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25日——7月5日
一带一路 · 丝路心桥
中国画院中国画名家采风团走进天祝藏族自治县
主办单位:中国画院、天祝藏族自治县团委、天祝藏族自治县教育局、甘肃昶宁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甘肃富源集团
承办单位:西北美术馆、中国艺术家西北写生创研培训基地、美术雅集(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总策划:赵彦青、赵文宏、杨秉强、王 芳、朱连学
学术主持:王光明
策 划:邢 之
执 行:宋 海、曹艳婷
【写生团及天祝汇报展】
领 队:王光明
成 员(以年龄为序):王良民、马万国、马胜利、梁士军、吴秋雨、盘俐敏、师界弘、毕利君、刘海静、陆柏年、王晓珞、王渊皓
前言
习近平主席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文艺工作者要想有成就,就必须自觉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欢乐着人民的欢乐,忧患着人民的忧患,做人民的孺子牛。为践行习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讲话精神,时值国家大力打造“一带一路”伟大战略之际,中国画院联合天祝藏族自治县团委、天祝藏族自治县教育局、甘肃昶宁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甘肃富源集团隆重策划发起并主办“一带一路·丝路心桥”——温暖2017大型公益活动。“一带一路·丝路心桥”——温暖2017大型公益活动新闻发布会于2017年5月16日在兰州万达文化酒店召开。
本次活动由中国画院组建评审委员会,并聘任中国画院高研班导师、著名画家王光明先生担任本次活动学术评审委员会主任、艺术家采风团队领队、展览学术主持。即日起,向广大艺术家邀请征集作品,出版主题画册;于2017年6月下旬前往天祝藏族自治县进行采风创作、美育支教、慈善义卖等活动,善款用于为天祝藏族自治县东大滩圈湾小学和酸茨沟早教点建设图书馆、多媒体教室等设施;于天祝藏族自治县及北京开展汇报展;由甘肃昶宁教育科技有限公司主导,通过媒体宣传号召全社会向孩子们捐献文具书本等爱心物资等;开展系列衍生慈善活动。
本次公益活动旨在以文化先行、艺术慈善的方式,改善贫困地区的教学环境,助力美育发展,并推动丝绸之路沿线地区的人文交流。天祝藏族自治县团委、天祝藏族自治县教育局将全程监督和指导本次公益活动,并对捐赠物资流向和明细及时向社会公告,以确保爱心物资落实,切实改善贫困地区教育环境。望广大艺术家、企业家、收藏家、新闻媒体及其他社会各界朋友们给予多多关注和支持。
盘俐敏篇
盘俐敏,字古芝,瑶族,毕业于广西艺术学院、上海大学美术学院,获文学学士学位。先后师承我国著名画家汤漾、王赞、柒万里、杜滋龄等先生。曾在中国美术学院、中国国家画院、中国艺术研究院研修。原为中国艺术研究院杜滋龄工作室助教,现为广西书画院专职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画院画家、国家“985工程”建设民族文化创新项目参与者、中国长城书画院理事、北京国画家协会副会长,广西美协理事,广西新岭南书画院副院长。作品收藏于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学会、李苦禅艺术馆、广西博物馆等;专业刊物《国画家》、《画刊》、《美术观察》、《美术报》等有大量作品发表。
1994年参加第八届全国美术作品展(中国美术家协会);2010年参加第六届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精品展,获优秀奖(中国美术家协会);2005年参加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七十周年全国中国画作品展,获优秀奖(中国美术家协会);2006年,《太湖情》参加全国中国画作品提名展,获优秀奖(中国美术家协会);2012年,参加中国首届少数民族美术创作展,获优秀奖(黄胄美术基金会,炎黄艺术馆,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作品《长江颂》入选参加全国中国画作品提名展(中国美术家协会);2006年,入选李苦禅艺术馆开馆暨全国中国画提名展(中国美术家协会);2006年,作品入选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全国中国画作品展,(中国美术家协会);2008年,作品入选全国中国画作品展(中国美术家协会);2012年,参加首届全国中国画学术展(中国画学会);2005-2006年,参加第三届、第四届全国法制宣传书画展(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2005年,参加“墨浓情深”全国中国画名家作品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2008年,参加“笔墨神韵”中国当代杰出青年书画家作品展(文化部、中国艺术研究院);2010年,参加世纪丰碑——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全国著名国画家作品展(上海市美术家协会);2011年,参加复兴之光——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全国特邀国画家作品展(上海市美术家协会);2011年,参加红船颂——记念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全国中国画名家作品展(中国美协艺委会、中国长城书画院);2011年,参加海峡两岸中国画名家学术作品展(中国美协艺委会,中国长城书画院);2013年,参加走进李氏故里——全国中国画名家学术邀请展(甘肃省美协、甘肃画院)2013年,参加中韩优秀书画家——韩国国会邀请展(韩国国会、中国书画杂志社);2013年,参加海岳风华——中国当代实力派画家邀请展(中国收藏家协会、文化部艺术发展中心);入选由人民美术出版社编辑出版的《中国写生作品集》、《当代中国画精品选》。
文/徐恩存
当代绘画在走出单一的外部表现后,在向艺术本身的回归过程中,深化着其观念和认知,在其中,我们注意到:一部分画家力求使自己的艺术贴近寻常生活,努力在寻常生活的平凡状态中寻找并发现诗意形式和美感意味。
这是一种现象,也是一种趋势,它的意义在于——让艺术直指普通人的生活主题,揭示当代人生存的诗意形式和意蕴,并因此回归为本质性的艺术追求,并成为当代绘画中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表现。
三月节 | 260×240cm
三月节 | 260×240cm
女画家盘俐敏的创造是始终把目光聚焦在普通人的寻常生活上发现的。
就此而言,盘俐敏的创造大致经过两个阶段——早期的工笔画和近期的水墨写意,虽然都以寻常生活为题,但其艺术上的差异是十分明显的;那就是早期的工笔画流露出明确的唯美追求,作品中洋溢着边地民族的风情,画面的形式、意味等都还停留在生活的表象,似乎缺乏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把握能力;尽管如此,在平面空间的营造中,画家删繁就简,强调人物意象情绪化,尽量削弱了题材表现的逻辑关系,使画面在平面空间的人物关系中,体现的不是对主题的传统阐释,而是画家“自我”眼中的寻常生寻找活诗意;在盘俐敏近期的作品中,一切都直指一种平实、单纯与朴实的风格追求,在这个过程中,寻常生活诗意的本质被重新认识和发现,它不是风情的展示,也不是叙事的诗意表达,而是寻常生活中普通人的存在状态的形式发现、意味和诗性言说法,显然,这批作品要表现的是生命本色的品质与美感,并转换为:一种朴素、单纯的魅力。
盘俐敏 | 瑶山暮春
细读作品,我们的直觉是,盘俐敏是一位敏感的、长于语言实验型的画家,从工笔画到写意小品,再到水墨创造,说明了她在语言实验和语言探索方面做出的巨大努力;因此,画家所进行的语言实验与探索,在事实上,包含着艺术感染力、观念、理想的转变,任何一种表现方法、形式风格的背后都是有着某种精神资源作为支撑的。盘俐敏在艺术上的转向,是需要勇气的,也是需要艺术上的思考和美学上的把握的,我们看到,她从表现南国边地风情的工笔画的纤细、婉约到水墨写意的率真,本色与质朴,经过了很大的跨度;这当中,有技法的变化,更有画家生命深处的某种质朴的必然作用,这种艺术取向上的选择,说明了盘俐敏心中某种被遮蔽或沉睡的灵性被唤醒了,使她得以按照自我的生命意思驾驭笔墨、语言和形式、风格。
马蹄踏得夕阳碎 / 138x69cm 2014年
应该说,盘俐敏在这个转变中,最大的收获是找到了自我,在这个基础上,有了对寻常生活的诗意发现与整合,确立了自己的艺术目标和方向,建立了自己成熟的笔墨表现方式。显然,这源于画家近几年学习、工作在北京,不断地在北方各地探访、游走,北方人的性情、生活,乃至他们的世界,都是简单、质朴、平实与拙厚的,这一切不但给了她以陌生感、新奇感,还给了她以创作冲动;或者说,盘俐敏的艺术灵性终于在异乡、异地被突然开启了。从此一发不可收,她以旷放、豁达的秉性,面对北方拙厚、沉重的人和物,她的画笔也自然从灵性转向了拙重,在消解了唯美与抒情的艺术倾向后,她用笔亦情绪化,笔下的人物意象也十分情绪化,她的笔墨意气渐从习惯的十锋用笔,改为直率写意,这是一种落落大方、不拘套路、有感而发、直抒胸臆的方式:而寻常生活中的普通人——《阳光》、《新房》、《保家卫国》、等作品中的形象,在憨厚、本色之中体现出纯净与率真,他们毫无浮华娇饰之感,不趋时尚,与时下的平庸世俗之风背道而驰,在表象的拙重之中揭示了生命之美和内心之美。
在直率的笔墨中,盘俐敏以线为主的意象造型,是以捕捉生命本质为前提的,在大巧若拙、宁涩勿滑中确立了自己的形式风格,那看似拙笨的线条,在粗壮中显示着一种饱满与充实,结构处的皴、擦、点、染,甚至景物的选择,都在平实、单纯、朴素中显示出本色的特点,这说明,盘俐敏的绘画已经能触到了艺术的精神本质和日常生活的现实本质。
美丽的草原 / 138x69cm
可以肯定的是,盘俐敏的艺术选择是一次自我挑战,唯其如此,她才能超越自己,达到新的的艺术水准和高度。可喜的是,在辛勤的努力中,她收获了丰硕的果实,奠定了坚实与丰厚的生活基础,对盘俐敏来说,这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它将支持着画家不倦的求索与攀登,相信盘俐敏会把成绩作为新的起点,向更深、更新的审美空间开拓。
心中的家园 / 138x69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