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美网
扫码关注 中国美网 有礼相送

一本书看懂中国画里的花鸟 | 意外

意外艺术 ·2018-03-09 09:36:33

今天我想向你推荐一本代表了宋朝绘画最高水平的书,里面收录了宋徽宗御笔亲作的名画、以及整个南北宋的巅峰画作。


比如宋徽宗御笔的《梅花绣眼图》:



还有《戴胜图》:



以及大宋名士徐熙的传世之作《豆花蜻蜓图》:



这本书专攻宋代最顶尖的花鸟题材,与时下流行欣赏的山水画大不相同,第一次看到它时,我就觉得耳、目、一、新。


而它又是一本有温度、有情感的书,书里每一幅画都充满了生活中的小情趣,相比之下,现在的撸猫党都相形见绌。


这么一本实力与颜值俱备的好书,我必须要赶紧推荐给你们:


《醉美册页·宋画·花鸟篇》


— 这才是真正的花鸟画 —


对于生活在城市里面的我们来说,每天清晨听一声鸟鸣,看小鸟在窗台上打闹,都是一份小小的奢侈,连情趣,都要特地去高档餐厅里寻找。


但有了这本书,你就会发现原来要想过得诗意,其实很简单。


因为书里面画的,都是宋人欣赏生活的小情趣。


比如我早上刷牙的时候,经常不在盥洗台旁,而是在客厅窗户那边,因为每天清晨,窗外铁栏上都会出现两只小麻雀。


我一边刷、一边看小麻雀在栏杆中间跳来跳去,心情就特别闲适。


第一次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我意外地发现其实600多年前的古人,他的心情和我们竟然别无二致。


让我意外的,就是这幅北宋画家黄居寀的《斗雀图》:



画中两只小雀翻滚在一起,扑打着翅膀,奋力伸出小短腿,你上我下好不热闹。


在一旁看小雀打打闹闹的古人,在画里面,不经意就流露出了同样快乐的小情绪。


这让我觉得,哎,宋代的花鸟画,好像跟我们常见的国画不太一样,不用费劲猜,也能看得懂。


而且,比起需要谋篇布局、深思熟虑的山水画、人物画,花鸟画更像是用手机随手拍下来的一个小取景,把自然当中美丽的花草、喧嚣的小生命定格住。




这时候,可能有人会说,那我为什么不看唐朝的,不看清朝的,而要看宋朝的呢?


先不说宋朝是花鸟画发展最为成熟、最为灿烂的时代,要知道,到了宋人手上,花鸟画才真正成为“生活情趣”的代名词。


宋代的花鸟画,凭这两点就碾压其他,一个是“真”,一个是“理”。


真,是求真到极致。


有一个很著名的例子,当时有个画家叫易元吉,他画猴,为了画出它们最真实的样子,他进到深山老林里,与那里的猿猴朝夕相处了五六年。


于是,他成了公认的獐猿画圣手,后人赞誉他是“世俗之所不得窥其藩”。


比如这幅天下无出其右的《蛛网攫猿图》,画里面小猴子伸手去捞蛛网的神态,活灵活现。



局部:



就连常居宫中的宋徽宗,也严格要求画家们作画符合真实,鸟儿上台阶时,先抬左脚还是右脚,这样观察入微的细节都有严格规定。


所以,书里面的宋代花鸟画,你哪怕去拿现代人拍的照片来对比,也能准确的一一对号入座。


南宋《枇杷绣羽图》


在“真”的基础上,宋人更加推崇“天理”,他们认为,动物和人一样,也有感情、也有伦理道德。所以他们在作画时,会推己及“人”,把花鸟当做和自己一样平等、有灵气的生命。


于是,这样作出来的画,就充满了特有的生活情趣,比如书中这几幅:


毛益《鸡图》


公鸡机警的注视周围的一切,母鸡亲切和蔼地嘱咐着正在寻觅食物的鸡宝宝们,它们三三两两的在一起,快乐幸福的气氛油然而生。


佚名《荷蟹图》


尺幅小景,别有童趣,不知是螃蟹压在荷叶上、还是荷叶突然垂下来吓着了螃蟹?


黄居宷 《斗雀图》


画中两只小雀翻滚在一起,扑打着翅膀,奋力伸出小短腿,你上我下好不热闹。这一刻小小的快乐,也被画家捕捉了下来。


这些小生命会互相追逐嬉戏,会被一朵突然垂下来的花吓傻眼,会像小孩子一样蹑手蹑脚地跑远······


当你看着它们的时候,不需要靠猜、也不需要海量的知识储备,就能第一时间明白这幅画的乐趣所在。


如果说山水人物,画的是理想、是完美;


那么这些随手一拍的生活小乐趣,画的则是诗意、是寻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仪式感。


可以说,这本书是600年前的宋人送给我们的、最贴切的一份礼物。



— 这本书是目前最合适的选本 —


我可以自信的告诉你,如果你想看宋代花鸟,这本书一定是最好的选择。因为它从内容到制作,每一样都能拿出来,经受得住所有人的“挑剔”。


它吸引我的第一点就是画作极全,连故宫博物院都没有的名画,都能在这里一睹芳容。


比如这是一幅藏于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的画作:


宋徽宗《荔枝山雀图》


这幅画名为《荔枝山雀图》,传为宋徽宗御笔亲作,描绘了一只小山雀立在枝头,低头去看荔枝的画面,雀鸟想下却又迟疑、枝头欲颤的那个细微的瞬间,被一双细腻的眼睛捕捉了下来。


600多年来,这幅画一直在历朝收藏者手上保存完好,直到民国的时候,它还被蒋介石精心珍藏,可惜最终还是因为战乱,这幅画四处飘零,后来辗转来到了美国大都会博物馆,一经亮相,瞬间就折服了在场所有人。


除此之外,还有藏于大不列颠博物馆的赵昌《鸟图》:


以及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桃花山鸟图》:



这些画,每一幅都是传世名作,可以说没见过它们,那都是一辈子的遗憾。


其次,我看到过很多画册里的解说,都免不了有些“鸡肋”的毛病,它们看上去写了很多,但是看完感觉一点收获也没有。


但这本书的解说极为精华,篇幅不长,但画作内容、特色、还有相匹配的古诗词,全都包含在内了,其中最让我惊艳的就是书里配的古诗。


比如这幅被赞作“气韵精神合一”的画作《溪芦野鸭图》:



可能我们乍一看画,还没有什么特别大的触动,但书里为它配上这首古诗,意境就一下子出来了: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当你在看画的时候,还可以学着自己配上相应的古诗词,慢慢加深对诗画一体、情感生发的体悟。



书中的花鸟画,不但全,还特别的“正”。


我们知道,劣质的印刷,会导致画面颜色产生偏差,这就叫颜色不“正”,这样的画看似没什么大问题,但在观赏的时候,整个味道就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偏移了。


而这本书严格遵循原作风貌,把600多年前的古画,忠实地传承了下来。



每一张纸,都是用厚实的高阶艺术纸,纸色柔和,摸上去有一种温润的粗糙感,就是这么矛盾的感觉,但是你的手指就是会感觉很舒服,让人忍不住想再摸几遍。


这种人与书之间的亲切感,会让赏画人与画作之间的距离更加亲密,因为书上的画不再是被“展览”的,而是真正的贴近、属于你。



宋朝时最美的花鸟自然,都被这本书打包收藏了下来。


万物有灵、草木芳菲,宋朝的花鸟飞来了,诗意的生活还远吗?

评论
还可以输入 1000个字符
全部评论(9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