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长奎画马,几乎是他一生追求。
孩童时代,粉笔石笔铅笔钢笔,类似涂鸦的绘画主题是马。上世纪70年代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依然钟情于马。虽然从事博物馆陈列设计乃至有了一官半职,魂牵梦绕的还是马。由此多年来总不忘内蒙古大草原,多次在那里写生观摩。最后有了个人的多次画展和获奖,1994年应法中友协之邀与法国巴约尔市博物馆交流,其彩墨骏马《使者》被法中友协收藏。2006年,其以作品《奔马》参加法国卢浮宫卡鲁赛尔沙龙展,获绘画银奖。其创作的《八骏图》被中国驻法大使馆收藏。2007年3月因其画马的成就被法国国家美术协会委员会吸收为国家会员。
中国画的题材广泛,但“鞍马”作为一个重要画科,却历久弥新。因画马而得大名的画家数不胜数。古人画马之作已遥不可及,唯有现代徐悲鸿笔下的马留给蔡长奎刻骨铭心的印象。几十年来,他钟情并研究徐悲鸿的马几近痴迷,至今痴心不改。 徐悲鸿因为有着青年时代游历日本,继而又留学法国的经历,后又到过意大利、德国、苏联、印度等国,遂成为我国最早融合中西绘画的代表人物之一。徐悲鸿以中国画的笔墨,用西方的透视和写实,创作出不同于古人,又异于西方的骏马形象。蔡长奎挚爱中国传统书画艺术,又接受过美院油画系培养,故而他画的马径直“跑”入徐悲鸿中西合璧的画路之中。
纵观蔡长奎的画马历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首先是少年时期随意涂鸦阶段,这种随意性源于天赋,也源于小学时偶然看到徐悲鸿画马图片的契机,使其从少年时代就喜爱画马,更喜欢在阅历所及的范围内观察关注马。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拉着车的马、驴、骡经常出现在城市街巷,这无疑给喜爱马的蔡长奎提供了素描速写的机会。
再有就是他的临摹阶段。徐悲鸿的画马在解放以后,名声大振,妇孺皆知,故追随者甚众,像后起的刘伯舒、尹瘦石等画马的名家,就像参天大树下的小树,被浓阴蔽盖。蔡长奎也是如此,他从青年时期临摹徐氏画马,持续长达二三十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工作之后,蔡长奎将视野扩及内蒙古大草原,他多次赴草原写生,速写稿日积月累,数以千计。此外就是他以徐悲鸿画马为榜样,越来越多地注重自己内心感受。在马的造型上,他学习徐悲鸿以欧洲马和印度马为原型,把欧洲的高头大马加入中国马的敦厚朴实放进中国画,更将西画的透视明暗关系引入中国画,由此再运用娴熟独到的中国画笔墨,书写自己的志趣和襟怀。近十年,蔡长奎以大笔墨大开阖和大画面来表现马的奔跑伫立,行走坐卧乃至嬉戏滚跳等种种姿态,风情万种且气韵万千,一般最小也是四尺整张宣纸,凡画面一大,犹如写擘窠榜书,每一笔都被放大,任何微小的瑕疵都难以掩饰,然而恰恰是大,对于生活体验丰富、兼备中西造型功力的蔡长奎犹鱼得水似的畅游其间。
毋庸讳言,蔡长奎腕底的马,尤其是奔马总是有着徐悲鸿的“影子”,这应该从三方面来理解:一是他对徐氏画马研究得太深了,从鬃到尾,从马头到马蹄,均达到了笔到神随的程度。二是他有意弘扬徐悲鸿的画马从造型从笔墨的优长,而不是有意躲之避之。三是蔡长奎画马近年来有了自己的基因,有了自己探索的诸多心得,但他现时还不想另起炉灶,他尚需一个与时俱进的过程,当然他已有了自己的画马风格和创作面貌。
其一,他将传统笔墨融进西画“艳彩”。中国画除雪景夜景外背景讲究用“白”,所谓“计白当黑”可以这样理解。中国画的背景也可以看作是有“墨”的,这里的“白”不是省略,不是忽略不计,而是“计”的,是斟酌审计过的。虽然画中背景不着点墨片彩,但在观画人眼中依然天蓝草绿水氤氲的。但西画却是涂满背景的。蔡长奎的马就借用西画理念添加上背景,于是背景有了乱树杂花似的色泽斑斓,有了绿色淡淡的遐思幽远,有了芳草萋萋的凝重厚实,使马在画面中有了更大的空间感和亲近感。
其二,用“洋马”凸显国画的书卷气。蔡长奎的马许多不是传统画面上的蒙古马,而是取材于欧陆的洋马,体型高大伟岸,腿蹄壮硕修长,一改中国画中马的臂肥肚圆腿细的形态。然而,将洋马造型引入国画中而有中华民族的神韵气度,须有历史弥深的中华品格和国学修炼,有静如处子的娴雅,即使奔跑腾跃亦不失君子之风,此其难能可贵也。
其三,在写意中表达自己的个性情趣。蔡长奎画马介于小写意和大写意之间,有的画已入大写意之彀中。大写意犹如书法中的草书,酣畅淋漓最能抒发人的性灵。纵观蔡画中的马,在大写意中既见功力又见灵性,逸笔草草中马之形神跃然纸上,令人拊掌称绝。
马是人类朋友,也是人的钟爱,但把马画出格调和性情,画出意境意韵来,谈何容易。蔡长奎集几十年功力观察马并体悟马,孜孜不倦地画马,终于拿出幅幅精心画作以飨乡梓,亦不负自家之辛苦。
祝愿画家如骏马扬鬃疾驰,再迎五彩云天。
http://www.cnmeiw.com/ArtNews/201308/_201308057292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