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美网
扫码关注 中国美网 有礼相送

“匠人精神”是传统和现代、继承和创新的结合体

网易艺术 ·8 浏览 ·2018-06-13 00:00:00

随着艺术品界限的不断扩展,越来越多的手工艺品被纳入艺术品范畴。在钱文忠先生看来,手工艺者要不断传承和丰富“匠人精神”,手工艺不再是老一辈养家糊口的活命生意,更多的是匠人们对审美,对艺术的追求。传统手工艺欲在中国发展下去,需要新一辈张扬个性、不断创新的手工艺者们的传承。



复旦大学教授、著名学者钱文忠

复旦大学教授、著名学者钱文忠



匠人精神是创新与传承的结合


网易艺术:就您个人而言,您更加关注传统手工艺的哪些方面?


钱文忠:我没有特别多的界限,只要漂亮的东西我都欣赏。我喜欢的范围很广,比如手工的烟斗、砚等等,品种比较繁多。我认为美的东西都是值得的。


网易艺术:在您看来,匠人精神需要具备哪些特点?


钱文忠:现在看来,“匠人精神”比较注重的就是传承,这是对的,所有技艺都需要传承。但是,“匠人精神”本身就包含着创新。所以我认为“匠人精神”应该是传统和现代、继承和创新的结合体,更重要的是需要有事业心,有一种献身精神。既然选择了这个行业,就应该将一生交付给它。我们国家现在也有这样的条件和政策支持,这也就是为什么中国的年轻匠人不停地涌现。这是很难得的,因为年轻一辈匠人和老一代的不太一样,一般而言,他们没有衣食之忧。仓廪实而知礼节,在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人对美感的追求一定会焕发出来,这是必然的。


互联网作为宣传渠道,不能代替匠人本身所投入的努力和付出


网易艺术:在宣扬传统文化方面,您认为传统手工艺应该如何更加长远地发展?


钱文忠:我很多年前就提出过“匠人精神”,应该是最早的几个提倡者之一了。现在就应该倡导这样一种精神。宣传和倡导之后我们明显看到了成效,各行各业都涌现出一些即使放在传统中也是出类拔萃的人物,比如玉雕大师马学武先生、漆器艺术家甘而可先生,他们都是一流的大师,而且实际上已经超越过去的手工艺者。又如做砚的汪志良先生,他很年轻,才30出头,作品、技艺和内涵也都十分优秀。还有一些手工艺者,他们所传承的艺术和技术不甚至都不在中国的传统文化范围之内,如手工烟斗行业的陈灿聪、李哲嵩先生、雷州烟斗部落,由于他们的贡献,现在的中国也是手工烟斗重镇了。


随着时代的进步,随着大家对传统工艺认识的改变,具有“匠人精神”的群体一定会走出来,毕竟中国有那么多优秀的手工艺者。


网易艺术:您如何看待传统匠人有效地利用互联网平台“走出去”的现象?


钱文忠:这是不可避免的,中国的互联网正在高速发展,对个人来说,已经不是想不想用的问题了。我在十天前才学会了微信支付,我大概已经算是“抗拒”到最后的一批老同志了,但是最后发现还是得用,不然生活中很多事情实在太不方便。但是,需要明确的一点是,互联网总归是个渠道和手段,不能代替匠人本身所做的努力和付出。有使用互联网的匠人,也有不使用互联网的匠人,是否使用其作为传播手段跟他们是不是优秀的匠人没有必然的联系。互联网是现今沟通交流、展示学习的最便利的途径,我想年轻一代的匠人一定会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寻求自己的发展。


新时代艺术教育要尊重每个孩子的个性


网易艺术:您作为一个教书育人者,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素养?


钱文忠:我没有一个固定的方向。我认为尊重每个孩子的个性是最重要的,因此不是我注重哪些方面,而是我应该去感受他们,我应该努力感受每个孩子的区别和不同。我们过去是用一套统一的教材和统一的标准去教育孩子们,这也是对的,但是在今天,更重要的是要感受到他们的不同,这其实是摆在中国教育面前最大的问题。在我们感受到他们的不同之后,他们会推着我们走,而不是我们去一味地灌输知识。孩子们会来主动问你,他们有了问题,就好教了;他们没有问题,就麻烦了。


网易艺术:我们网易艺术一直致力于“艺术还原于生活”,您对艺术与生活的融合有什么感触?


钱文忠:艺术与生活从来就没分开过。生活不仅是吃饱、穿暖、苟活下去,这不叫人的生活。人的生活是有审美需求的,有精神层面的要求的。过去我们说,要活得体面、有尊严、有美感,没有体面、尊严和美感的生活就是“活着”,不是“生活”。所以生活和艺术本身就是不可分割的。




评论
还可以输入 1000个字符
全部评论(9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