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美网
扫码关注 中国美网 有礼相送

「艺术分享」看他的画,要自带棉衣

美网会员 ·31444 浏览 ·2019-01-14 14:50:48



啥?看他的画要棉衣?没搞错吧?

“炎炎夏日,在开什么玩笑”

“我倒是要看看他的画有多冷,冷到要穿棉衣”

今天小编要给大家分享的这些“冷”先生就是——卡斯帕·大卫·弗里德里希

冷到他大概是“暗黑界的鼻祖”,先来几张“冷”画感受一下暗黑界鼻祖的画风~


▼他的彩虹和风景是这样的


《山地景观与彩虹》| 1810



▼他的秋天是这样的


《在秋天的都尔门》| 1820


▼他的冬天是这样的


《雪中的修道院》| 1819


  在炎热的夏季里,冷先生有没有让你感到一丝丝凉意?他画里那深沉的悲剧性,把英国艺术史学家朱利安·弗里曼(Julian Freeman)“冻”得直哆嗦,毫不客气地评价说:“你在看这些画时需要穿上大衣:那场景简直让你冷到骨缝里。”


▼冷先生的冷外貌




   “冷先生”——卡斯帕·大卫·弗里德里希(Caspar David Friedrich)1774年出生于德国,被认为是那个年代最重要的德国艺术家。他的题材开辟了风景绘画新的领域,发现了之前人们从未发现的新的大自然。


《与寺庙废墟的风景》| 1797


  与同时期其他欧洲画家写实精细的风景画风不同,弗里德里希只画心中所见。大海、帆船、山林、云雾、荒野、残雪、墓地等,那些笼罩在晦 暗色调中的冷寂风景,是刻在他心底的记忆。他诉诸笔下的,是语言表达不出的抑郁之美。他的风景画与歌德的小说、贝多芬的音乐,成为德国浪漫主义的佼佼者。


《冬季景观》| 1811



 弗里德里希的母亲在他七岁的时候去世,母亲去世一年后,姐姐也随之去世。十三岁时,他的哥哥把他从溺水中救出,但他却亲眼看着哥哥为了救自己而死去。


 这些悲痛的童年遭遇使他本身敏感的天性带来更沉重的打击,这种痛苦的打击对他后来的艺术创作产生了深刻影响:对死亡题材有着不可遏制的表现欲。从那以后死亡、忧愁、自然等题材便成为弗里德里希所迷恋的主题。


《威斯特伐利亚遗迹,埃尔德纳,有面包房和谷仓》| 1806


  弗里德里希尝试想通过受难的基督、永恒的天国寻求灵魂上的安宁。他用画笔一直追求着十字架、修道院与僧侣,也提出他的反问——真的存在永恒吗?


《波罗的海旁边的十字架》| 1815


 《奥克伍德的修道院》是弗里德里希混合着死亡的题材于风景中。画中是一块荒芜的坟场,画面下方隐约可以见到几个僧侣正抬着一副棺木准备下葬。


 但是在几棵枯萎参天的橡树和残破的寺院下,这幅葬礼图几乎不可辨识。铅灰的天空把枯树照得只剩一株株黑影,而颓败的寺院只剩下一面墙,看起来像是一矗巨型的墓碑。


 整幅景致阴冷神秘,明净的光围把累赘的生命净化为一种灵性的境界,使这幅画充满了宗教的讯息。弗里德里希的作品强调尖锐的明暗对比和空无的精神表现,混合着古典主义的严谨技法和浪漫主义的情愫。



《奥克伍德的修道院》| 1809


 弗里德里希把《海边僧侣》和《奥克伍德修道院》这两幅画送到了柏林美术学院展出。在这样的死寂气氛里,一种令人绝望的孤独感攸然间涌上心头,画面浓郁的阴沉忧郁气息感染了大众。


 普鲁士王买下了这两幅画作,获得王室青睐的弗里德里希当年就入选柏林美术院院士。


《海边僧侣》| 1809



 1807年,弗里德里希完成的标志他绘画风格成熟的 《山上的十字架》;


《山上的十字架》| 1807


1816年,弗里德里希完成他的风景代表作品《巨人山》;


《巨人山》| 1816


1824年,他表现永恒精神时期最有代表性的是《北极冰海遇难船》;


《北极冰海遇难船》| 1824



  冷先生一直觉得,娶一个太太过日子简直是荒诞之举。他可不乐意为了结婚而大幅改变隐士般的生活,要买新桌椅,还得添橱柜和床等等等等。这些劳烦的事让他感到发憷。但是,在生活稳定下来后,他还是结婚了。


  1818年1月21日,44岁的弗里德里希和25岁卡洛琳·博默(Caroline Bommer)结婚了。44岁的冷先生开始有了自己的家庭,还有两个女儿和一个儿子。这时候的冷先生的画布带上了温暖的色彩。


《在帆船上》| 1818


  这时候他的妻子和朋友经常作为画中的人物出现,而且频率越来越高。1818年的《吕根岛的白垩峭壁》号称是冷先生最甜美的作品。这副画呈现出了一种新的感觉,他的调色板则更明亮,也不再那么简朴。


《吕根岛的白垩峭壁》| 1818


  同年,弗里德里希画了最能代表他“德意志民族精神”的《雾海漫游者》。弗里德里希就像画里这个站在云端的主人公,因为他常常漫步于山林海滨中,以探索自然风景的主题。

  弗里德里希把壮观的风景与神秘的宗教意完美的相结合,我们仿佛和只留给我们一个背面主人公一起体验大自然的崇高魅力。


《雾海漫游者》| 1818

  “从一粒砂中也可以看到自然的神妙。”

  弗里德里希有着极端敏锐的观察力,又擅 于表达光线与色彩的精微细节。他的画作十分符合好友卡鲁斯对“崇高”的解释:“一片冥思的安静,使你有陷入无限的感觉。感到澄明静谧占满全身,忘记了自己。自己渺小至极,而神是一切。”


《夕阳前的女性(朝阳前的女性)》| 1818


  弗里德里希作为一个艺术家主要兴趣是寄情自然,他往往通过象征性和反传统的工作来传达对自然世界一种主观情感化的反应。人物在他画作中的地位总是屈居次要,往往是一大片景色中,点缀着如微星般的人影,仿佛无常的生命下一秒就要被大自然所吞噬,在永恒的自然中,人是那样的渺小与孤独。


《海边日出》| 1821

  1835年6月,弗里德里希第一次中风,他四肢乏力,画画儿能力大大降低。等身体康复了一点,他创作了最后的一幅“黑色画”《月光海岸》,被他的传记作家威廉·沃恩(William Vaughan)描述为“他所有海岸线中最黑暗的,丰富的色调弥补了他之前技巧的缺乏”。


  1840年5月7日,66岁,弗里德里希在德雷斯顿去世。卡鲁斯在他的悼词中说:“他以坚强的性格,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始终如一地在作品里表现了充满忧郁、永远富有精神活力的浪漫诗意。”


《月光海岸》| 1835

  他一生都以浪漫,情怀、灵性追求的方式来表现风景画

 19世纪晚期随着象征主义的兴起,他的艺术受到人们高度评价。1920年代,他的画作被表现主义者重新发掘。在1930年代和1940年代初超现实主义者和存在主义者经常从他的画中汲取灵感。

 二战后的几十年弗里德里希的画作并不获重视

  二战时期,因希特勒使用了弗里德里希的《凝月》作为纳粹宣传,大众甚至称他为“希特勒的开路先锋”、“梦想净化世界的画家”。直到20世纪50年代后期,这种偏见才得以纠正。直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弗里德里希才重新获得了作为德国浪漫主义运动的象征和具有国际重要性的画家的声誉。


《凝月》| 1824


卡斯帕·大卫·弗里德里希——Caspar David Friedrich

“画家不应该只画眼前所见,而更应该画内心所见。如果他心中无物,那他就应该停止画眼前之物。”



他的风景画在今天是浪漫主义的代名词。——你准备好棉衣了吗?

更多内容分享我们下期见......

Tips:文章部分内容由浏览器默认翻译,仅供参考;


《卡斯帕·大卫·弗里德里希在他的工作室》

评论
还可以输入 1000个字符
全部评论(9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