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梁时民
周旭辉
旭辉先生给我的印象是睿智沉稳,温文内敛,虚怀若谷。他的水墨姻缘,起源于早年与四川老一辈艺术家张采芹、苏葆桢等的请益往来,使他对于水墨淋漓、气旺神畅的写意花鸟情有独钟。多年来,他在此领域勤学苦练,潜行创作,“笔秃千管,墨磨万锭”,他始终默默地遵循着老一辈艺术先贤的谆谆教诲,始终牢牢坚守着传统笔墨的艺术根基。当今的艺术生态是多元发展、多向共生的局面,随着西方现代艺术思潮的涌现和传统中国画的质疑之声,许多画家在面对喧闹纷杂的艺术现象和五花八门的水墨实验面前,很难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和独特的气质。而周旭辉先生则做到了,他对于传统顶礼膜拜,对徐渭、吴昌硕、齐白石、潘天寿等大师笔墨心慕手追,对传统写意花鸟技法传承有佳,同时,他“师古”而“化古”, 在不断沿袭中寻找自我的笔墨语言,在传统中生发出对写意花鸟的时代诠释。石涛云:“夫画者,从于心也。”画为心声,心物合一,周旭辉先生的至真至性,至文至情都融化在他对艺术的默默坚守之中,融化在他笔下的花间晨露之中。
〈觅春图〉138×69,2014年周旭辉作
因此,他是一个入世的人,入世在他的儒商精神,入世在他对于社会的关注、对于文化艺术的担当。他又是一个出世的人,出世在他能在喧嚣繁杂的当今艺术生态中继承传统,悄然前行,数十年如一日。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曾说:“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一位成功的画家,我认为正需要具备这样两种出入世的态度,我们的画家应该潜心深入自然和传统,孳孳不息地苦练笔墨技艺,坚定自我艺术信仰,同时又能够以人文关怀关注社会和人民,肩负时代艺术发展的重任,更多历练人生,增加学养,综合自我修养,才能胸襟博大,气度宏阔,方有可能站在巨人的肩上取得更大的成功。
《芭荫双栖》138×69,2015年
旭辉先生和我是朋友,近年来他对于艺术的理解,与我心有戚戚。其所作之画上承文人一脉,文心画意,尽入眼帘。他运用水墨晕化、厚积皴擦,以及水点、墨点的变化,使画面更丰满,层次更丰富。同时,他兼及花鸟、山水,甚至有的花鸟画更多山水意味,有全景花鸟的感觉。构成上,他以繁茂树林和鸟影飞禽为主体,韵味上则有“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佳境。他的作品厚实灵动、水墨氤氲、酣畅淋漓,潇洒清新,文化意蕴隽永而表象轻灵,且富于神韵,笔与墨、墨与色、水与墨之间,法度与自由之间,理性与直觉之间,被流动的生命气息所贯通,意象因而生机勃勃,欣欣向荣。这是一种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的生命气息,它不同于古人的孤逸高远、清虚淡泊,也不同于今人的张狂恣肆,情感勃发,而是那样自然,那样沉厚,文心至性,娓娓道来,在有意无意之间营造着一种平和的境界与氛围,洋溢着朗润、温馨的书卷气与生活气,雅俗共赏。画家用自己的笔墨语言,建构着他所感知的艺术天地,它钩连着传统、当下与未来,在点、线、墨、色中充盈了对文化、对自然、对生命的感悟和憧憬。
《荷》138×69 2016年周旭辉作
《葫芦》规格:138×69,2015年周旭辉作
《腊梅》规格138 x 69
《瑞雪图》138×69,2017年周旭辉作
《竹》规格:138 x 69 2015年周旭辉作
最后,希望旭辉先生的艺术之路越走越远!
于2013年秋.梁时民(中国美协理事、四川省美协主席、四川省美术馆馆长)
欣赏更多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