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美网
扫码关注 中国美网 有礼相送

姜燕《考考妈妈》赏析

中国文化报 ·24802 浏览 ·2018-07-19 10:37:42

姜燕《考考妈妈》赏析

考考妈妈(国画) 114×65厘米 1953年 姜燕 中国美术馆藏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在新中国成立时,文盲占据了我国人口70%的比重,农村的文盲率更是高居80%以上。为了改变文化落后这一现实,以推广识字为主要内容的扫盲运动成了当时开展的一项深入而持续的工作。而这场运动除了让下层人民都享受了平等学习文化的权利,为他们打开知识的大门外,也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条件。这其中,姜燕1953年创作的《考考妈妈》,就以亲切生动的手法反映了当时扫盲运动中,北方农村家庭里的一个学习场景。这种日常生活的写照,既在物质和精神上,表明新生活、新时代的变化悄然而至,也一定程度上显露了当时新国画(内容新、题材新)面貌形成的端倪。


日常角度点明主题


作者选取了一个日常角度,以刻画女儿读汉字、妈妈听写汉字这样的情节点明主题。同时几处细节的捕捉也令该画作更为生动。譬如:女儿手拿的《速成识字课本》,正是当时识字运动推广所采用的办法。她将课本置于身体一侧似乎生怕妈妈看见所考查的生字。对于妈妈来说,即使正在哺育幼子,也仍未忘记要补习文化,这一设置巧妙地体现出当时开展的扫盲运动进家入户,卓有成效。而女儿与母亲的相视微笑,也让人体察到她们对于新时代到来的喜悦及美好生活的期望。


形象与地位转变


从另一角度看,《考考妈妈》也是对新时代中国妇女形象与地位转变的直接体现。这是因为受精英、伦理的传统文化及旧教育体制的影响,妇女接受教育的权利长期被剥夺。而新中国成立后识字运动的开展,则为农村妇女谋求解放和文化翻身打开了大门。这里,姜燕的《考考妈妈》实际上构建了新中国新“母亲”的形象。在实际的扫盲运动里,农村妇女因受劳动生产和家庭双重压力而成为了最不积极的一个群体。与此相对照,作者刻画的这个“母亲”是一个能够克服困难自觉上进的新“母亲”形象。另一方面,作者对“母职”哺育天性和女孩拥有教育权利的强调,也一定程度消解了“重男轻女”的歧视偏见。


新年画风格


在形式表现上,该画的创作受当时新年画风格影响明显。1949年文化部颁发了“关于开展新年画工作的指示”,随后,全国范围内展开了一场新年画运动。这场运动也对当时艺术家们的创作影响颇深。在姜燕的这幅作品里,我们能够看到她对新年画成果的吸收。画面设色鲜艳不落俗套,尤其对比色的配置令画面带有一些喜庆色彩。在环境布置上,作者汲取了西画的透视画法和明暗表现窗台、炕铺、光线。居室内的陈设简朴、整洁,而从窗户透进的阳光,似在给予人们光明和期望,也令画面整体氛围更显温暖。


正因如此,《考考妈妈》在1953年“第一届全国国画展览会”展出时就收获众多好评。王朝闻评论该画富有戏剧性的情节、有趣的细节安排和情感上的有力感染,并带有诗情画意。当时,甚至还出现了众多模仿之作,但都不及其经典和富有新意。《考考妈妈》之后,作者还创作了一幅《前方来信》。在这幅作品里,人物和环境都未做大的变动,但表现情景却变为作为年轻母亲和妻子的“她”在识字课本的帮助下,正细读着丈夫从前方寄来的信,犹如《考考妈妈》之后的故事演绎。


这幅画的创作者姜燕,原名刘仁燕,早年在北平艺专主修花鸟画,当时主要以“垂柳八哥”“孔雀”“仕女”等题材为主。后奔赴华北解放区,那里的社会现实生活为其创作带去了大量素材,作品也开始主要反映解放区农民生活。在形象刻画上,或许因为是女性的缘故,有着一种特殊的细腻感,用色多以重色为主,属于工笔重彩一派。令人惋惜的是,这样一位富有才华的艺术家却在1958年因飞机失事遇难。而今天,当我们回看这幅经典之作,它既是作者留下的珍贵艺术遗产,亦是中国画为适应新时代积极突破取得的代表性成就。


评论
还可以输入 1000个字符
全部评论(9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