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美网
扫码关注 中国美网 有礼相送

凹凸 色彩 拼贴 —— 李蒸蒸艺术个性的构建

来源:中国美网 ·35026 浏览 ·2021-12-24 09:29:41


 

 

 

李蒸蒸《孔雀》137×68cm

 

 

 

今天,我要介绍的是一位年轻朋友——李蒸蒸。

因为在当今,他是具有了“价值共识”的一位艺术家,这一点非常可贵,因为,年轻。

当然,价值共识与著名是相连的。用著名艺术家来评价李蒸蒸也不为过。他确实著名,得过多奖,参加过多次大型艺术展览会,并且,现在已是硕士研究生导师,这些,都足以说明他的著名。但是,我并不看重这些。因为,作为一个艺术家,作为一个造型者,作为一个以创意为己任的画家,他,必须能够在历史上触摸一些著名问题。

作为中青代的艺术家,如果说触摸,我还是很认可蒸蒸的,因为他起码在一个突破点上,颇有建树,这就是中国画的——凹凸。

先对青年艺术家做个基本介绍。

李蒸蒸,1974年生。 1997年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并获文学学士学位。现为中国美协会员,辽宁中国画研究会理事,文化部青联美术工作委员会委员辽宁省美术家协会理事、沈阳市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沈阳大学师范学院美术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作品获第十届全国美展优秀奖,首届全国中国人物画大展优秀奖,第二届全国花鸟画展金奖,第五届全国工笔画展金奖。出版有六部画册。代表作《秋声》、《绿色》、《安宁》、《雪域佛光》。

蒸蒸有家传。父亲是著名画家、鲁迅美术学院李荣光教授,母亲是著名书法家、鲁迅美术学院王敬致教授,哥哥是著名青年雕塑家李彤彤,表哥是著名画家王宓。蒸蒸还是一位多才多艺的古琴家。他弹古琴曾获全国古琴比赛第一名。

蒸蒸是年青且有思考的画家。他更多地表现为思想的汲取,而不是诸般式样的参照。在蒸蒸的画中总有用头脑去看的体验。如果不用空头理论对此进行比喻、形容,而从视错觉的科学出发,在蒸蒸的作品中,会看到什么呢?

我看到了:蒸蒸在用艺术理解——凹凸、色彩、拼贴。

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呢?也许非专业的不懂,极具专业修养的,很容易看清这个问题。实际上,这是中国画的根本与基础。对于西画而言,凹凸是非常神秘又有底气的范畴。我们知道现代绘画之父——塞尚,实际上。就把一个本身透视的问题变成了一个色彩凹凸的问题,在走向平面中,拼贴是尤为重要的一个关节点。

《美的选择》“近代转型”中指出,中国画由古典形态向近代形态迈出的关键一步便是凹凸性。可以说,近代形态的本质是“古典风+明暗擦”。当时,思考者用“拿来的调子”,把明暗法则注入阴阳思想,把皴擦向背植入阴影区城,试图用水墨素描体验质地凹凸的视错觉,实现笔墨在光线引导下的运作,从而为点线演绎拓出承传空间。可以说,整个红色经典乃至现今过渡,都在这样一个大的取势中运生。

蒸蒸的反思恰从这里开始。他没有用素朴的眼光去看拿来的凹凸,思绪并未停留在古典的理解上,看不到光线作用的绘画法则对他似乎更有引力。艺术正用触摸方式去感知一个艺术的灵魂对凹凸的触摸。

1. 凹凸重迭。

蒸蒸实验的最大意义是对深度的认知。没有深度就没有二度平面的三度分裂,没有空间的图底关系和凹凸关系。然而,一个不以中心透视为经典的中国画,如何在二度上取得令人满意的三度感,无疑是世界性的学术前沿。蒸蒸的触摸首先是对平面中深度的触摸。先看《绿云》。这幅画作的最大创思背景为:当一幅画的空间概念是依靠轮廓线进行确定而不是光线体积进行确定的时候,是什么决定了第三度的秩序?在创作手法中,我们清晰地看到了重迭性。最可喜的是画家没有再用素朴的皴擦类明暗的凹凸,而是重迭致生的凹凸错觉。这是中国画取向现代的关键。《美的选择》已用大量的篇幅就这一范畴进行了展开,从原理出发,走向具体的实验,会更加深切地体悟重迭深度的意蕴所致。在画家的思绪中,已显露了对传统透视法则进行现代诠释的迹象,在三度的把握时,能自觉地揉入纵横平移重迭,用递阶层级梯度营造了对比突显的图底凹凸错觉,使知觉力感触到平面中所蕴意的间隔深度。可贵的是这个间隔深度亦是中国式的画中焦点。尽管这个点是神秘的,可恰是这个无限的神秘性,使画作不仅隐嵌了古典风的神韵,亦突显了现代感的倾斜。正是层级梯度的倾斜,造成了平面的分裂,造成了梯度凹凸错觉。比较一些对西方深度不加批判地拿来,蒸蒸对传统的切入更具有中国画的现代取义。

在蒸蒸用背景与前景的层级梯度手法触摸图底凹凸时,我还看到了他对重迭的进一步思考。一个中国式的空间,绝不是经过简单的叠加就可构设深度框架,第三度的秩序是梯度递阶层级中分离与连续的结果(请参见本人有关论述),《孔雀》的内在组织正是这一原理的体现。画家认知了两部分间的内在张力,孔雀、山石、树木都是结构性张力的关联,结果内部张力对整体提出了强裂的分离要求,两个不同单位在第三度上的分离,不仅简化了图样,也深化了图形,在连续的递阶重迭中,一个《孔雀》式的三度空间便构设了出来,它既是三远的底义,又是重迭的底义,一个颇符合现代趣味的传统形式,就这样在一个艺术的灵魂中诞生。如果说价值,一个平度中倾向于深度的凹凸重迭便是其意义所在。

 

 

李蒸蒸《虎47.5×45.5cm

2. 拼贴梯度

最让我感兴趣的,是蒸蒸在触摸凹凸时,对古典的真情坚持。他未用皴擦法则深入阴影,亦未用调子法则致生明暗,而是坚持拼贴梯度——用点线的几何性张力形成具有连续感的层级梯度。我们再看《秋声》。在这幅作品中几何梯度是最有价值的所在。本人一再强调,在一个平面中造成一个浅空间的浮雕感,是中国画取向现代的基本坚持。问题是,一些人简单地用透视阴影形成立体的错觉。《虎》没有这样思考。从手法上说,它主要是点线的结构骨架设计,特别是意笔线的几何骨架,不仅让点线成为有中国味道的气韵组织,而且关联的要义亦是线性几何性状的梯度拼贴。我已说过,蒸蒸的取向深度,是几何梯度性的倾斜,不是拿来的光影性倾斜。投射光的球状分布,在倾向于气韵的组织中,最动人的便是几何梯度所致生的梯度变形。在凹凸的冲突中,人们真实地看到了没有光线的空间组织,它不但保留了传统的民族视觉习性,还用连续的重迭让几何梯度致向分布。在此,一个新的思考取代了传统浅浮雕模式中的阴阳向背,虽然笔墨还是勾勒皴擦,但几何性状所表象的张力,给人以厚实的质地感。这种工中的抒发性、写中的塑造性(几何梯度的科学组织),应该是颇有意义的现代思考。此时我又想起了伦勃朗,这位大师用小的几何轮廓线描状了具有坚实表面和强力内聚的体块关系,且基此用亮度梯度构造了一个神秘的阴影空间。蒸蒸关注的也是小的收敛的几何轮廓,不同的是他正努力地用拼贴梯度构设看不到光线作用的几何结构空间(请参照画家的《陈雨光先生》)。这正是本人一再强调的看不到光线作用的绘画法则。在与“伦勃朗 — 传统”的比较中,只有深入地体验西学东化的科学所在,一个中国画的取义才不至于丧失本原的底气。《孔雀》的价值亦在于此,它努力地用科学精神诠释一个远古的自觉。

3. 色彩明度。

进一步认识凹凸给蒸蒸带来的思考,便看到了富有乐感的色彩。

在一系列连续拼贴重迭中,色彩组织形成了和弦效果。它给画面以强烈的节奏感和诗样的韵律感。重迭深度与几何梯度在色彩的节拍中向更深的境界演奏。

有趣的是,蒸蒸的色彩组织,即拼贴切割的明度分离——非连续的切割梯度分布,是无中间色,无投射光分布,凹凸籍明度切割实现,而块的明度关联,又使严谨的思绪呈相了跳跃与活脱,它似乎比点线更具张力,让人从中看到自由的力度。

这是鉴赏蒸蒸画作的初时感动。

好奇后的平静总要问:在色彩中是什么让你感动?再以《孔雀》为例。画家又一有价值的探索便是明度重迭。本书在“色调:对比与适应”中已指出了色调重迭对中国画的特殊意义,《孔雀》的实验恰好说明结构造型的取向背景:象这样一幅具有交响效果的组织,色调间的协调会遇到一个两难:一是弱化传统线性分割,强化几何间的色调互补;一是弱化色调关联,强化线性连续。这一直是困扰中国画自由色彩抒发的逻辑悖论。《孔雀》似乎进行着这样一种思考:在突显线的几何性关联的同时,充分关注各单位体块中的明度,而且它是内聚的,不是色彩革命时的取向发散。这是我关注蒸蒸的又一原因。因为我们都是传统的承接者。蒸蒸没有让他的色彩离散体积错觉(伦勃朗原则),而是用梯度重迭增强体积错觉,在不遵从光线引导的前提下,画家更多地着眼于局部体块的明度(不是色相),并不十分关注基调的冷暖冲突,只是努力地营造明度冲突,从而让画作的生命更加鲜明、强烈,用看不到光线的光明性追求表达了内深对大自然秩序的向往。


特别说明:本文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本网将在第一时间侵删

网特别开通自助上传功能,只要您是网用户,可以发布:文章,诗词、艺术评论、艺术批判,艺术观点,艺术新闻等;发布方法:的后台上传发布的资料网将根据选择的栏目发布。你也可以将需要发布的资料发到邮箱(1435980968@qq.com)由本网给你上传发布。



评论
还可以输入 1000个字符
全部评论(9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