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昌林 |《笔墨精神》...
搜索

杨昌林 |《笔墨精神》——当代中国画传承与创新百家学术邀请展

来源:中国美网·14 浏览·2024-08-28 09:56:15

      一部中国美术史,就是传承与创新、继往与开来的历史。

      在中国美术史中,中国画是璀璨的明珠。她艺术地境象为中国的文明、文化,乃至哲学。

      体验中国画的境象哲义之美,就是体验生命的价值之美。她让人欣赏,艺术如何藉助古承,浇灌花蕊;艺术又如何凭借创意,恣肆绽放。作为生命的艺术,总是静静地从昨天你熟悉的脉络中走来,却总会偏偏地从明天你诧异的目光中招手。她让你熟悉且陌生,若稼轩品语: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却在灯火阑珊处。

      中国画境象哲义之美,即用昨承熟悉的花蕊,淀放明创陌生的绚丽。

      这就是中国画艺术的生命。

      今天,从昨天“继往”的我们,有幸约请到百位艺术品的创意者,在“中国美网”,用艺术展示“开来”的陌生,体验艺术作为哲学的生命与价值。

      在这充满梦幻的空间中,艺术可以尽情享受创意的浪漫与想象,她将带我们从昨天古远洞火的闪烁中走来,又将带我们从明天辉宏蓝图的绚丽中走来,她用中国哲义的平仄,吟诵中国画境的诗:或小桥流水,或大江东去。

      这,就是中国画当今百位艺术家的有创意的生命。


      杨昌林,1963年生于浣花溪杜莆草堂旁。四川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山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四川省诗书画院特聘画师,中国书画家协会理事,中国山水画研究院特聘画师,四川省政协书画院画师,成都市美术家协会理事,成都市政协书画院画师。

      自幼酷爱绘画艺术,在40余年的绘画生涯中先后出版《杨昌林作品选》《杨昌林山水画集》《中国艺术家特刊-山水杨昌林》《焦墨百图--杨昌林》,作品入编《北京大学百年校庆邀请作品集》《当代扇面作品精选》《中国书画报》《美术报》《中国大众科技报》《荣宝斋》全国美术刊物。

      作品分获2013年中央电视台书画频道未名骏马奖金奖北京书画大赛二等奖;

      第三届文人画北京邀请展金奖;

      “大山大水·大美四川”展览优秀奖;

      作品深受社会各界人士喜爱,曾于北京、广州、上海、大连、厦门、中国台湾等地和新加坡举办个展和联展,并被各地文博单位及海内外人士收藏。

山水寄兴 林泉畅神
--杨昌林山水画之美感与情致说略

      文/中国艺术家交流协会终生名誉主席、国家一级美术师四川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原成都画院院长田旭中

(一)

      杨昌林是近年活跃在蜀中画坛上的后起之秀。他山水画既具有浓厚的传统意趣,也不乏鲜明的当代个性,其绘画语言具有很高的辨识度。他的山水多绘巴山蜀水之雄奇秀美,无论是巨屏大幛,或是咫尺斗方,都能一览千仞之高,万里之势。巴蜀之地,有北方雄浑静穆之气而不嚣张,兼南方清丽婉约而不矫饰,集壮美与幽美于一体。该地域饱含灵性,集纳真气,故近世不少丹青大家慕名而入川览胜,且因此成就了一批巨匠。然巴蜀之景,林木葱茏,山势崴嵬,脉络错综,云气弥漫其间,时序变幻莫测。常人时有无从下笔之感。但能取一景以写意,或摄一隅以图形,故鲜见巨制。实因巴蜀山水看似寻常却非寻常,非天资聪颖者不能取势求质,纵其情而写其韵。

      今杨昌林学棣志怀高远,敏思笃行,远取古法,不鹜时髦,上追李唐之苍劲,王蒙之集密,石涛之灵性,下逮宾虹老之老辣,陆俨少之蕴藉。作品气象深厚朴茂、布局严整繁密,笔墨秀逸精致,巧思妙构又无雕痕迹,使人置于巴蜀之境又放纵山水之间。古人有卧游畅神之说,观杨昌林山水,即能生发出此种感想。

(二)

      毫无疑问,杨昌林山水画介于工笔与意笔之间,一般称之为小写意山水。此种画法古已有之,耗时费力,而今人大都以取巧为能事,不愿为之。从山水取法上看,杨昌林没有走捷径图轻松,而是直取宋元,吸取南北两派之长并糅合了明清笔墨传统。我们从他的作品中,能够读出宋画的意境和明清人的笔趣。宋人画境追求的是一种崇高之境,“山以水为血脉,以草木为毛发,以烟云为神采”,所以他的画气象森然、烟林氤氲,笔毫颖脱,墨法精微。昌林笔下的山水具有浓郁的抒情性,山峦起伏,泉水清冽,古木参天,云气弥漫。他的图示里,有旷阔遥山的阔远,有野雾暝漠的迷远,有微茫缥缈的幽远之气。

      从技法层面上看,昌林擅以多样的皴法表现山石的质感与肌理,同时也结合运用少量泼墨和积墨,使画面灵动颖脱,秀润清幽。既为山写“骨”,又为山传“神”。清人论画有“山川气象,以浑为宗。林峦交割,以清为法”。(笪重光语)昌林深解之道,他在创作中,抓住“浑”与“清”,巧妙地处理山势之“浑”与林木之“清”之间的种种关系,在沉稳含蓄的整体调子中展现出清浑有致的格局。

      黄宾虹论画主张减笔当求法密,细笔宜求气足。杨昌林虽以小写意作山水,然格局大,气象壮,韵味足。这是他善于抓住“法密”与“气足”做文章。画虽密而意疏,气虽足而神远。在实与虚、黑与白、浓与淡、重与轻等对应关系上,匠心安排,精心布局,细心收拾,画出了巴蜀山水特有的韵致与精神。景色的幽深绵密,烟云的空间变化,林木的扶疏风流,都--呈现在画面之中。使画面凸现出深邃宁静之气,荡漾着一种妙造自然的玄机。

(三)

      关于山水画的造型特征,宋人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揭示得十分清楚。他认为山水造型之妙在于“一山而兼数十百山之形状,一山而兼数百山之意态”,这就是源于自然山水言于自然山水,源于是真实,高于是提炼。没有真实、山水之形便缺乏实感,无以观瞻。而没有提炼,山水之形便缺乏美感,无以骋目。

      关于山水画的审美特征,郭熙说过一段很有名的话。他说:“世之笃论,谓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画凡至此,皆入妙品。但可行可望不如可居可游之为得,何者?观今山水,地占数百里,可游可居之处十无三四,而必取可居可游之品。君子之所以慕林泉者,正谓此佳处也。”也就是说,山水画之可居可游者较之可行可望更胜一筹。可居者必能畅神,可游者必能骋怀。

      杨昌林的画,无论是水墨山水或是浅绛山水,大都具有此种特色。正所谓“见青烟白道而思行,见增川落照而思望,见幽人山客而思居,见岩扁泉石而思游。”(郭熙语)这是由于,画家较好地处理好主客关系,用一种艺术的眼光观照自然山水,描绘自然山水,并在这-过程中投射出自己的审美意象,借山川之形貌泻胸中之逸气。

      山水贵写不贵描。写则得意,描徒得形。写则逸气自生,描则俗气难去。昌林在创作过程中,始终专注于写意精神,而非用笔刻意细描。因此他笔下的山水便生发出一种生动的情致与鲜活的笔趣,源于具象又超越具象,而是对自然山水的一种艺术的概括与提炼,取其精而尚其质,写其意而呈其趣。林壑深邃神能栖之,泉水飞湍情能驰之。他的山水没有飞扬跋扈的狂态,也没有故作呻吟的病态,表现出来的是一种深邃幽静的情致和自然朴实的天趣,这足以证明他深谙艺术的取舍之道,虚实之理,善于诉诸笔墨表现出巴蜀山水独特的审美特征。

(四)

      当今山水画家虽众,然真正能够成自家语境的并不多。杨昌林在追随蜀中山水大家刘朴过程中受益匪浅。加之他个人的禀赋与勤勉,积数十年之力,已经展露头角,一跃成为蜀中山水青年画家中的佼佼者。最近几年在国内多次举办画展,声名鹊起,为时所称。他没有像一些画家或以泼水、泼墨、施色吸人眼球,或专注于现代构成而哗众取宠。而始终坚持以传统笔墨写意精神突破旧的山水藩篱,赋予传统的水墨山水和浅绛山水以新的视觉表达元素。这种表达是含蓄而深邃的,热情而执着的,画家的笔墨生命与他的自然生命已经迹化为一体。他在写意中畅神,在畅神中升华,把主客观的统一提升到一个新的维度。难能可贵的是,昌林处世为人,始终秉持一颗平常之心,以淡泊之怀做人,以炽烈之情作画,虚其怀而扬其志,追慕先贤,澡雪精神,不以小成而自傲,不为小得而自懈,仰坚钻高,孜孜以求。此种处世心志与创作状态必能促使艺术再上层楼,其前景自不待言。

      予观当世蜀中山水画家,或有艺术之禀而少高远之怀,或有追求而少技艺之功,或有技艺而少文化之养,兼此四者殊少。今昌林具艺术之赋。亦有高远之怀,复不乏技艺之功,若于文化多所滋养,必能洗涤胸襟,蒙养笔墨,升华境界,以臻至境耳。

是为序。

杨昌林 《春霖卷流芳霁旭浮远野》

杨昌林 《天阔云高》

杨昌林 《雨过山头云氣湿》

杨昌林 《西岭千秋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