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美网
扫码关注 中国美网 有礼相送

大寂如雷

赵经武 ·68171 浏览 ·2020-06-18 11:53:31

我的导师卢禹舜,曾在他的“山水精神”研究一书中说过这样的话:写我心中之山、心中之象、心中之音、求艺术精神之善。山水画灵魂和山水画艺术精神的建构应源于心之所得,应是净化了的灵魂感悟世界时的自然流泻。面对自然要使灵魂宁静,要致虚至于极,要守静至笃,才能将画笼罩在神秘、玄妙、肃穆、空    、神圣,永恒的精神氛围之中。灵魂上的宁静是一种美学境界,是宁静达到的境界,“静”是芸芸众生之物的根源,是受于自然,并还返于自然,是将审美精神放在首要位置的最高追求。在探索过程中,对于画家来说,要保持一个良好的创作的心态和精神状态,这心态要清、要静、要洁、更要“寂寞”从卢老师的这段话语里以及作品当中体现了一种在寂寞中的感悟,在心境界的升华。即物我感悟,心灵全部投入的过程。




        最近我读了一篇“不静不深也”的文章,对我能够对待自己创作的过程中有了更深的体悟,当我们面对古人的作品,扑面而来的一股宁静的气息。淳厚大度,雄伟磅礴,庄严静穆之大美的范宽重视静,《溪山行旅图》中那深邃幽静的山谷,隔绝了人间的暄嚣。黄公望也追求静,看他的名作《九峰雪霁图》,用笔墨创造了一个鲜净澄澈的琉璃世界没有一丝火气,读这样的画,似乎是灵魂都被洗涤一过。而老辣的程邃,用渴笔焦墨,满纸奔突,居然创造出一种地老天荒、万籁阒寂的宇宙。笪江上《画荃》说:“山川之气本静,笔躁动则静气不生。林泉之姿本幽,墨粗疏则幽姿顿减。”恽南田,王石谷作注道:“画至神妙处,必有静气。盖扫尽纵横馀习,无斧凿痕,方寸纸墨间,静气凝结。静气,令人所不讲也。画至于静,其登峰矣乎。”




        恽、王二人以“静”为南宗最微妙的因素,画有静气,就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显然,,他们所说的静,与一般人理解的宁静里有区别的。二位大师感叹当时画中“静气”的缺失。其实,今天这样的境界更罕见有人言及,也少有人达至。这也难怪,在今天喧嚣的世相中乾坤已然一声利之场,画道也常渲为争斗场所,在这熙熙而来攘攘而去的世界之中,要想凝结成一股贯天通地的静气,谈何容易!但是,我们是可以从古代大师的作品中揣摩它的踪迹。象《渔庄秋霁图》现藏于上海博物馆倪云林五十五岁时的作品,自题诗道:“江城风而歇,笔研晚生凉。囊楮末埋没,悲歌何慨慷。秋山忌讳冉冉,湖水玉汪汪。珍重张高士,亲披对石床。”七十二岁时,云林又重题此画,秋色正浓的时候,正是一年中江南最美的时分。云林也说要画出 “秋山翠冉冉,湖水玉汪汪”的景象,但在画上完全没有风动水摇的感觉,没有冉冉的翠绿,倒是呈现出一片肃瑟的景象。正是近景坡陀上画疏树五株,木叶尽脱,中间一湾瘦水 ,再上是一痕远山。整个画面显得其精神闲,寂寥,高朗。树上没有绿叶,山中没有飞鸟,路上没有人迹,水中也没有帆影,构图极简练,用干笔皴擦,似幻似真。正所谓繁华落尽见真淳,一切的喧嚣都远去,一切的执著和躁动都归于无影无踪。




        恽南田用“寂寞”二字评云林画。在汉语中寂寞和寂寥可通用,,寂是无声的意思,廖是无形的意思。寂寥、寂寞,就是无声无形的空灵世界,强调的是宁静幽深的气氛。就像“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来,孤舟蓑立翁,独钓寒江雪”那首小诗所显示的,无边的远山没有动静,连鸟似乎“绝”“灭”这样的重的字眼,强化寂而无生的气氛。舟是“孤”的 ,没有一丝喧阒,江是“寒”的,没有春色,雪卧人静默的大地,又笼罩着无边的江面,盎然的生机在这里被荡尽,剩下的只有冰面下的一脉寒流。云林的寂寞之境。体现出中国典型的“静气”。这样的“静气”难道就是宁静、安静或者静谧,使人看了这样的画心中就平静下来?这是我们今天读传统国画很容易想到的角度。但这样并没有触及到中国画静气的核心内容。




         在中国哲学与艺术观念中,有三种不同的“静”,一、是指环境的安静,它与喧嚣相对。二、是指心灵的安静,不为纷纷扰扰的事情所左右。三、是指永恒的宇宙精神,它是不动的,没有生灭变化感;不为外在因素所搅乱,有一种绝对的平和。这种静,是一种至深的宇宙境界。前两种静很好理解,第三种静却不易所握。我们可由韦应物一首绝句来体会其精神。韦氏《咏声》诗说:“万物自生听,太空恒寂寥。还从静中起,却向静中消。”诗中所言寂寥境界,是宇宙永恒的境界,它不增不减,不生不灭;它只在静中存在;在这至静至深的寂寥中,万物自生听,一切都活泼的呈现。这大致反映了中国艺术追求静气的基本内涵。




        恽南田对此看的很清楚。他说:“静贵乎远,不静不远也,境贵乎深,不曲不深也。一句水亦有曲处,一片石亦有深处。绝俗故远,天游故静。”“十日一水,五日一石。造化之理,至静至深。即此静深,岂潦草点墨可竟?”他所说的静是“天游”的静,是“太空恒寂寥”的 宁静。南田认为,没有静就没有远,没有深。他要以寂寥的境界,直溯宇宙纵深境界。正是在此基础上,我们看,倪云林及古人先贤的作品在他们看起来“活”,而是让世界“活”。不是画出烟霞让人看,也不是通过寂寞小景隐括霞光,而是通过寂寥境界的创造,荡去一个遮蔽的世界让世界的烟霞轻起——没有烟霞,烟霞在你的心念中轻起。

        中国画因此有相应的表现形式在这里,绚烂世界幻化为淡然的空间,绿树变成了蔬林,山花脱略为怪石,潺潺的流水顿失其清幽的声音,溪桥俨然,人来人往的世界化为一坐空亭,丹青让位于水墨,总之盎然的活意变成了寂寞的空间。

        这时“我让世界活”“我”淡去了,解脱了捆缚世界的绳索,世界在我们“寂寞”——我的意识的淡出中“活”了或者是世界以“寂寞”的面目活了。这个寂寞的世界几乎荡尽了人间的风烟,难道中国艺术家对表现人间的内容没有兴趣?

        在倪云林画面里很少画人,画面中的小亭子空空落落,路上没有行人,水中也没有小舟,没有渔夫。画史有这样的说法,有人问云林为何画中不画人,云林说:“世上安得有人也!”今也有研究认为,这表达了云林以元代统治者的愤怒。其实这样的解读并不符合事实。云林所要表达的意思,是要荡尽人间风烟。

        荡尽 人间风烟,对于文人画来说极为重要,这就是中国画心念的远俗。正像云林诗中所说的:“潇然不作人间梦,老鹤眠秋万里心。”“眼底繁华一旦空,寥寥南北马牛风。鸿飞不与人间事,山自白云江自东”。不作人间梦,不与人间事,要与尘世保持距离。所以,在中国画的寂寞世界里。没有色彩,没有浪花,没有花朵,没有云彩的飘动。没有鸟儿来细眠,几乎要把人间的一切“色”的内容都炸去,就是为了突出“非人间”的色彩。正像恽南田所说的,这样寂寥境界“总非人间所有”。

        中国画的寂寞世界可以说是人间生活的变奏,它具有强烈的人生感和历史感。恽南田将寂寞境界称为“无可奈何之境”,是一个很好概括。寂寞的境界突出了两个方面的精神内涵:其一,寂有灭的意思,寂灭,就是不存在,故寂寞有一种不在场的意思,其二,寂寞有无从着落的感觉,由无从着落产生需要安慰和怜惜的愿望,但这是一种无法满足的愿望,因而怅惘是寂寞的重要特征。寂然不“在”,却有对“在”的回首,无从着落,又有需要怜惜的期望,由此才产生“无可奈何”的感觉。正因为“无可奈何才使得这寂寞境界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

        中国画中寂寞的世界是从繁华、热烈、喧闹、艳丽中走出来,走向平淡,走向深幽,走向孤独,走向凄凉,就是选择一种“缺场”,选择寂然的远逝。寂寞,就是一种沉默。为什么沉默?

        人来到世界就是“在场”,但现实的“在场”,又往往裹挟着人的情感、欲望、知识、很容易打破心灵的平衡。在寂寥的境界中,淡去了是是非非,毁誉非巧的执著淡去了一切尘世的风烟,让 这一切“寂然”而来,任凭风吹雨打,留下一片自由的空白。

        中国画的寂寞境界似乎告诉人们,在就意味着不在。艺术中选择寂寞,是将人拉向历史,在“历史的深渊”中丈量生命的价值——,去年花开颜色改,今年花开复谁“在”?中国艺术的寂寞境界,多是抚摸旧迹。正是此云寂寥寻旧迹,苍苔满径竹斋秋,流连在这样的境界里,询问人生的意义到底何在。

        这就是恽南田所说的“无可奈何”之意。他说“秋夜烟光,山腰如带,幽篁古槎相间,溪流激波,又淡淡之,所谓伊人于此盘游,渺若云汉,虽欲不思,鸟得不思?!”似虽然想停止不想,但又怎么能停止呢?中国绘画是千古的寂寥,叩响的是人灵魂的清音!昨之落日,今日的朝阳。大寂如雷的画面,是既有中国文化古典精神做为胚胎,在对接现代中国人的文化精神之中的具有“母基”属性的空间。面对这样的空间,我们能隐约感到那之中蕴含滚滚春雷。

 

评论
还可以输入 1000个字符
全部评论(9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