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美网
扫码关注 中国美网 有礼相送

《美的选择》连载十六:核心点:范畴体系图式

作者:陈雨光 陈旭 来源:中国美网 ·29883 浏览 ·2019-07-12 09:07:44

   范畴是本质的概括,一个科学的认知,必须借助范畴。问题是怎样才能科学地明确天人合一的境界范畴,并基此构设中国的图式?

  对于这方面,已看到的讨论颇多,总有形容多于明确、暗示多于揭示的感觉。似乎天人合一只是体验、感悟。因此所看到的展开,要么玄而又玄,让人无法参照,颇有大象无形、难以捕捉的困惑,除了自贱愚顿,什么也没领会;要么示以无限,让人不着边际,颇有包罗万象、道法无边的困惑,除了自认渺小,什么也没看到。这就是我长期只知天人合一却不知何以合一的致因。应该说,这种把天人合一“圣说”化的经学凡是,是导致中国画无法面向科学的最大症结。这种形容多于说明的圣说凡是还存见于大量的画论经典中,比如“六法”,都说无法全之,而且古今无一人全之。既然人人都无法得全,何以要立此法度!又何以尊为古今第一言说?这种立圣者说与为圣者说的经学八股,真让人莫名其妙。本来是很有思想的所在,经玄而又玄的解义反倒没了思想。从这个意义讲,任何思想,不仅要启发,更要明确,让人藉此可以行为,特别是有关方法论的思想。我就从这一点着眼,走进前贤的思想,远离无边的玄奥,以明确为引导,理解一个有关天人合一的图像。概念地说,天人合一的意境范畴体系,基元于以下三个范畴:整体性、重迭性、人格性。先看其一:

      1.整体性

    本书在开篇时曾用“整体情境”一词表述中国画的基本特征。因为以天人合一为意境的中国画,从二度平面构造特征来说,非常讲究整体性。无论知觉观还是构造观,都有化合为一的远古思绪。前面的分析已能看出,先古在处理自然与人的关系时,着眼点不仅取于中,而且合于中。既可视天为人,又可视人为天。天是人的情感,人是天的造化。正因为天、地、人,人居于中,而且人化天意,因此以天为自然观照的宇宙运生规律才成为国人的第一思考,又恰是这一系统观,致生了天人合一的基元属性一整体性。

    整体性是中国思维的基本特征。它代表了中国式看的基本方式。与还原论不同的是,整体论从根本上否定元素构造说,认为构造主义的“砖块与灰泥”的心理大厦缺乏基础,因为人眼往窗外观看时,立即且直接看到的是树木、天空、建筑;而不是组成这些物体的感觉要素 一 几何、亮度、色调等等。视知觉不是感觉要素的还原,不是对原素的机械复制,视知觉是对有意义的整体结构式样的把握。完整性并不能分解于简单的元素,它的特性也不包含于元素之内;反之,局部过程却取决于整体的内在特性,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我最欣赏阿恩海姆那句话:“假如不能把握事物的整体或统一结构,就永远也不能创造和欣赏艺术品。”遗憾的是,在流行的教学与实践中,用还原论诠释整体论、用辩证法诠释互补观仍为时尚。根源于整体论的中国画,至今尚缺乏整体论的系统认知。本书的主线是:整体性是中国画的基本格局,只有从整体论出发,我们才能真正地深入远古思绪,走入前贤思想,用科学诠释本在的自我,还中国画本应的科学。

   在二度平面中,整体性首先表现为平衡。在二维方型结构的意境图中,双眼看到的实质是诸多由位置决定的重力与方向(诸多不平衡关系)的交汇,这个交汇点便成为聚焦,形成双眼的感知。这个感知的整体尽管是静止的(由动而静),但它却是各种重力与方向综合的结果。它们中间充满冲突,而冲突的互补致中便是平衡。整体结构图式是由诸多互相对等要素(不平衡的关系)构成的。

  若知觉的整体具有平衡性,心理就会认为它合理、有力乃至美。为什么?因为整体是局部的排列组合,是构成的分布状态,是事物达到停顿时的重力、方向、位置等诸因素的关系。具有整体性的关系是一种确定程度,一旦明确了整体,其他的因素就不应有梢微的变化,否则将出现整体的不平衡,让人的视觉心理难以接受。

   每一个民族都有特定的平衡观。华夏的远古符号揭示,中国的平衡基因缘于空白的虚实对比观、张力的不动之动观、距离的远近疏密观、视觉的中和致境观。因此,中国式的平衡,不是一般的焦点透视平衡,平衡的中心既不是欧洲的深度导向,亦不是埃及的正面垂直导向,而是人化天意后的太极导向(中和之境)。中国的中和视境在构图上表现得最为充分,笔墨只是情绪的表吐,构图才是全部的哲思。这种“咫尺天涯、万里江山”的构设,有着极为特殊的整体平衡观(整体情境)。只有这种构图,才能在一个限定的二维平面中体现出无限性,体验到彼岸美,体验到天人相合。因此,从知觉心理学的角度重新回归古典,重新走入前贤,我们定能看到许多独一无二的思想。

   进一步的兴趣应是平衡的整体实现。先古为了达到平衡,提出了一个重要范畴 一 和谐。和谐是天人合一的观照,是整体平衡的体现。中国式的图样,本质上不是方向、重量的均衡,因为它不是对诸多透视力的感知,而是对诸多生命关系(方向、重量亦为生命)的感知。物理原则、力学定律只能对中国画起借鉴作用,并不起决定作用。即使经过了“拿来”的近代转型,其经典模式仍然是平面性、浅空间、间隔感。为什么不向深度迈出大大的一步?原因在于,中国人的看,不是自然的解剖,而是自然的关系。平面的关系感,更有自然交谈的趣味。这种与自然进行平等交谈的艺术感动,不是人为的深度导向所能体验的。关系间的和谐度,在二维平面中,只作浅性的表述,不做深度的揭示。只让人从中感悟,而不是从中测量;留出更大的空间(空白),让人从中产生更大的联想。这种构图原则,既能满足抒发的小品性趣味,又能满足唱颂的主题性情结。应该说,对其深入研究,我们一定会出现大江东去、还看今朝的史诗性画作。因为理论上揭示,蕴含着深刻生命关系的和谐,是最直接、最丰富的人生对历史与社会的体验。而其他方式的体验,都需要理性的过渡(由感觉 一 公理 一 思维)。若我们用和谐的情怀面对悟性与理念,用诗意的理念丰富古典的和谐,它所能再现的图像,一定有不可限量的前景。

   中国式的整体和谐平衡美,之所以能感动世界,深一层的原因在于:人与天的观照中,有一种精神力的对称。因为一切和谐的形式致因都是对称。意与境是对称,天与人是对称,阴与阳也是对称。我们在前面说过,中国古典美学的基元范畴是阴阳,就

 

贾平西《向远》45×63cm

 

  是基于对称性的认识。对称使和谐有了形式感,使整体有了确定感,使意境有了性情感使精神有了寄托感。正缘于此,蕴含于对称的阴阳,才解义了中国图式的生命所在。中国画、中国美学才得以基阴阳而光照世界。

   对此,想说明的是,在阴阳方法论中,若深入从对称中体验互生、互化、互克、互致的过程,可能得到的结论更为深刻。视觉心理的对称性研究,定能使阴阳论由玄学而至科学,中国画的阴阳整合观、天人合一境也必因此具有更为广延之美。因为正是它,决定着中国画可否与其他画种谈经辩道,它是中国学说中最具民族深度的认信与取向。

   以上从对称、和谐、平衡的角度讨论了中国画的整体性,并就图形模式做了比较分析,目的是想把整体性的研究引向深入,引向视觉心理、精神分析、图形结构等更为具体的科学,并希望以具体来明确,以明确来揭示,以揭示来取代那些不着边际的玄妙。



     作者:陈雨光 陈旭


     欢迎注册美网会员,新闻资讯自助上传!


     本文连载  后续内容请继续关注  每周一 周三 周五 进行更新


     本文为中国美网原创文章  如需转载请标明来源    


关注更多艺术品价值


美的选择,连载十四






评论
还可以输入 1000个字符
全部评论(9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