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美网
扫码关注 中国美网 有礼相送

警报笛声中忆往事(三)

美网会员 ·66762 浏览 ·2020-09-16 10:36:45


——先智

 

忆往事 

 

“9.18”即将来临,凄厉而悲壮的警笛声将再次在空中响彻,89年前这一天日本侵略中国。这笛声会响彻中国的大小城镇、城市与乡村,回荡在祖国的高山大川广袤的大地。这警钟让人心战栗,它敲响了每一个国人的心,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国难日”,子孙后代永远都不能忘怀,复杂而沉重的心绪,油然而生……

 

小时候常听父亲讲及他读大学的往事,在上个世纪40年代初,日军侵(略)占了大半个中国,中国大地硝烟弥漫,战火纷飞。当时沦陷区中国很多大学迁徙到四川大后方。自“七.七事变”后七八月份开始,陆续迁往四川有48所高等院校,当时全中国只有108所(国立、省市立、私立)大学108所。高校的师生们带着大量的书籍、实验仪器等,长途跋涉,风餐露宿,千里迢迢,这是一条极其艰难的旅程,当时有国立中央大学,山东大学,武汉大学,东北大学,交通大学,同济大学等,还有私立的金陵大学,光华大学,复旦大学,燕京大学和南开大学等。

 

父亲的家是在川东部的一个县城,在大学迁徙时,他只是一个中学生。40年代初,他高中毕业,要考大学,由他的老家到成都,没有一条像样的公路,四川境内竟然没有一条铁路,交通如此落后,他跟随着滑杆伕的脚步(滑杆坐着富有的同学。),硬是生生地靠着两个脚板,背着单薄的包裹走了整整七天,最后翻过龙泉山,又一次来到了成都。他的第一志愿是想上华西协和大学,华西协和大学是教会办的,1910年,美、英、加五个基督教会采用当时牛津大学和多伦多大学的办学模式,学费自然昂贵。在成都东城根街街边的东胜街设立有八路军办事处,当时在青年学生中流行着一句话,“此路不通,去找毛泽东。”他想,如果上不了大学,就准备去延安,结果他考上国立东北大学。

 

 

忆往事 

 

当时东北大学迁到四川的三台县,学校里自然会有很多来自东北的师生,常常讲到老家被日寇侵占后的悲惨遭遇,他们在学校最爱唱“打回老家来”这首歌,尤其是《流亡三步曲》。这是一首在抗战时期万众传唱,脍炙人口的爱国歌曲。第一部《松花江上》,唱出悲伤的岁月,国人流浪,伤心断肠,“流浪到哪年,逃亡到何方?”;第二部,《流亡曲》又名《离家》“泣别了白山黑水,走遍了黄河长江,我们的祖国整个在动荡,我们已无处流浪,也无处逃往?”,“哪里是我们的家乡,哪里有我们的爹娘?”……每每唱到这里,很多青年学生都失声痛哭。……第三部《复仇曲》,“走,朋友!我们要为爹娘复仇!走,朋友,我们要为民族战斗,你是黄帝的子孙,我也是中华的裔冑。锦绣的河山,怎能让敌人践踏;祖先的遗产,怎能在我们手中葬送”;’“走朋友!我们走向战场,展开民族解放的战斗……”,学生们群情激昂,每次唱起让他们加强了凝聚力。据说西安事变前,西安的爱国学生去请愿也唱过这三部曲,感动着来到现场的张学良,因此这首歌对西安事变也有一定的推动力。

 

据父亲回忆这三部曲中含有朗诵词,呈上启下贯穿着,随着抗战早已胜利,已是解放多年了,父亲在家里教我们姐妹俩唱歌,母亲也跟着唱,母亲她还能唱很多抗战的歌。“黄水谣”、“长城谣”等,她唱的很动听。父亲他的嗓音不怎么好,但很投入,他很激动,仿佛回到了他的学生时代,以至于多年后我们姐妹也非常爱唱这首歌,父亲还教我们唱《黄河颂》,每当唱到“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那时候我很小,不懂歌里什么意思,总爱举起我的小胳膊,蹬起我的小脚丫扭来扭去,把地板跺的咚咚直响,回想有些像当今的迪斯科模样,蹦来跳去,快乐的像一只小鸟。

 

我的母亲是师范学校毕业的学生,父母有时谈及抗日战争时期躲警报,日本的轰炸机在成都四处扔炸弹,人们四处夺命而逃,那一次炸弹落在少城公园的辛亥革命保路纪念碑前,父亲亲眼目睹炸弹将他同学的半个脑袋炸飞了天,刚才还在一起谈笑风生,倾刻便成惨烈悲剧,实在让人心碎!现在人民公园这个纪念碑也曾被炸去了碑尖,是抗战后补修上去的,在我幼年时期路上常常见到一位下肢没有的妇人,膝盖上缠满了布条,艰难地蹒跚在街头,据大人们说,她的腿是当年被日本飞机扔炸弹炸断了。

 

父亲的一个弟弟是个高中生,参加了中国远征军,远征兵中有很多学生兵,他们投笔从戎,报效国家。中国出兵缅甸与美英等盟国军队并肩作战,以艰苦卓绝的牺牲,打败了不可一世的日军,当时对在山河破裂,国土沦丧绝望中的国人们有很大鼓舞,并奠定了中国在联合国中的五大国的特殊价值。当时主要的兵源来自四川,依托的后方也只有川滇两省……。我这个叔叔战后归乡,在动荡的岁月中受到种种不公平的待遇,生前未婚,在大好年华时期孤独的死去……逝者如斯夫……多年来时至今日老家的亲戚们还觉得他是属于“不光彩”的国民党兵痞。

 

汶川大地震后,我同女儿去过父亲的老家,一个我们从来没去过的地方,那天正值连绵细雨,在泥泞的小道上艰难地顺坡而下,我们的目光定格在那座凉风夹着细雨的荒草丛生的坟茔,一座属于他和他早已病逝的母亲共同的墓,想象得到当年的情景,阔别久远的儿子回归母亲慈爱怀抱的那一刻。如果人死后有灵魂的话,他会得到那丝慰藉……

 

抗战后,大多数学校都迁回了原址,随后,在东门大桥畔矗立了一座雕像,当时一直叫做无名英雄像,实际上就是川军出川抗日雕像,是我国著名雕塑家刘开渠先生亲手创作出来的,而这座雕塑作品的创作地方在包家巷的一个小院内。当时随着抗战的爆发,沿海省份沦陷,刘开渠逃难到了成都,生活艰难,在我的美术老师张茂华老师的帮助下,在包家巷的暂住处创作出这件作品,张老师是三十年代杭州艺术专科学校的学生(现中国艺术大学),刘开渠先生是当时该校的雕塑系的主任,除了无名英雄雕像,他创作的还有春熙路的孙中山像,他还接到刘湘、王銘章、李家钰等等塑像订单。

 

无名英雄这座雕像经历了很多磨难,在文革期间称谓国民党兵痞曾被摧毁,恢复后先在城东边的万年场,川军出川是从成都东出发,最后这座雕像现立于人民公园大门处(少城公园大门)。在朝阳下:单薄的军装,短裤,绑腿草鞋,斗笠,背大刀,跨步向前,手持磨光来复线的老套筒步枪,抱着反抗民族压迫的必死决心。永远向着东北方——川军出征方向……

 

在整个抗战期间,川军350万出川儿女抛洒热血,是全中国参战人数最多,牺牲之惨烈为全国之冠,川军魂兮归来,永留故里……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社会突然流行起“同学会”,父亲当时已经七老八十岁了,于是还健在东北大学的同学开始串联,经常召开“同学会”,在人民公园的茶园里,还缅怀着他们的荣誉校长张学良,老先生们都是耄耋之年,白发苍苍,得意的很……

 

忆往事 

 

 

忆往事 

谭先智原创作品《和平系列——NO》



(本文由会员自行上传,其发布的图片,文字等内容由会员本人发布,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声明]本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也未用作任何商业用途。本站拥 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中国美网

     欢迎注册美网会员,新闻资讯自助上传!


欣赏更多精彩文章


忆往事


评论
还可以输入 1000个字符
全部评论(9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