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美网
扫码关注 中国美网 有礼相送

雪域何处无莲花——西藏度母崇拜

中国美网 ·2015-05-15 15:42:00

第一节 度母崇拜人的体现

度母形象从古印度流传至今,经历了无数的岁月。度母崇拜一方面鼓励着一代代人笃信佛教,为度母的慈悲与大事业所感动;另一方面,也丰富了度母的形象,为度母崇拜赋予了更深的文化内涵,从而使得度母形象更突出、地位更尊贵,因而,也就不难发现其中所体现出的人性与人情美了。

时光荏苒,斗转星移,度母崇拜在印度渐趋衰落,却在藏传佛教中得以发扬光大。可见,藏传佛教信徒对于度母的崇拜,远远超过了世界上的任何一个民族。藏传佛教信徒对于三种不同的度母观想和诵咒有着特殊的偏好,这种偏好又鲜明地体现在西藏艺术作品之中。这三种形象包括:绿度母、二十一度母和救八难度母。绿度母是圣救度母的主要形象,也是艺术作品中最常表现的度母形象。

由于度母本来就存在于神话传说中,因而与度母相关的一切事物都带有神话色彩。从广义上言,不论是存在于佛教经典或文学艺术作品中的神话传说、修持法、礼赞. 佛偈,还是口耳相传无文字记载的神话传说、佛教故事,甚或遍布雪域高原的度母圣殿,都可以归入神话传说一类。为了突出其各自的侧重点,现特划分为四类。

动人的神话传说

     藏传佛教对圣救度母的痴迷源于他们对神话传说的热爱,以及这些神话与他们的历史之间的深厚渊源。

从历史神话的层面来讲,藏传佛教信徒相信,他们与观世音和圣救度母的特殊渊源可以一直追溯到远古时代。在人类出现于地球之前,居住在西藏雅隆河谷的猕猴,和一个居住在附近岩缝中的罗刹女相识了,两人成了朋友,并最终相爱结合,生下了最早的人类。而这只猕猴就是观世音菩萨,罗刹女则是度母。自此以后,观音菩萨便与度母开始合力普度藏地众有情,并以不同的形象存在于藏文化之中。因而猕猴与罗刹女,被西藏人视为先祖。

    按照藏传佛教的说法,绿度母被认为是最早的,也是最重要的度母。藏传佛教将松赞干布看作观世音的化身,将白度母看作尼泊尔赤尊公主的化身,又将绿度母视为唐代文成公主的化身,因而西藏的佛寺中大多供奉有这两尊度母造像。

      唐贞观十五年(641年),唐太宗将宗女文成公主嫁给吐蕃王松赞干布为妃,并将供奉在洛阳白马寺中的释迦牟尼12岁等身佛像,赐予文成公丰携同进减。公主一路上遇到无数次狂风暴雪、地震山崩,都凶佛像庇护而平安无事。但当队伍抵达拉萨北而的绕木齐平野时,运载佛像的木轮车陷入泥沼之中,无论众人怎样推拉,都无济于事。后经文成公主卜算得知,泥沼下是神龙宫殿,而释迦佛像有意留此镇煞,遂命人供养。

      在文成公主人藏前,就有尼泊尔的赤尊公主携释迦牟尼8岁等身佛像来到了拉萨。她有意修建神庙,以便供奉神像,但修成之后第二天就倒塌了,此后听说大唐公主精通地理勘察,便派侍女送去会粉一升,请文成公丰代为测定建庙佳地。文成公主测算出两藏呈魔女仰卧之像,拉萨郾塘湖为魔女心血,红山、铁山、磨盘山是魔女心窍上的脉络,应当填平,并建神庙以镇之。除此之外,绕木齐下有神龙宫殿,也应在其上供奉一尊释迦牟尼佛像,以保护藏土平安。

    于是,在藏王松赞干布的主持下,尼泊尔公主修建了大昭寺,供奉释迎牟尼8岁等

身佛像;文成公主修建了小昭寺,供奉释迦牟尼12岁等身佛像。

松赞干布的孙子芒松芒赞继承王位之后,由于一度盛传武则天要攻打拉萨,夺回文成公主带来的佛像。吐蕃群臣便将小昭寺中的这尊佛像转移到大昭寺南镜门里面隐藏,用泥土封好,上绘一幅文殊菩萨像,同时把大昭寺中的释迦牟尼8岁等身佛像移至小昭寺主殿供奉,两尊释迦牟尼佛像就这样换了位。

藏传佛教虔诚的信奉度母,供奉文成公主与赤尊公主,并将她们分别视为绿度母与白度母的化身,与这则神话传说中所体现出的文成公主的智慧、勇敢与美丽是相当的。

      有关圣救度母的神话,在<圣救度佛母二十一中礼赞经*中也有所记载,本经文节选自《度母根本续》第三章。一世达赖喇嘛在阅读前人的藏文译本时,曾为其撰写释文。他首先引用了梵语经文,然后又对其加以详细闸释:

    敬礼救度速勇母,目如刹那电光照。

    三世界尊莲华面,从妙华中现端严。

      他在释文中写道:“相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于无量劫前,穷尽所有法力,以利益众有情,然众生度不胜度,菩萨因此悲悯落泪,泪滴成海,海中生出莲花,莲花中央坐着圣救度母,她面容绰约,宛若承载着数百万朵莲花的丰姿。…因此,所有佛陀的慈悲都化作佛业之泉,圣救度母的形象也由此诞生。她对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说,‘大士不必灰心!度生之事业,便由我来协助大士吧!’话毕,她的双眼即闪出一道光网,扫视三界众生。”

我们在前一章中,已经以这则神话解释了度母的来源,而这个简单的神话,经过一世达赖喇嘛平实的释义,在藏传佛教信徒眼中却具有了好几层含义。从宗教寓意而言,观世音菩萨是慈悲的象征,他努力想要解脱众生苦难,但足却鲜有进展。度母代表证悟事业,只有当慈悲引发了证悟的行为,才能在抗击苦难的战争中扭转乾坤。慈悲是必要的首要动力,但是要让慈悲带来大乐,还需要将其与有效的行动相结合才行。

富丽的习俗

      藏传佛教信徒都非常熟悉度母的基本诵咒和祈文,在每个月的新月、半月和满月之日都会进行度母修持。

      二十一度母也同样非常重要。人多数西藏寺庙每个月都会至少举行一次二十一度母仪轨,通常是在半月或满月之日。其艺术和宗教传统一般都基于梵文的《圣救度母二十一种礼赞经》。

    《圣救度母二十一种礼赞经》通常是由初入寺庙的年轻喇嘛或觉姆所背诵的第一篇经文。在西藏,打算终生出家的儿童大都会在大约5岁至10岁时入册。在还没有学会读书写字之前,他们便已经学会背诵这篇度母礼赞经。这也是所有西藏俗家学校一年级学生的必背课文。因此,所有藏传佛教信徒都能够将这·经文详记于心。

       在一世达赖喇嘛敦珠巴(1391~1475年)所造赞歌中,最广为传颂的一首就是《妙绘赞》。这是一首题献给圣救度母的神秘赞歌。圣救度母是藏传佛教信徒最喜欢的佛母,这首赞歌在西藏地区几乎人人详熟于心。在一年·度的拉萨传昭大法会期间,每天都会有2万名僧尼汇聚在一起,以低回婉转的旋律吟咏这首赞歌。

      大多数两藏寺庙每个月都会举行一次或多次二卜一度母法会,时间通常是半月、满月或无月之日(新月前的一天)的清晨。这个法会被称为“度母四坛城仪轨”。在法会上,修持者把自己观想为圣救度母,同时观想面前出现度母坛城。

      接下来,修持者就会进行四轮观想,每一轮都会举行一次象征性的供奉仪轨,并诵持7遍二十一度母,并诵咒度母真言。

      一般来说,在前三轮中,应该诵持十字度母真言300遍,最后一轮为400遍。在整个仪轨中,修持者需进行四次坛城供奉,诵持28遍一十一度母礼赞经,诵咒度母真言1 000遍。法会的功德一般都加持给有情众生,或是服务于其他特定的目的。

      很多西藏家庭每个月都会邀请喇嘛或觉姆前往他们的居所,举行一次二十一度母仪轨。有时,较为富裕的家庭则会在需要特别赐福时举行卓玛本仪轨,或十万度母仪轨。也就是将二十一度母礼赞经诵持10万遍。 .些大型的拥有两到3 000僧众的寺庙可以在一天之内完成这一仪轨,但是对于小型的寺庙,则可能需要很多天,甚至很多个星期才能完成。

      很多藏传佛教信徒在迁居、兴业或是添丁时会举行这一仪轨,以祈求健康、成功和保护。人们相信,这一仪轨可以为世俗的人赐予佛业,更重要的是,让所有相关的人都获得最大的精神利益,从而激发最高的智慧能量。

    仓宫尼寺位于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八角街以南的转经路上,最早为赞普松赞干布的修行地,是一座悠久的佛寺。这里的供奉仪式可谓名曰繁多,例如每天早上 8点举行会供仪轨,以歌颂格鲁派所供奉的诸佛、菩萨、诸上师、诸本尊和护法神,这其中就包括了对度母的歌赞。除此之外,大堂中不仅供奉着绿度母、白度母的塑像或唐卡,而且参加仪式的人还要大声念诵《圣救度母二十一礼赞经》。在仓宫尼寺,还有特别针对度母为仪轨。每月藏历初八,都要在这里举行度母会供仪轨,主要以度母四曼陀罗与药师佛为供奉对象;每月藏历十五日下午,举行“尊胜母长寿法”会供仪轨;每月的藏历十五日下午举行“瑜伽母修持仪轨”。尊胜佛母及瑜伽母,实际上是度母的108个名号中的两个,是度母的幻化之身,因而体现了度母供奉的习俗。

     度母四曼陀罗供养是最重要、最普遍的度母供养仪轨。供养度母的四曼陀罗象征东方部洲、西方部洲、南方部洲与北方部洲,代表着将宇宙中的一切都供奉给度母。这种供养仪轨承载着对度母的无边法力、慈悲胸怀的景仰与深信不疑。人们相信,通过这种仪式,将会使度母将芸芸众生从灾难与恐惧中解脱出来。

    此外,度母千供仪轨是规模较大的供奉仪式,在最主要的位置上,供有绿度母、白度母及二十一度母的塑像或唐卡。其佛龛周围供奉有净水、燃香、神馐等名目繁多的供品,再加上环绕于四周的经幡、华盖、璎珞等,使整个圣殿更显富丽堂皇。

以上供奉仪轨足以称得上场面宏大、香火旺盛,不禁让我们感叹度母在西藏的深远魅力了。

西藏的度母圣殿

聂塘度母殿,位于拉萨匿南30千米的曲水县聂塘区,建成于1055年。1054年,阿底峡尊者病逝于聂塘,其弟子仲敦巴为悼念并传承阿底峡的信仰,修建了这座卓玛拉康,即度母殿。

从位于中藏的恭嘎机场驱车前往拉萨,在短短的2小时行程中,你就可以明显地受到这一特色。这座寺庙距离主路不远,是专门供奉圣度救母的地方。这座寺庙已经在这里矗立了10个世纪,是藏传佛教信徒礼敬圣救度母的见证。尽管寺庙规模并不大,但却是西藏地位最高的圣地之一。寺中有数十尊度母像,有陶塑、有雕塑,也有精美的绘像。

聂塘寺共有三殿,相传主殿内除二十一度母雕像外,还曾供奉过阿底峡尊者从印度带来的本尊度母像、释迦牟尼像。左殿供奉阿底峡尊者像,右殿供奉有历代噶当派祖师之舍利塔。

在度母寺背后,大约2千米开外的山谷顶端,还有一座僧院,这就是著名的拉托寺,这是一座同样与圣救度母密切相关的精修所。世代以来,瑜伽修行者就在拉托寺背后的山洞与茅屋中禅修。在寺中,你也可以看见无数的度母像及其他佛母像。

昌珠度母殿,又称昌珠寺,位于贡布日山南麓,距乃东县2千米,属格鲁派寺院,是西藏最古老的佛殿。修建于松赞干布时期,据说文成公主曾在该寺驻是修行。在藏语中,“昌”是鹰、鹞的意思,“珠”是龙的意思。

据传说,很久以前,这里曾是一个大湖,湖中有一五头怪龙兴风作浪。为了摄服怪龙,松赞干布化为人鹏乌在贡布日修法,并与怪龙斗争,使湖面干涸,最终将其摄服,于是松赞干布就在湖面上修建了昌珠度母殿,以镇压怪龙。

还有人说,文成公主测算出在贡布日山的西南方向,是女魔煞地的左肩所在,只有将其镇压,方能保证国运昌盛。为此,松赞干布特意在吐蕃建立了12座佛殿,其中就包括这座昌珠度母殿。

该殿内供奉有开口度母塑像,相传她热情好客而又谦虚恭谨,是令参观者难忘的女神形象。

寺中还有镇寺之宝——珍珠度母唐卡,成于元末明初,整幅唐卡长2米,宽1.2米,镶嵌有珍珠29026颗,钻石l颗,蓝宝石1颗,红宝石2颗,紫宝石0.55两,绿松石0.91两,黄金15.5克,珊瑚4.1两,度母在藏传佛教信徒心目巾所l々有的不可取代的地位,由此可见一斑。

 西藏最古老最庄严的大昭寺也同样如此。大昭寺建于公元7世纪中期,位于老拉萨正中心,由数十座小佛堂组成,每一座都有着自己的特别供奉对象。在这里,可以看到数以百计的女佛造像。度母代表着佛业或菩提行,但是这些现象本身并没有固定的表达方式,因此,世界上的度母形象可以说是无穷无尽的。

在圣城拉萨,女佛像也是无处不在。布达拉宫就是最典型的一个例子。这里有无数的佛堂,分别供奉着不同的女佛,包括圣救度母、金刚瑜伽母、般若佛母、尊胜佛母等。在达赖喇嘛的夏季行宫罗布林卡也有好儿座类似的专门供奉女佛像的佛堂,其中以七世达赖喇嘛在1 8世纪修筑的白度母佛堂最为著名。白度母修持和赞呗可保健康长寿。一世达赖喇嘛终生都严格尊奉着这一传统,其他后世达赖也如此。

第二节 柔美女性的赞歌

任何人在参观过藏地寺院之后,都会对寺中壁画、唐卡,乃至各色雕塑中的大量女性形象留下深刻的印象。无论是僧院、觉姆寺,还是公共的场所,都可以感受到女性在西藏佛教艺术中的重要地位,这与大多数佛教国家和地区男性形象一统天下的局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神秘的西藏艺术中,女佛形象的丰富堪称无与伦比。

       传统的印度和西藏地区的经文中都表明,通过显法修成正果需要很多世,而如果是通过密法则只需要一世就可以。因此,在西藏经文中,经常把显法称为恩卓,或是先行法。也就是说,密法修持者首先需要接受几年的显法训练,然后才能做好接受密法的准备。

       既然藏传佛教将密法看作即世成佛的有效方法,因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西藏神秘艺术中所供奉的大多数女佛都与密宗有关。

       用宗教术语来说,佛教徒的定义是皈依佛陀、佛法和僧伽的人。也就是说,佛教徒会从三个地方寻求精神灵感和指引:第一是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智慧大师;第二是这些上师关于如何修成正果的法门教义;第三是由有着极高修为,明了证悟方法的修行者组成的团体。这就是显法的修持方式。这三个皈依之所在藏语中又称“贡却松”,即三宝的意思。显法修持者应每天记念和冥想这三宝,日间三次,夜间三次。密法修持者则会在进行密法观想前颂读一遍祈求三宝的经文,以遵循在进入密法修持之前必须要首先熟悉显法修持的传统。

       然而,在实际的密法修持中,这三宝则被三根本所取代:喇嘛,也称导师或上二师;本尊,或坛城修持尊;以及护法、勇父和空行母。藏传佛教倾向于同时进行显法和密法的修持,不过,当我们将两者分开来谈论时,则是以三宝指称显乘的根本,三根本指称密乘的根本。显法修持者是从三宝中寻求灵性与指引的人,密法修持者则是皈依三根本的人

    西藏文学和艺术中所出现的所有女佛都包含在上述三个层次的三根本密乘经文之中。

    第一组是上师或本师。在这里“上”意指过去,“本”意指现在,也就是说,他们是过去和现在,已经故去的或是现在仍然在世的伟大导师。佛教是通过这些导师传承给我们的。

    从现在一直追溯至佛祖释迦牟尼,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个谱系中共有数千名女性。她们有的来自古印度,生活在公元8世纪至11世纪,其中包括比丘尼拉克须米和瑜伽女尼古玛;有的来自西藏地区,比如I8世纪的密法修行者耶喜措嘉和瑜伽女玛姬拉尊。她们及其传承在西藏艺术中备受尊崇,这些女性成就者既是人类的教师,也是佛陀的代表,因此也扮演着皈依佛宝的角色。事实上,作为上师,她们是三宝合一:心灵皈依佛宝,教义皈依法宝,行为则皈依僧宝。

    第二组女佛则是由本尊组成,也即修持本尊,这些都是来自于密宗四派的坛城本尊,用作观想和自观的对象。这些女性佛陀不仅是证悟经验的体现,同时也是将修行者引导至她们所象征的证悟境界的工具。由于我们可以通过观想这些坛城本尊修成正果,因此,这些本尊又代表着皈依法宝,与显乘中的佛法扮演着相同的作用。

      第三组,则是所谓的护法,即佛法的护持者,以及勇父和空行母。这些都是西藏艺术的常见主题,在大多数西藏寺庙中都可以看到他们的造像

    这一组中的护法是普通藏民最常供奉的神明之一,几乎相当于我们所说的个人守

护神。很多家庭都有他们自己的家族传统护法,其历史传承可一直追溯到公元7世纪和

8世纪的藏王松赞千布或赤松德赞时期,也就是佛教在藏地滥觞之际。自那时起,所有家庭就世代供奉一个特定的护法。尽管在西藏谱系中有成百上千个护法,有的护法却比其他护法更多地受到供奉。

    事实上,这些护法又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世间护法,另一种是出世间护法。出世间护法义被看作是佛相。也就是蜕,他们乃是由佛的法身幻化而来,代表着佛的智慧法力。他们的动力来自很久以前所发下的协助和保护献身证悟之道的人的誓愿。有的出世间护法是男性,有的则是女性。

      世间护法并不能包括在佛相之中,他们是世间神,来自前佛教时期的印度或西藏地区,由于为佛教仪轨所折服,因此发誓护持佛法,为修佛之人提供帮助。对密法修持者而言,护法的作用有点类似于僧伽。正如同僧伽支持、鼓励和激发显法修持者一样,护法也支持、鼓励和激发着密法修持者。

    勇父和空行母则是第三根本中的另外两种神明,有时他们也通称“空行者”,据传说,他们拥有空间飞行的能力。有的舅父和空行母也被看作是修成正果的佛,拥有本尊的能力。其中包括金刚勇父和金刚空行母。

    不过,在第三根本中,勇父和空行母则并非指的是佛相或坛城本尊,而是指密法修持者祈颂和供奉的一种类似于护法的男女神明。不过,勇父和窒行母并不像护法那样发过誓愿,而是与密法修行者分享着天生的共同目标。

       勇父和空行母还有另外一层与性有关的意思,通常用来指密宗修行者行乐空双运时的伴侣。女性修持者的伴侣被称为勇父,男性修持者的伴侣则被称为空行母。密宗经文中论及了各种类型的勇父和空行母伴侣。


评论
还可以输入 1000个字符
全部评论(9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