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美网
扫码关注 中国美网 有礼相送

《美的选择》连载五十六:对比与适应

作者:陈雨光 陈旭 来源:中国美网 ·88708 浏览 ·2019-10-28 15:02:02

 塞尚在揭示现代革命时曾经指出:“线描和形象塑造的秘密在于色调的对比和谐调。”凹凸性在本质上是色彩对比,没有对比就没有形性,就无法选择;同时选择的形性不是单音,而是和弦,是美妙的色彩交响。

    鉴于色彩是一个立体的概念,其调子是一个三维取向,因此我们从色相着眼就会有冷调子、暖调子:从明度着眼,就会有明调子、暗调子;从纯度着眼,就会有艳调子:灰调子。这些都是基本的对比。在中国画的视野中,色调的明度差一般体现为“类素描关系”,因为中国画主要不是光线的调子造型。但它必须满足以黑白轴为对称的明度变化律,所谓墨分五色,就是这一道理;它必须能够辨识物件“受光面亮、侧光面中、背光面暗”这样一个自然律,所谓阴阳向背就是这一道理:它还必须差异同一光线下白与紫的诸般区别,以使水墨具有色彩感,所谓万紫干红尽墨中也是这一道理。深入地体验明度的类素描关系,可以极大地丰富结构骨架的表现思想,极大地提高造型的想象力。

    在中国画的视野中,色调的色相差,一般体现为类冷暖情感。可以说它是一幅画中的情感基调,有因光与热照射后的温度心态反映,它使人接近或拒远。色相差有三个重要范畴:一是临近,即在色相环上,任一色彩与左右两色都有类似成份,两色对比时,相同的成份变得次要,相异的成份变得突出。二色分别向相异方向偏移。这对于新的秩序组织极有参照意义,用临近的范畴,既可分离又可组织,还可在喻示层面上表达心理距离的内深感知状态,让笔墨充满情感。二是互补,即在色相环上,相距越远的色彩,相同的因素变少,相异的成份增加,调子的对抗性增强,这种强烈的对抗色彩叫对比色。在对比色中,最强烈的是光环直径相对的补色。补色对比有互相增强的作用,而且互补的本身就是一首色彩的诗。像儿时唱咏的:“万绿丛中一点红”,“两只黄鹏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都是通过互补使画面的色彩更有诗意。三是冷暖,即在色环上冷色以蓝青为极端,暖色以橙红为极端,其他色彩凡是向某一端靠近便有了冷暖感。在调子中,冷暖是最为重要的色彩律。最有趣的是,为什么人们用冷与暖作为色彩的表现性质。心理的温感形性体验,一般为“热情一冷漠”、“热烈一冷清”、“热心一冷酷”,热使人亲近,冷使人远离,热使之交融,冷使之畏惧。因冷热而致生死的心态距离效应是非常明显的,喜儿的红头绳、春妮的大红袄,小龙女的白洁,帝王标志由“黑一黄”的演义,冥服的紫色,都是一种生命的向往,它在内深处揭示了一个重要的命题:一些色彩看上去是向外扩张的,另一些是向内收缩的。一些在吸吮,另些在反


 对比,适应


倪久龄《五羊图》

 

射:一些在吸引,另些在排斥。这些互补,致生了中国画色调的内在冲突,中国画因色调冲突具有了强烈的能动性,它可能是期望、向往、欢乐、孤寂、畏惧、亲切、热烈、空寂、野心、阴谋、权力、果敢、毅志等等生命的符号,它使中国画的色调具有了张力,具有了表现的前提。

   在中国画的视野中,色调的纯度差,一般体现为类生动律。在同一色相中,当纯度不同的色彩互比时,纯度高的鲜艳,低的混浊;鲜明的色彩,具有强烈的动感,富于突显的个性,它激烈、刺激,用得恰当,可点石成金。中国的焦墨画就是墨的乐韵,凡高的《向日葵》用强烈的黄色表现勃勃的生机;克利的《围绕着色》以黑色主调表现着他对自由幻想艺术的追求。

    一切对比的选择都成了美感的适应。孟塞尔模型之所以成为思想的形性,不光是对每一色彩做一客观的鉴定,还指明了那些颜色搭配在一起能够达到和谐的适应。人的双眼用合适、不错、可以、恰当等等模糊评语来表达和谐的适应(满意程度。和谐的本质也是一种错觉,它表现了一种艺术眼界的选择性适应,和谐只是用适应度回答人们对选择行为的满意程度。艺术的色彩选择行为:对比、调和、节奏、均衡都是适应度的一种模糊表达,它本质地体现着人类对和谐的追求。在你认为一类很适合的调子中,实际上蕴藏着一系列混合色组成的等级系列,它引导双眼从画中的一个位置移向另一个位置,从而造成一种向特定方向的运动,它象一个连续的线性轨迹,把人对色彩的思绪变为形性的句法,让人得以把握色彩与色彩的关系。于是人们对色调的适应,便演绎为对句法结构的美知体验。任何对构图基调的分离与变换,都有了类同于音乐的演奏标准,人们可以用统一的标准来构设色彩的语句,用一种语言来表达人们对色彩选择行为的适应程度。在这个句法中,有一些值得重视的内容:一是临近色块间差别的突显与消失,主导色的相似性具有怎样的效果?一是怎样混合,色彩间的关系是融合的;怎样混合,色彩间的关系是吸收或互补的?一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我们选择的效果是冲突的增加,还是整体的关联;在每一局部上是否能揭示出整体的结构特征,整体的每一部分是否具有圆满的特征?这些问号表达了人们对色调一致性的向往,这一向往,是适应可见度的一种模糊的语句,人们用它描述了什么是被称为“适应”的色调。有兴趣的读者不妨读一下格雷柯的《圣母同圣伊乃斯和圣泰克拉在一起》,看它如何用色彩进行着对比与适应,其中基于均衡、倾斜、分离、比较、关联等等范畴进行的色彩演奏,在对称的整体效果上达到了何等高度的和谐,它不仅是视知觉的适应,亦是精神境界的适应,它用色彩的对比与调和表征了上帝与人、上天主宰与下界服从间所能达到的和谐。


       作者:陈雨光 陈旭


        欢迎注册美网会员,新闻资讯自助上传!


        本文连载  后续内容请继续关注  每周一 周三 周五 进行更新


         本文为中国美网原创文章  如需转载请标明来源    

      




关注更多艺术品价值


对比,适应


评论
还可以输入 1000个字符
全部评论(9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