之倾注毕生的精力,创造出了美妙绝伦的艺术珍品。


目前,在产地攀枝花已形成两派风格各异的砚雕艺术。一是罗敬如先生首创,其后代弟子继承发展的艺术风格。这一派立足攀西乡土文化,十分讲究因材施艺、天然造化,注意“雕”与“不雕”的结合、主观创造与客观发现的结合。不是强调“塑造”美而是强调将美从石头中“剥”出来。因而其作品往往有神来之笔,充满诗情画意,文气盎然,件件有新意,皆可称之为“孤品”;一是歙砚的技法与风格。歙砚的雕刻技艺经过若干年的锤炼,已形成了一些易于继承和推广的技法和适应市场的题材造型,成就了一大批砚雕人才。在苴却石的吸引下,一些歙砚雕刻艺术家来到攀枝花“安居乐业”。这一派砚雕艺术,熔中国传统的诗、书、画、印于一炉,运用线条如行云流水,巧用绿膘,擅长薄雕,其作品富于传统文化气息。两派艺术不断地相互交流和影响,然艺术的个性反而日益彰显,此乃可贺。


近年来,随着石砚的观赏、收藏价值日益提高,攀枝花的砚雕艺术家们又创造出壁挂、摆件、茶盘、镇纸、印章、笔架、笔筒等艺术新品,深受人们喜爱。尤其是在丽江剑南春文院中,根据英国作家希尔顿长篇小说《消失的地平线》创作的香格里拉故事系列壁挂备受瞩目。

(《四川画报》2005年第2)


特别说明:本文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本网将在第一时间侵删

网特别开通自助上传功能,只要您是网用户,可以发布:文章,诗词、艺术评论、艺术批判,艺术观点,艺术新闻等;发布方法:的后台上传发布的资料网将根据选择的栏目发布。你也可以将需要发布的资料发到邮箱(1435980968@qq.com)由本网给你上传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