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美网
扫码关注 中国美网 有礼相送

《巴蜀山水画叙论》书评

来源:中国美网 ·35028 浏览 ·2019-03-22 17:28:11

 

◎当代第一部图文并茂的巴蜀山水史叙论

◎中国山水画史研究及巴蜀写生、创作的重要参考

《巴蜀山水画叙论》

——巴蜀山水审美与山水画传承变研究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0@ZH005)

●四川省重大文化工程(川宣【2012】110号)

●《巴蜀全书》2018年度委托课题

●2014年四川省文联重点课题

●2017年四川省文化厅艺术生产重点扶持项目

 

巴蜀山水画叙论


总 顾 问:秦玉琴

策 划:郑晓幸 平志英 周思源

学术顾问:(按姓氏笔划为序)

王鲁湘 王明月 龙 瑞 何应辉

张晓凌 李明泉 杨晓阳 林 木

唐允明 舒大刚 黄宗贤 程大利

韩 刚 薛永年 戴 卫 魏学峰

编 委:窦维平 李 兵 刘建刚 范远泰 吴 斌

薛 磊 梁时民 刘晓英 邓 枫 张 剑 

钱 磊 唐 波

著作人:管苠棡◎著(第一、二卷)

管苠棡 唐波◎编著(第三卷)

特约编著:唐 波

 

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

全国新华书店、四川新华发行集团发行

 

巴蜀山水画叙论

 

 

○巴蜀书画艺术传承发展工程

○最接地气的巴蜀山水画史实、写生、创作应用姓研究

○美术院校山水画教学的重要参考

○收藏家重要的参考手册

 

 2014年四川省文化厅“十三五”文化建设规划“巴蜀书画艺术传承创新创作研究工程”开始启动,2015年四川省诗书画院开始实施“巴蜀书画艺术传承及创新性创作研究”项目,相继在全院开展了专职画家“个人创作方向课题”、“回望东坡”等课题研究,并取得多项成果。作为子课题之一的《巴蜀山水画叙论· 巴蜀山水审美与山水画传承变革研究》,2014年获四川省文联重点课题立项、2017年获四川省文化厅重点扶持项目立项,并通过四川省文联、省文化厅联合专家组评审结题。2017年10月经人民美术出版社选题评审通过立项。2018年5月中国美术出版总社专家组赴四川考察该项目,被评为本年度中国美术出版总社重点关注学术项目。同时,该项目还获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四川省重大文化工程《巴蜀全书》2018年度委托课题。

 该课题由四川省诗书画院副院长、四川省美协副主席、国家一级美术师管苠棡承担并负责独立撰稿,特约编著唐波副教授(美术学博士在读)。历经10余年精心准备和近8年潜心研究,取得了多项富有创见性的研究成果。全书共三卷,计60余万字,1500余张图片,该书为当代全面梳理中国山水画发生在巴蜀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以及巴蜀山水画传承发展史的第一部专著。2018年12月由人民美术出版社正式出版,在全国新华书店、四川新华发行集团发行。

 该课题以中国山水画在巴蜀发生的一系列历史重大事件为问题导向,时代变迁为主线,用历史文物为主证、历代文献为佐证,结合历代作品、山水实景图片对比研究为路径,用美术考古、田野调查、多学科交叉论证等方法,对中国山水画萌芽、两次大变革与巴蜀自然、人文的关联,巴蜀在中国山水画史上的重要地位以及巴蜀山水画的发展传承史、当代创作状态和未来可能性进行了充分的论证和探讨。明确了当代巴蜀山水画探索创新的坐标以及未来发展的方向,初步建构了巴蜀山水画理论体系框架。通过理论研究并对当代巴蜀山水画创作成果进行了梳理和总结,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书画艺术传统,继承和发扬巴蜀书画艺术以及推广巴蜀山水画风,提供了有力的学术支撑。

 

◎本课题研究缘起及问题导向

1、当前中国画创作空前繁荣兴旺,多元化时代出现了诸多问题。

2、强调参照西方美术观念的谬误,使当前中国画创作呈现出表现形式的图案化、装饰化,导致民族精神、审美取向的模糊和文化品质的缺失。

3、对笔墨人文精神传承的缺失,导致写意性的丧失和过度制作。

4、对笔墨传承的单一性(文人画中锋用笔),导致笔墨语言的同质化和表面化。

5、过度强调笔墨,削弱了丘壑的营造和意境的提升,从而导致作品文化内涵的苍白,精神表现的空泛。

6、在“同质化当代”概念的旗帜下追求个性,反而导致个性的缺失。

7、中国山水画在巴蜀发生的诸多重大事件,呈现出山水画在巴蜀起源、变革的种种端倪。回望中国山水画发展史,追溯其精神文化本质,探索山水画起源、发展、变革与巴蜀自然人文的关系,勾勒了巴蜀自然人文在中国山水画两次变革中所起到的关键作用。

9、提出了“巴蜀山水画”概念,通过追溯巴蜀山水画发展脉络及基础理论框架的初步建构,探讨了对当前中国山水画创作和未来发展的现实意义


巴蜀山水画叙论

贡嘎山脉气势宏大、神奇幻象、吞吐八荒的山水气象 桂全智摄


 泱泱华夏,山川如海,日月晦明,道生万物,中华文明光耀千古。巴蜀自然,山川宕跌,生灵蓬勃,气象万千,聚合天下奇观而举世闻名;巴蜀人文,神秘奇异、悠久博厚、超拔神逸,荟萃群贤风流而标秉千秋。考查上古昆仑(岷山)神话传说,追溯禹舜伟业,夏、商、周三星堆、金沙遗存,回望晋代、唐宋以及近现代山水画发展变革,巴蜀立足于中华文化艺术创造的前沿,在华夏文明的历史进程中其地位不可取代,肇生了多少奇迹,也留下无数千古之谜。历代许多山水画大师在此完成了自己的笔墨、图式和新境界的创造,寄托了人文情怀,巴蜀大地因此成为山水画家创造新境界的圣地。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社会百业振兴,中国画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同时,受到西方多元化艺术观念的强烈冲击,当下山水画家困惑、彷徨、反思、探索不可回避。

 

巴蜀山水画叙论

峨眉金顶  田捷砚  摄 

一、第一卷 《巴蜀山水画叙论·山水画溯源及第一次变革》

回望中国山水画发展史,追溯其精神文化本质,探索山水画起源、发展、变革与巴蜀自然人文的关系,尤其是对巴蜀自然人文在中国山水画两次变革中所起到的关键作用,建构巴蜀山水画基础理论体系,对当代中国山水画创作和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如何传承、借鉴中国山水画优秀传统,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性发展,是本课题主要讨论的问题。

〈一〉 中国山水画在巴蜀滥觞的四大因素。

1、地理气候因素:巴蜀因地处中国版图中江汉平原、汉中平原向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抬升的最大落差区,具有平原丘陵、深山峡谷、雪山高原、草原湿地、大江大河、瀑布小溪等地貌和丰富的植物。巴蜀拥有从亚温带到高寒带的气候,环境氤氲迷漓,是中国山水画笔墨表现、丘壑构建和意境的资源宝库。

2、人与自然的因素:巴蜀地貌山区占90%以上,因地质灾害频发,人与自然的巨大矛盾环境,其对山的自觉和依赖,在爱恨中较全国更早产生对山的敬畏。

3、心理因素:巴蜀对山水由敬畏转化为崇拜,由崇拜转化为画山行为,较全国其它地区更早地产生“崇山仙道”文化,由此形成山水画原始心理动因。

4、人文因素:自古蜀人尚文崇仙,好游山玩水、好诗文,蜀中发达的山水诗和游仙文化,为中国山水画的发生发展源源不断地注入人文滋养。在巴蜀大量的文物遗存和历史文献中,呈献出中国山水画文化起源、技法萌芽、变革发展的种种端倪。


 

巴蜀山水画叙论

峨眉金顶  田捷砚  摄  

〈二〉 中国山水画萌芽于蜀中商代三星堆文化。

陈传席、顾平、杭春晓在《中国画山文化》中将山水画萌芽论证为成都汉代画像砖,为追溯山水画起源于巴蜀奠定了理论基础。实质上夏商时期三星堆玉璋《祭山图》为我国最早具有主观审美识意表达的完整“山水”连续装饰图案。本课题论证了从原始祭山精神信仰到三星堆玉璋《祭山图》、《山云禾田图》到汉代的画像石的描绘转换,具有从不自觉的祭山行为向艺术自觉的山水画文化转换的历史性,可视为是山水画的萌芽。

 

成都三星堆商代玉璋祭山图,说明巴蜀先民的画山行为已经进入文化上的精神信仰、审美上的艺术自觉。

巴蜀山水画叙论


三星堆玉璋《祭山图》


巴蜀山水画叙论

三星堆玉璋《祭山图》局部 


三星堆商代堆玉璋《祭山图》与顾恺之《洛神赋图》画山技法比较

相同的钟鼎造形、相同的铁线描技法。



巴蜀山水画叙论

三星堆《祭山图》与顾恺之《洛神赋图》山形比较


 三星堆商代青铜器神坛,四方人顶礼山的图型,巴蜀“崇山仙道文化”艺术化的画山图案为全国最早,预示画山文化和技法的萌芽。

巴蜀山水画叙论

三星堆神坛,四方人顶礼山的图型


巴蜀山水画叙论

三星神树(基座)三面山图、型

成都金沙商代晚期至西周时期石钺《山云禾田图》,视为写意中国田园山水画的雏形。


巴蜀山水画叙论

成都金沙西周石钺  云山禾田图


巴蜀山水画叙论

成都金沙石钺线描图 

 

汉代成都画像砖是我国最早成熟的山水画雏形,在图画中树与人不再是简洁的装饰,而是生长在山川之中鲜活生动的生命体,有故事,更有现场感和意境构思,初步形成了“造景”“造境”的山水画特征,具备了山水画的基本要素,形成了山水画的典形图式,是山水画由图案化向生活化“真境”写生山水画转变的雏形。


巴蜀山水画叙论

成都汉代画像砖《井盐》


巴蜀山水画叙论

成都汉代画像砖《赶鸭》

 

〈三〉中国画山文化与山水画文化在巴蜀起源发展,巴蜀人文在中国山水画史上的地位不可取代。

1、经蒙文通、邓少琴等专家论证,传说上古华胥氏族生活于渝水(今蔺中)地区,后向北迁徙至今甘肃(天水)地区与中原融合,其间华胥氏“蹈大跡”生伏羲而为中华文化之始祖。

2、上古氐羌氏族生息于岷江流域上游,沿江而下发展为蜀中主要人文之源,频繁的自然灾害使蜀中先民对山的敬畏尤胜于其它地区。

3、昆仑(岷山)上古至汉代,“西王母”“天柱山”神话口头传说在梁州(今秦岭西南及成都地区)广为流传,经后世演变在战国时期成为《山海经》重要内容。


巴蜀山水画叙论

东汉西王母土陶油灯  私人收藏


4、昆仑之“下都”青城“神仙都会”,由对山神崇拜衍生“崇山仙道”文化,成为中国山水画原始心理动因。

5、艺术不自觉时期,在巴蜀先民对山的敬畏转化为画山行为,三星堆玉璋《祭山图》、青铜神坛、神殿、神树上的画山图案为全国最早,其画山行为已进入文化上的精神信仰、审美上的艺术的自觉,为原始画山文化阶段。

6、西周金沙石钺《山云禾田图》、成都汉代画像砖描绘的生活化“全景山水”图,是为写生山水画的雏形。魏晋顾恺之画张道陵于广元苍溪试徒之手记《画云台山记》,是为山水画文化走向成熟期。因此,巴蜀为中国山水画文化的发生发展在时间上及文献上形成键接。

7、大禹治水创《洪范》“九畴”初定阴阳、五行,《山海经》之《海内四经》起源于蜀,《大荒经》等五篇起源于巴,《连山》《归藏》产生于蜀中,东晋张道陵创立道教,在精神内涵上源源不断地为中国山水画发展注入最原本的文化滋养。古代蜀中演变发展的教家思想为山水画文化提供了强大的哲学支撑。

〈四〉 中国山水画在巴蜀第一次变革。

唐代“安史之乱”唐玄宗入蜀,大批全国著名画家随之入蜀寓居,使巴蜀地区山水画兴盛发达。古代文献中唐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记载:“吴道玄者,……纵以怪石崩滩,若可扪酌。又于蜀道写貌山水。由是山水之变,始于吴、成于二李”。据此记载,将中国山水画第一次变革研究的重点,落实到对唐代画家技法风格的演变上,对在唐代形成中国山水画“密体”和“疏体”两大技术核心以及对后世影响的分析来进行相关的论证。


巴蜀山水画叙论

李思训  江帆楼阁图  右下角对皴法的运用


巴蜀山水画叙论


《江帆楼阁图》右下局部


其一,在对风格变化的研究时,首先以魏晋至唐代入巴蜀和巴蜀本土的山水画家进行技法分析为路径,以唐代巴蜀地区具有代表性的10位画家技法风格记载为佐证,通过对其历史背景、文化身份,绘画技法、绘画风格在巴蜀的演变以及对当朝和后世的重大影响进行梳理,探讨唐代中国山水画在巴蜀的第一次变革。

其二,通过对五代至宋代入巴蜀和巴蜀本土的34位画家,以及元代至清代部分有代表性画家的技法和风格演变分析,呈现巴蜀山水画在这些时期变革、繁荣发展的总体状况。

其三,对元代至清代,巴蜀地区因为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心理等因素进行分析,通过对部分有代表性的画家的技法和风格的分折,力图找出巴蜀山水画派衰落的原因。


巴蜀山水画叙论

五代后蜀  丘文播  文会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其四,巴蜀山水画派,最终“犹抱琵琶半遮面,千呼万唤始出来”。通过对变革的历史文化背景、精神文化内涵、区域共趋性风格特征、师承关系、代表人物等因素进行疏理,求证了唐宋巴蜀山水画派的历史存在,归纳了其画派共趋性风格特征。

东晋顾恺之《画云台山记》田野调查相关论证

2018年4月26日,笔者陪同中国国家画院名誉院长、中国画学会会长著名山水画家龙瑞先生,对四川广元苍溪云台山以及顾恺之《画云台山记》进行实地考察。经过论证,《画云台山记》创作手记,描述的是顾恺之画张道陵在四川广元苍溪云台山考试招收徒弟的故事,此手记突显出巴蜀山水人文与中国山水画学渊源深远。


巴蜀山水画叙论


巴蜀山水画叙论


巴蜀山水画叙论


巴蜀山水画叙论

中国山水画巴蜀“西宗”寻觅

在当代,关于山水画“宗”与“派”的争论一直不断。董其昌所著《画禅室随笔》,他借禅家有南北宗而分山水画之“南北二宗”,同时提出“笔墨精妙论,”。此论一出,受到后世众多文人画家的大力推崇,对山水画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但是,在近现代受到徐悲鸿、俞剑华、启功等部分学者和画家的严厉批评。当代又有论者、画家杨牧青先生等,根据近现代画家群体风格之区别,提出“东西宗”论。

本章对山水画文化在巴蜀的溯源、山水画在巴蜀第一次变革、“道、佛”文化在巴蜀的兴盛于山水画的关联等几个方面的论述,针对“南北二宗”论,“东西宗”论,从五代以后山水画风格的分野与融合入手,以“宗”即是“源”的概念和时代发展的脉络寻觅根源。对中国山水画源于巴蜀“西宗”的学术命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

巴蜀山水画叙论

被历史忽略的苏东坡美学思想探微

笔者通过对苏东坡《跋蒲传正燕公山水》“画以人物为神,花、竹、禽、鱼为妙,宫室器用为巧,山水为胜。而山水以清雄奇富,变态无穷为难。”进行探微式的研究,揭示出苏东坡山水画美学思想在当代的开创性价值。同时,本书通过对宋代以后巴蜀山水画坛主客观原因的分析,揭示巴蜀山水自身的“变态无穷为难”之难。“清雄奇富,变态无穷”成为认识和表现巴蜀山水的关键。

 

唐宋“巴蜀山水画派”初成的七大要素

1、共同的社会文化身份:唐代以道教为国教,儒家学说为修为,佛家为大众信奉。入巴蜀画家多为士大夫、道教信徒、文人雅士等。

   2、稳定的画家群体:唐代至宋代的巴蜀,有10余位全国著名山水画家先后入蜀寓居,并产生了30余位巴蜀本土画家,构成唐宋巴蜀山水名家群体。

   3、公认的领军人物:唐代有:吴道子、李思训、王宰、张璪、韦偃、孙位;五代至宋代有:李升、黄筌父子、杜措、苏过、孙知微、王诜、法常等。

   4、成熟的师承关系:汤垕《画鉴》记载:“蜀人画山水人物皆以孙位为师”,孙位传黄筌、孙知微;李升传黄筌、杜措,黄筌传黄居宷;苏东坡山水传杨世昌、苏过。而黄筌、苏东坡又影响一大批没有录入史料的画家。


5、相同的自然人文环境:入蜀和本土画家在蜀地共处繁复昌茂、奇绝峻拔、变幻莫测自然环境;共同生活在浓厚的道家思想、人神文化和悠闲静恬的状态之中。

    6、共趋性的审美取向:巴蜀兼有南北的雄秀峻健的山体审美特征和丰富的植被,反映在笔墨上苍润相济、水韵墨彰;图式上呈现出苍雄峻拔、宕跌奇绝的共趋性审美。

    7、形成了共趋性画风:在蜀中浓厚的道家文化环境的浸润下,以巴蜀自然人文为依托,形成了共趋性画风——秉承道家思想和哲学意蕴,表现巴蜀地理文化意味,丘壑与笔墨并举,呈现出苍润相济,格物致知,浑厚华滋,清润明澈的笔墨意象;山重水复,高峻奇绝,江村平沙,飞瀑落涧的山水图式;窳窆巉差,嵯峨宕跌的胸中丘壑;水诡云谲,气象万千的山水境象;雄秀相融,幽冥深邃的审美特质;骨峻风清,高跋崛傲的山水风骨;氤氲迷离,玄旷曼妙的山水境界;道法自然,丘壑仁德的文化内涵;诗意文心,超拔风雅的人文精神。




巴蜀山水画叙论

 唐 李昭道 《明皇幸蜀图》 55.9cm×81cm绢本设色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二、第二卷 《巴蜀山水画叙论·山水画第二次变革及传承发展》

近现代“五·四”新文化运动、“西学东渐”为中国山水画文化道、儒、释有序的文脉传承注入新的文化元素和新的生命活力,山水画由此走出书斋,深入生活。马克思的“人民的艺术”、毛泽东文艺的“二为方向”思想,拉开了中国山水画第二次大变革的序幕。

〈一〉近现代变法领军人物

(1)黄宾虹入蜀变法

1933年黄宾虹入蜀写生因感“入蜀方知画意浓”,在青城坐雨中悟得“浑厚华滋”笔墨意象,由此形成有别于传统山水画而充满大自然鲜活生命气息的笔墨图式,拉开了中国山水画在现代第二次变革的序幕。

巴蜀山水画叙论

黄宾虹  青城山中坐雨林峦  

(2)傅抱石入巴蜀变法

傅抱石抗日战争期间入重庆寓居八年,忧国忧民之情结,得巴蜀以及金刚坡“草莽纠结”意象,创散锋“抱石皴”,形成“愁心叠山”豪放苍郁的画风。


巴蜀山水画叙论

傅抱石  巴山夜雨

(3)陆俨少入巴蜀变法

陆俨少在川期间,多次到重庆、成都等地写生并举办画展,与定居成都的吴一峰交情甚深。抗战结束后举家乘木筏返浙,在重度至宜昌漂游一月之久,其间感悟三峡行云流水气象,独创“云水皴”而变法


巴蜀山水画叙论

陆俨少  峡江山水


(4)李可染入蜀变法

李可染继1954年尝试性的江南现场用毛笔宣纸写生回京获得好评后,1956年再次走出书斋,再次从三峡入川写生长达8个月之久,川江写生作品以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全新的面貌得到北京美术界的高度评值,由此开辟了现当代中国山水画“现实主义”创作的新历程。

巴蜀山水画叙论

李可染   峡江轻舟图

(5)张大千东出夔门变法

张大东出夔门向世界,以博学古今,融汇巴蜀山水气象创“泼墨泼彩”法,成为享誉世界的山水画大师。


巴蜀山水画叙论

张大千爱痕湖

(6)石鲁北出秦岭变法

石鲁北出秦岭北出秦岭,将巴蜀山水气象与陕西“沟壑嶙峋”意象融合,创造出“雄健苍润”的山水画大师风范,成为“长安画派”领军人物。

巴蜀山水画叙论

 陕西沟壑嶙峋的黄士坡

巴蜀山水画叙论

石鲁  陕北写生

 

〈二〉中国山水画南北两派及巴蜀山水画比较

·北方山水画,秉承道家思想,重丘壑构建和境界的营造。以自然形质情态创造笔墨意象直抒胸中豪气,以自然山川的崇高伟岸、笔墨的沉雄苍劲、图式中正雄深、意境崇高明远,境界雄强博厚表现中正崇高的正大气象。

·江南山水画,传承唐宋传统,重笔墨的人文品质表现。以自然山川“比德”为载体表达儒家、禅宗思想,其笔墨借自然万物陶咏乎我表现文人的书卷气,表现出笔墨苍润真率、图式清明婉约、意境清丽幽远,境界虚静淡泊的人文精神品格。

·巴蜀山水画,秉承“道法自然”思想,以造化之师重笔墨与丘壑的原创。用笔苍率劲健见风骨,用墨渲澹浑沌见博厚,用色冷艳明丽见富贵,用光流溢明灭见精神。以自然原始本真表现生命意识,借自然风物情态、天地垂相创造笔墨意象书写胸中逸气,参山川形质和气象写胸中境象,悟道、比德、参禅彰显天道哲理,笔墨千变万态、图式宕跌峻拔 、意境气象万千,以神游八荒的超拔创造,表现神超梦幻的精神境界。

巴蜀自然山水20个审美特征:

宏大壮阔之美·雄秀峻健之美·神奇幻象之美·奇绝险峻之美

幽秘闲逸之美·深邃迷离之美·高山仰止之美·峡渊水诡之美

灵秀绮丽之美·繁富昌茂之美·浑厚华滋之美·清奇超迈之美

云谲淋漓之美·绚烂辉煌之美·苍润拙朴之美·苍凉悲壮之美

圣洁和合之美·玄旷曼妙之美·一石观道之美·古镇幽悠之美


巴蜀山水画叙论

神奇深邃的红石滩、管苠棡摄于甘孜州雅家埂


巴蜀山水画叙论

重庆云阳县龙缸大峡谷

〈三〉现代巴蜀画家各具风貌共建巴蜀画风

  1、现代部分巴蜀山水画代表性人物(按出生年份为序)

   张霞村 冯灌父 杨歗谷 施孝长 江凡众 周抡园 晏济元 阎松父 罗文谟 赵完壁 吴一峰 李琼久 段虚谷 伍瘦梅 冯建吴 杨鸿坤 石  鲁 谭学楷 黄海儒 谢临风 黄纯尧 江友樵 李文信 符易本 王敬恒等。他们立足巴蜀,各具风格,又共写巴蜀山水气象,桃李满天下,标秉后世。

 

 2、现代巴蜀山水画领军人物

 陈子庄:传承文人画笔墨精神,以川西丘陵地区为写生采风为对象,开拓文人画“简约”画法的当代表现,形成“厚润率真”的画风格独步巴蜀画坛,在现当代大家中享誉全国。


巴蜀山水画叙论

陈子庄  蜀中山水

冯建吴:传承“北派”山水传统,以巴蜀巍峨险绝山水气度构建丘壑,以雄健苍厚的山水画风享誉巴蜀,言传身教,成为该画风群体的领军人物。


 巴蜀山水画叙论

冯建吴  天埑变通途

岑学恭:传承“北派”画风,终身以三峡为写生采风基地,开发“斧劈皴”的当代转换,开创雄健峻拔的山水画风表现三峡气象有“岑三峡”之美誉。言传身教,成为该画风群体的领军人物。


巴蜀山水画叙论

 岑学恭  风帆出峡图

吴一峰:号“大走客”传承“南派”笔墨精神,终其一身走遍巴山蜀水,以苍荗劲健的写真山水画风誉满巴蜀。

巴蜀山水画叙论

吴一峰  南部天生桥  写生

黄纯尧:以巴蜀山水为母题擅画三峡,以雄秀清苍画风享誉巴蜀,并影响后学成就艺术人生。享有“黄三峡”美誉。

巴蜀山水画叙论

黄纯尧  卧龙道上  

李文信:传承“南派”画风,以川西丘陵闲静乡间小景为生活体验,以繁复昌荗画风享誉巴蜀,言传身教,成为该画风群体的领军人物。

巴蜀山水画叙论

 李文信  话桑麻

王敬恒:用抽象的笔墨构成意象景物呈现当代审美意识,以文人画笔墨意象写巴蜀山野之气,形成率谲沉雄画风,在当代画坛独领风骚。


巴蜀山水画叙论

王敬恒  己丑夏写于瓜斋

〈二〉当代巴蜀山水画家技法浅析

本书从当代中国山水画变革的指导思想、巴蜀山水画当代性表现的思想转捩、现当代部分巴蜀山水画家技法浅析、现当代巴蜀山水画风、现当代巴蜀山水画派雏形等五个问题展开,全面地分析现当代巴蜀地区部分(1935~1959年出生)83位山水画家的创作状态,梳理其代表性人物、师承关系、画家群体共趋性风格特征,以此作当代创作状态的呈现。

 

3、近现代巴蜀山水画风

秉承唐宋风情雅韵,浸淫巴蜀天道哲理,内涵儒家人文思想,借鉴西学,表现巴蜀地理文化意味,丘壑与笔墨并重,抒怀于笔墨心斋。呈现出苍润相济,格物致知,浑厚华滋,清润明澈的笔墨意象;伟岸健硕,巍峨连绵,造化天成,自然鲜活的现代山水图式;江村平沙,田园悠然,山野樵夫,耕作淘洗的生活气息;宏大壮阔,群峰崛傲,气象万高峻奇绝,田园幽秘的山水境象;雄秀神奇,幽邃宕冥、水诡云谲,千的山水境界。道法自然,丘壑仁德的文化内涵;诗意文心,丹青教化的人文精神;超拔开拓,求索弄潮,引领变革的时代风范。

 

三、第三卷 《巴蜀山水画叙论·当代实践思考与未来展望》

   在中国绘画史上,山水画多次面对因交流带来的艺术观念的碰撞,无论是外来的冲击还是本民族内区域之间的文化艺术交流,每一次都被强大的中国画兼收并蓄的内在活力所吸纳,使“他山之石”为之我器,“他山之土”为我所用,为中国画的传承和健康发展增添了活力。当代在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画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的同时又面对着诸多困惑与焦虑、反思与选择,或许在经历波澜起伏后,就此又拉开山水画再次变革的序幕。

 

〈一〉当代巴蜀山水画派的雏形

 本课题研20纪世初进入巴蜀和巴蜀本土山水画家,在他们言传身教的影响下,为当代巴蜀山水画派雏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当代巴蜀山水画立足巴蜀,顾盼时代,“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虽然各有风貌,但还是呈现出群体共趋性风格特征,初步形成了当代巴蜀山水画派的雏形。

1、以冯建吴为领军人物的“雄健苍厚”画风形成的当代代表性画家群体。

2、以岑学恭、黄纯尧为领军人物的“雄秀峻拔”画风形成的当代代表性画家群体。

3、以李文信为领军人物的“繁复昌茂”画风形成的代表性画家群体。

4、正在兴起以李琼久为领军人物“雄奇倚丽”画风群体。

5、以李兵为代表人物的“西部雪山”画风群体。

笔者对当代部分(1960年以后出生)125位山水画家们的图录资料进行了收集整理,对部分具有探索性的优秀作品进行了技法分析。同时,就中国山水画在巴蜀的发生发展以及巴蜀山水画,对27位理论家进行了深度采访。

 

〈二〉巴蜀山水画美学精神

元气氤氲的山水气象,神秘奇谲的地理意味。

 文思神逸的游仙心性,飘逸诡谲的想象才情。

人神共契的文化品质,以形媚道的哲思冥想。

逍遥自在的顿悟禅境,崇山升飞的仙道梦境。

清雄奇富的风物境象,精雄博厚的表现张力。

风清骨峻的野逸风尚,格物致知的笔墨表现。

  雄秀清超的风雅品格,跌宕嵯峨的胸中丘壑。

诗心画境的风骚共鉴,笔精墨妙的写真意蕴。

万物陶咏的笔墨精神,千丘万壑的营造意境。

神游八荒的宽广心胸,变态无穷的山水境界。

超拔创造的人文情怀,引领变革的时代风范。

 

〈三〉当代巴蜀山水画艺术主张

 大禹制九鼎图山川、三星堆商代玉璋《祭山图》(青铜人物雕塑填补空白)、金沙西周石钺《山云禾田图》、成都汉代画像砖、唐代吴道子创疏体皴法及水墨山水之变革、五代黄筌“黄家富贵”画风、宋代苏轼及文同文人画理论,近现代黄宾虹、傅抱石、陆俨少、李可染入蜀变法,石鲁、张大千出川变法,本土冯建吴、吴一峰、陈子圧、岑学恭、黄纯尧、李文信、王敬恒等皆因原创。

巴蜀山水画贵在原创。发扬优秀传统,弘扬中华文化,表现时代精神。传承有续,借鉴有度,创新有源,探索无界。植根巴蜀,回归自然,体察地理,深研人文。以“宏大、雄秀、神奇和幽邃”为审美取向,表现“清雄奇富,变态无穷”的山水画审美追求,笔墨与丘壑举、自然与人文共契的艺术主张,以巴蜀书画艺术传承创新为担当,再树当代巴蜀山水新画风尚,创造山水画新境界!

 

〈四〉展望未来

神奇的巴蜀自然人文,具备了中国山水画绘画美学的所有要素。当代巴蜀山水画家依托巴蜀自然、人文,励精图治,辛勤耕营,假以时日,巴蜀山水画派兴起,可以与南北两派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当代中国山水画家入巴蜀写生创作较之古代有过百倍之便,巴蜀秘境犹如打开创造山水画新境界“众妙之门”的智匙,假如中国山水画有第三次变革,巴蜀或许将再次成为发端的圣地! 

中国山水画在巴蜀呈现出启蒙、变革和发展的种种端倪,引发我们对巴蜀自然人文之于山水画史的重要地位进行追溯,其文近60万言,归于文翰实为沧海一粟,用于传阅又显冗赘,故此有感而发,再作长短句拙文简序归藏于心,是为纪。

巴蜀山水画序

华夏西南之隅,苍穹玄冥,天风浩荡。贡嘎山下巴蜀大地,宏大壮丽、山川跌宕,雄谲峻拔、神奇幽邃,显元气弥漫之态“恍兮惚兮”,寓混沌之象道兴于斯;梁岷之域巴蜀人文,玄妙诡秘、精深博厚,神逸超拔、群贤荟萃,采自然弥散之气“天人合一”,怀万物之情文兴于蜀。

悠缅传说,华胥氏于渝水“履大迹”生伏羲、女娲,繁衍华夏文明之根;古蜀于昆仑岷峨,礼山“天柱”、朝圣“王母”孕育“崇山仙道”文化,是为衍生画山心理动因之渊薮;蜀人大禹治水“洪范·九畴”方略初定“阴阳”,奠定山水画学哲理,又制九鼎图山川以示彊域,图为实用;巴蜀自然人文蕴涵天道哲理,如金钥银匙,开启创造山水画新境界众妙之门。

殷商、西周,三星艺魂、金沙遗韵,铸铜琢玉、惊世骇俗。千古之谜,予当谁问?执璋把钺祭神山,刻山顶礼寄真情,画风物,具形神。由是《祭山图》《山云禾田图》,“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以为刻山摹水,营造胸中丘壑之滥觞,画事之兴,巴蜀之魂也。

东西两汉,文翁兴蜀、工匠好图,雕石塑砖、水土火功。于咫尺之间,图盐井插种、弋射收获;看斗方之中,荷塘渔猎、耕作桑园,境且幽,象尤远。东晋顾恺之,笔绘张天师,布道苍溪上云台,始作《画云台山记》,兴画理,论画道。唐有吴道子,写真貌蜀道,“只以墨为踪,近代莫能加其彩绘”、“施笔绝踪,磊落逸势”创水墨泼绘山水;“离披点画,若可扪酌”,始作山水之变者也;大小“李将军”抹青填绿,成就青绿山水换新颜是也。继王宰、王维、张璪、孙位、张询诸贤又韦偃,入蜀游历,寓居益州,诗咏蜀川,图绘巴山。“山水之变始于吴、成于二李”。犹是山水画第一次变革之于巴蜀,垂成大功而神韵见焉。

五代以降,李升遂出新意,黄筌父子融花鸟、山水树典范。宋有苏轼与文同,文赋丹青,情思神逸,“文人画”论主画坛;东坡“清雄奇富,变态无穷”,山水画美学藏文翰之中;孙知微之湖石湍蹙、苏过之焦墨雄健、勾文龙之笔气清润、法常之澹泊远淡,更有王诜金碧辉煌,标榜后世三百年。

元、明、清三代陈汝秩、李容瑾、徐贲、倪端、杨基诸先贤融南北尚古雅,笔墨传古意写巴蜀意象,辜培源、龚晴皋、刘锡玲诸家,承古觅新,誉满成渝。

廿世纪之初,“西学东渐”,“五.四”事兴,于山水画文脉注入新活力。黄宾虹、傅抱石、陆俨少及李可染等“入蜀方知画意浓”纵情巴蜀;石鲁北出秦岭,张大千东出夔门,胸怀蜀山融汇他山、兼容南北,冲和境象,承往哲继古韵求索今昔之道,融中西传文脉再行山水之变。山林之气、笔墨生机,丘壑盎然、气象万千,依仁德游艺,为河山立传。由此以为,山水画于巴蜀开启第二次变革之序幕。

至此矣,回溯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而论,“笔墨精妙论”、“南北二宗”论不绝于耳,文人画艺由此大兴。殊不知巴蜀自然人文肇生山水画笔墨、丘壑之情态精神,五代至明清南北分合,衍生“南北二派”,薪火代传,史可鉴矣。于似乎山水画源于巴蜀之“西宗”也。

现当代,周抡园、冯建吴、石鲁、吴一峰、陈子庄、岑学恭、李文信、黄纯尧、王敬恒等先师再继,根系巴蜀,顾盼时代。守静笃澡精神,耕烟砚树新风。授画业以布道,解疑惑诲后学;桃李满天下,丹青传后世。泽惠画坛,青史留芳。巴蜀画事由是再兴,裁素抚绢而有为矣。

山水赞,品味巴蜀咏天地垂相,巉嵯峭隽、赤壁千仞而又玄旷漫妙、流光万里;丹青颂,师法造化写胸中心象,笔畅墨酣、丘壑万循而又雄秀峻拔、气象万千。笔墨与丘壑并举,心象与境界独创,笔劲墨酣,水晕墨章,继使昌盛发达。稽诸籍,察粉本,皆有据也。纵使一管“四德”,裁素三千,写不尽嵩华灵秀、河北庞魄、桂林玲珑、江南婉约;画不完蜀山嵯峨、雪山圣洁、剑阁栈道、骡冈晓行。既可逸情,更可畅神,解衣磅礴,舞文弄墨,一何快哉!

巴蜀画道,贵乎原创!

数先贤无数风流人物,看今朝多少潇洒才俊。承文脉味自然,集大成创新貌,开新境树标杆,为人之先,原创是也。

道乎创世,理生万物。丹青绘之书写张显笔墨精神;求索古今,丘壑心象风情万种,任凭肖遥自在、神游于八荒。

试看九洲,他山依旧。新境界之创造重构天地寥廓;侧身西望,贡嘎岷峨雄奇峻拨,依然浪浪天风、苍苍山如海。

展望未来,研道知机。山水画之变革再“肇自然之功”;蓦然回首,巴山蜀水生灵涅槃,仍在玄旷漫妙、风云变幻中!

管苠棡戊戌二月初八于成都


巴蜀山水画叙论

圣洁、神秘的贡嘎山

巴蜀是全国最丰富的山水画创作资源宝库,巴蜀同道热忱欢迎全国书画家到四川采风写生。


巴蜀山水画叙论



中国美网


欢迎注册美网会员,新闻资讯自助上传!


关注更多艺术品价值


巴蜀山水画叙论



文章图片归版权所有 请务复制





评论
还可以输入 1000个字符
全部评论(9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