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美网
扫码关注 中国美网 有礼相送

《美的选择》连载五十五:吸收与反射

作者:陈雨光 陈旭 来源:中国美网 ·6 浏览 ·2019-10-25 09:13:44

   自然界的一切色彩都是光线照射的结果。在照射规律中,不同物质因对光色的吸收程度和反射程度不同,呈现出复杂的色泽变化。物质对光色全部或大部分吸收则成黑色,对光色全部或大部分反射则成白色。七色光谱中被吸收的部分则隐,被反射的部分则显。这样,画家双眼中最为关注的凹凸性便有了料学根据。这一假设的凹凸视觉,不是自然的模仿,是凹凸错觉,它有这样一些基本性质:线条轮廓和同质色彩的表面空间的亮度分布不均匀:阴影部分往往会从轮廓出发渐渐向中心部分靠拢,而且愈变愈亮;在不对称的图式中,左半部最亮的部分往往在左,右半部最亮的部分往往在右;透视缩短的物象,较大的部分总显得亮些,较小的部分总显得暗些。这些性质显然有悖于现实主义。在塞尚眼中,当把空间的某些面进行分离时,是通过相互重迭的面中较远的那一面逐渐变亮或变暗而达到的。塞尚没有坚持光线的作用,他强调的是形式。这些思想,也许是绘画取向现代的逻辑起点。

    觉察不到光线作用的绘画法则,是继明暗对照法则革命后,又一次最为重要的革命。我们不想讨论它的深远意义,只想就其对中国画色调的参照意义,谈一谈尚不成熟的看法(一个假说)。中国画的色调,一经重迭便具有了吸收与反射的凹凸错觉,我们可以从色彩与质感的关系进行分析。物体的质感泛指人们对体态、硬度、光滑度、透明度、重量等等体验,色彩的形性被经验为质感的表达。先看光滑:具有这种特质的物体,一般硬度较强,平滑面对光线呈规则反射状,平滑的透镜重迭,可以有效地绘状这类反射体,如玻璃、抛光金属、电镀件、瓷器等等。再看粗糙:具有这种特质的物体,一般表面凹凸不平,有些质地松散、轻柔、表面对光线呈不规则的漫反射,其特征是明暗变化柔和、平缓、“亮、灰、暗”三个层次明显,亮部无高光,对环境色光的影响反映较弱,色彩变化呈相对的稳定性。互补色的亮、灰、暗的递阶重迭可以有效地绘状这类反射体,如毛料、棉织物、泥沙、树皮等等。在二者之间:由于其表面既有规则反射的特征,又有漫反射的效果,因此光感错觉极其丰富,画面也因重迭呈相出极其微妙的变化,如石头、塑料、漆器、陶器、水果、肌肤等等。

   因吸收与反射原理产生的凹凸错觉,进一步致生光滑与粗糙错觉,且在质地错觉的基础上蕴藉光感错觉,经重迭的一系列递阶组织,一个察觉不到光线作用的绘画法则得以诞生。它在西方已成功地标志了塞尚、凡高、莫奈、马蒂斯、毕加索。在东方,日本的绘画也标志了伊东深水和东山魁夷。但在中国,还没有标志性的人物,中国画仍碰撞于笔墨与色彩之间。

   自第六届全国美展以来,感悟质的色,已成了中国画取向现代的一个重点,特别是第九、第十届全国美展和第五届全国工笔画展,很清楚地看到了这一趋向。目今,主要的探索还立足于技术层面,真正属于方法论的思想认识——察觉不到光线作用的绘画——尚没有一个握毛笔的人进行过深入思考。如何有效地进行重迭、对称等情感形性的色调表达,仍是中国画思想中的空白。很少有人想这些问题,大学和研究机构也没人教研这些问题。中国画的凹凸错觉、色质错觉、光感错觉都伫留在一个很素朴的原始思绪中,还谈不上科学的实验与观察。在三大技法演义中,双勾、没骨、重彩,着眼点都一致设在了深度上(尤其是视觉缩短),并基此着眼质感错觉。方法仍在皴擦、肌理的传统中徘徊,有些无奈的探索者,直接搬来了西方古典主义造型法度,很认真地用毛笔在宣纸上画油画与水彩,似乎有了西方质感,却没了中国味道,又是以已之短比人之长,实在不可取。

   从历史的脉络看,红色经典的凹凸性是用皴擦喻明暗,是一种逼近式的思维,取法古典主义,但较之达·芬奇与伦勃朗,这还是更多的直接“拿来”,只有形式而无思想,内部的视觉矛盾远未解决,两种不同造型法度的冲突也远未协调。这一传统患绪仍成为最高学府的学研经典。精英过渡的凹凸性让人更多地看到了安格尔,取法古典主义也是非常的明显,所做的唯一工作就是人物形象立体化,双勾、没骨、重彩虽各呈思绪,然道法归一,仍是本土古典加外来古典,实在看不到高更、凡高与蒙克的思想火花。这说明,我们所谓的拿来,更多的是拿来革命前的东西,是1900年以前的思想,而且是用一种误解与偏见,进行着“拿来”的过程。

    在近代以来的探索中,也许最有分析价值的是刘继卣。他的《双狮图》有效地体验了质感错觉,他可能是把凹凸性、结构骨架、粗扩与细腻、色调与质地进行总体性综合的第一人。在他的笔墨中我们清晰地看到了一个中国画的取向:平面性,浅空间、间隔感,色彩的质地错觉,吸吮与反射的凹凸错觉,都在笔墨的尽致抒发中得到了完结。遗憾的是,他未能把翎毛深致到人物,特别是人体。因此他的思想还只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实验,从中还看不到现代革命的真正所在——不同透视法则间的冲突,非光线作用的色彩体面冲突。


       作者:陈雨光 陈旭


        欢迎注册美网会员,新闻资讯自助上传!


        本文连载  后续内容请继续关注  每周一 周三 周五 进行更新


         本文为中国美网原创文章  如需转载请标明来源    

      




关注更多艺术品价值


 美的选择,五十五



评论
还可以输入 1000个字符
全部评论(9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