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美网
扫码关注 中国美网 有礼相送

王晋:以古为徒,山水有音

王晋 ·65368 浏览 ·2017-11-14 10:28:47

                                                                                                                文/谢礼恒


  王晋的工作室位于浓园艺术区的最深处,一排平房其中一小门推开,挺阔大的方正一室,墙上挂满了旧作。坐下,喝茶,铺纸,拿画,燃一支烟,他节奏挺快地说着他的山水……

  王晋专程去故宫拜访了心仪的《千里江山图》,他抱着自己的画想去找那位十八岁的王希孟谈谈,排队两个小时,只准看5分钟,不过瘾再排,可一天时间在门口兜转,实在耗烦,找到工作人员说明缘由,人家看他手里的作品,知道这是一位拗主,又给他两轮号牌,真巧,都是“6”。他于是就三次执迷于王希孟的天才纵横,那些精微的笔触和壮阔雄浑的气度,华丽典雅的上色,令他回味。

  他抱着自己的画坐在故宫午门雁翅楼的展厅外,长长地喘气。“已经很久没有这么提神了。”

 与古为徒,他每年辗转各大博物馆看古画,恳切。

 


   他摊开多卷山水,也拿出一些花鸟画,作品横跨数年。一笔笔看得出不少变化。之前随陈承基学花鸟,后来转山水,跟彭先诚当学生几年,受益渐丰,他仍旧记得陈先生给他的教益,彭先生那句“作为一个画画的人,应该是你去选择市场,而不是市场选择你,画画人要坚持画自己的画,而不被市场左右”的心语,他至今刻为座右铭。从作品里看得出的那些笔力,厚实,细腻,勾出的独行深山的高士,或满纸烟云的峰峦,树的姿态也是人的姿态,山的寂寥也是人的寂寥。逶迤而下,窄窄手卷,长而迷蒙的竖条山水,尽头,都是他刻意从古而得的空白,“四角留虚”。黄宾虹那泛黄的宾虹先生课图稿中画了一个太极图,图中央他写“太极图是书画秘诀”,王晋暗记至今。在我看来,是对古画长久临摹与深度挖掘的心得和领悟,那是天青空,云故乡,是上古至今存在的清气。王晋从宣纸、绢上,用自己的一套方式,对着充盈浩瀚古意的山水物象缓缓而行。


 

王晋 山水系列之1 24x69cm 绢本

    

 王晋 山水系列之4 22x136cm 纸本

    

王晋 山水系列之5 22x136cm 纸本


      一件仿董其昌“松岗图”的顶款,他郑重写下:“好画就是气韵生动的画品。气韵生动说是虚,其实也实。气韵为修炼所至而必有其法,得万物之灵气,通能造化即生气韵,中国画有其传统的学习方法,也就是方圆与规矩,学画必先从临摹入手,学习笔墨语言,深入了解全力临摹前贤的精华之作。先求其模写而形似,然后追其神韵,古人谓之形神兼备。自唐宋元明清以来,画有学成者,无不列行此道。先学一家,不见自我,博学诸家,散珠怀抱,自然成我,自然传神。画有骨,骨以线成,要将书法用笔入画,笔代刀行,真草隶篆八面开锋。应物用笔,贵在自然。古人谓之笔墨服从于自然,画之骨以线成之,画之血肉以墨为之,贵在有度。以墨代色以色当墨,求其韵,淡而不薄,厚而求亮,神存富贵。画有笔法墨法章法,作画章法不可缺,章法源于太极,纸为方画为圆,上留天,要宽,下留地,要窄,四角留虚。知白守黑,迂回婉转如太极。未直露者为上,勤奋修炼,日积月累,方知气韵生动非一日之功,所能成好画不易也。”这短文是他今年秋天读“谢赫六法”有感而发。


 王晋 山水系列之7 45x22cm 纸本

  

 王晋 山水系列之12 70x33cm 纸本

  

王晋 山水系列之13 70x34cm   纸本

 

王晋 山水系列之14 70x35cm 纸本

  

王晋 山水系列之16 135x33cm 纸本

   

王晋 山水系列之17 135x33cm 纸本

  

 王晋 山水系列之15 103x33cm 纸本

  

      细细翻阅他这次送展的作品,山水、花鸟各若干,水墨,青绿,重彩皆有佳作,芦渚、流水、乱石、烟树,隐约的天色,山水里自有似迷离的梦境,却那么真切地从这些作品中浮现,看了令人联想古人许多诗句。可好像摘某人某句标签这些墨色,都显得不妥帖。这种恬静的深思,萧散的生活,现代是求之不得了。

      字里怀古,风骨峻峭,摹古者的心意,是从作品里看得到的。他讲自己的学画经历,习练花鸟的勤力,转到山水的巧合与坚持,拜师的诚心,钻研遍临的喜悦与收获,“扎扎实实从古中学,从古中得,古到极致,就是新到极致。”他拿出一些精巧的花鸟作品,颜色明丽,构思也新,一些局部颇为现代:没骨的粉白牡丹,技法诱人,他说这是他的“独家秘笈”。我想起在南宋末至明初的数世纪里,在南京东南约八十公里处的毗陵,有一小地方画派专以重彩绘出装饰意味浓厚的花鸟草虫图,有时虽也使用勾勒笔法,但却多半采用没骨技法,甚至有一些日本画家后来也在狠学这一技艺。他又拿出一件小巧的垂丝海棠,在狭小的纸幅上绘出数朵花瓣,摇曳生姿。王晋的画,越来越往古意里钻,颜色也越来越漂亮,不是那种古艳,青绿与墨色微妙交融,一些自称带着实验性创作的重彩山水,甚而追至初唐风味。图式从容不迫,既稳重得体,又有别样的灵动趣味。

 

 王晋 秋趣 35x35cm 纸本

 

王晋 绣球 34x33.5cm 纸本

 

王晋 芙蓉 34x34cm 纸本

 

王晋 荔枝 33.5x33.5cm 纸本


     摹古追怀,得体,又要得自己,最难。

     从他的画面中当然可以看到众多大家的影子,那些无法绕过的经典气象,层层叠叠地充盈在他的思路中,他想起当年莽撞从龚贤开临,现在想起都一身冷汗,他去浙江省博物馆拜会蓝瑛之作,心追倪云林的高逸出尘,眼皮深浅一望便知,沈周吴镇一一都在眼前闪过,别说追,就连仔细看完原作,其难度其精力都消耗巨大。问及他作品的瑕瑜,他提到,笔墨、修为、个性,勤勉,都是画好山水画的要义。

     一边翻画,一边听他讲述自己的画意文思。有趣。他说自己早前对文体的爱好,对他后来的创作影响不少。“山水画和音律定有大关系,一件好山水,其节奏感、音乐性,赏心悦目也悦耳。”

     山水有音,这话不假。

     走一万里路去见故人,去见这画的主人、文章的主人,带来一些新鲜的芬芳,这是生活里的福气。旧时文人的趣味,恐怕在现代是渐渐稀薄,一些狠拼“当代”、“现今”的画家,奋力追寻自己的“特色”,自是无可厚非。王晋的想法,如同陈平原所说,“追忆逝水年华,此乃人之常情。从‘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到‘树犹如此,人何以堪’,古往今来,多少骚人墨客,为此临风洒泪。其实,借山川草木起兴,单是往事如烟,就足以让千古文人画家感慨叹息。‘感慨’不足以尽兴,于是又有了许多落在纸上的‘追忆’。”


王晋 竹之二 39x49cm 纸本


王晋 赏石雅叙 41x33cm 纸本


  王晋有两幅枯笔的竹石图、小条的淡墨山水有意思极了。前者没有过多纠结比例的细节,而是贯通了更多的文气。对中国文人来说,比铭刻的文字更沉着,也更有力量的是,是石头自身。它不需要镌刻,不需要政治权威的界定,因为那石头,本身就是超越了文字的纪念碑。这画里的石头,不是一般的顽石,当然不能去做墙、做台阶,不能去雕刻,它就是和竹摆在一起,生长在一起,不屈于误解、寂寞的生存。这在他的作品里显得很特别。

   后者一江两岸,遥遥相隔,可尺幅小巧得很,河岸厚实有力,前景一树苍木的主枝干实笔画出,纯属偶得,萧索的气氛和他之前给我看过的很不同。

  王晋当然不是山水的隐居者,也不是一个纯粹的打量者,我翻看他的众多作品,层层叠叠的山舞水魂,荡出寒林的清气,有些上色作品甚至还带着一个庶民画家对心中山水的追怀与想象。他说自己的作品还有很多“问题”,这足以收纳那些古人襟怀,艺术争议,对历史的微小抵抗……但他严整、勤勉地应受这深深古风,令人印象深刻。

     王晋,四川成都人。

     师承于彭先诚先生学习中国画。现为四川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成都市美术家协会会员,成都市书法家协会会员。

     2004年受聘于《中国书画报》特聘画家。

     作品《绣球小鸟》入选四川省首届花鸟画大展。

     作品《凌霄》入选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一百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

      历年来作品多次参加省内外展览。


评论
还可以输入 1000个字符
全部评论(9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