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2012年去到建水接触到紫陶,就对建水陶瓷的历史文化艺术,做了全面系统深入的挖掘研究与产业思考探索,让我考虑最多的是建水紫陶的灵魂是什么?
有人说是书法绘画,有人说是刻填打磨,有人说是传承创新,但是这三个答案都不是非常满意。
后经过多方考据和论证,最终得出结论:文化才是建水紫陶的灵魂,只有文化才能让建水紫陶永续发展,从而彰显独特魅力。
今天我们从七个不同的文化视角来介绍建水紫陶文化纵深
01神话文化
五色土由来的两则当地民间神话故事
一则是女娲补天:上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共工与颛顼争为天子不胜,怒而触不周之山,使天柱折,地维绝。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
天不足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足东南故百川注焉。在补天时,经过远古建水地域上空时,掉下了几块五色石,后经千年风化,由石变砂,再由砂变土,从而形成了建水境内有诸多的五彩土山。
二则是七仙女与陶工:天庭的七仙女私自下凡,喜欢上了纯朴善良的穷苦陶工阿郎,并与他结为夫妻,男耕女织,恩爱十年。然而他们情深缘浅,当玉皇大帝知道此事之后,大发雷霆,派天兵天把仙女缉拿回天宫,仙女挥泪解下用七色彩虹编织而成的纱巾,与阿郎告别:“郎君,我走之后你就搬到这纱巾飘落的地方去吧,那里有我对你的无尽爱意与牵挂······”阿郎追着纱巾直到建水临安坝西北时,纱巾已变成一座五彩缤纷的大山,灿烂的色彩埋葬了阿郎凄美的爱情,从此,阿郎定居于五彩山下,采泥制陶,砍柴烧窑,安度一生····
当代每一位紫陶工匠,都懂得尊重大自然的馈赠,大都有和自己相知相惜的挖土点,创作的第一步一定是亲自取土、配土、洗泥、醒泥、熟泥,依照外人难以掌握的“五色土秘制配方”把五花土(红土)、黄土、白土、青土、紫土配兑成为上好的泥料,从而成就大小器皿。这正是陶艺人与大地和平共处的最好见证和杰作。
02社稷文化
江山社稷:社为土,稷为谷,江山社稷就是君王统治万里河山,老百姓在万里江河山川的土地上种庄稼。社稷之福就是百姓之福,君王的江山百姓的社稷,百姓就吃穿不愁,君王江山稳固。
社是土神,稷是谷神,两者是中华民族原始的崇拜物,后来借指国家。社稷,土神和谷神的总称。分开讲就是社为土神,稷为谷神。古代君王会为了祈求国家太平,风调雨顺,每年都要到郊外祭祀土地神和五谷神,这个过程就叫祭社稷。
社,古代的土地之神,按照方位来划分:东方青土,南方红土,西方白土,北方黑土,中央黄土,这就是五色土,是国土的象征,在祭祀时会把这五种土放在祭坛上。祭祀的地点、时间和礼统称为社。
稷,特指能生长五谷的谷神,就是农业之神。古代人们赖以生存的农作物,主要有稻、黍、稷、麦、菽,后来人们就将这五谷作为农作物的总称,其中就有稷,可见其重要性。
据传说共工的儿子句龙在洪水来前,告诉人们去高地上挖好土丘躲避洪水,从而保护了人民,所以死后被封为土神,烈山氏的儿子柱做夏的稷正,就是主管农业的官,死后,被奉为农神,也叫五谷神。
社稷后来就被放在一起,借指国家,“社稷之忧”、“社稷之患”、“社稷之危”、"谨奉社稷而以从"这些词语都是用社稷指代的国家。
建水的五色土是指青、红、黄、白、黑(紫)五种颜色纯天然土壤。五色土是华夏传统文化的典型符号,金乃五色土也,数千年来被赋予无限美好的寓意。
无独有偶华夏文明中五色的泥土多用于诸侯建国立社、帝王封禅等重大仪式。我国古代,一直存在着“社稷祭祀”的制度。以五色土建成的社稷坛包含着古代人对土地的崇拜,五种颜色的土壤,由全国各地纳贡交来,以表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之意。社稷坛是古代帝王江山社稷的象征,因此社稷成为国家政权的代名词。
社稷坛中的五色土
现在保存最为完好的社稷坛是北京紫禁城内的明清两代社稷坛(北京天安门西侧的中山公园内)。五色土的华夏传统文化内涵丰富:代表五方(东南西北中)、五行(金木水火土)、华夏五帝(青帝伏羲、赤帝神农、黄帝轩辕、白帝少昊、黑帝颛顼)等等。
社稷坛最上层五丈见方、铺垫着五种颜色的土壤:东方为青色、南方为红色、西方为白色、北方为黑色、中央为黄色。社稷坛中央有社主石也叫江山石(形似金字塔)。社稷坛是古代帝王江山社稷,皇家风水龙脉的象征。社稷坛与南天坛、北地坛、东日坛、西月坛合称为皇城五坛,又是皇城五运。
既然五色土是作为历代君王社稷祭祀的贡品,那么用五色土制作而成的陶炻器,也自然是神圣的贡品,并会由此而升起崇敬之意。
03传统文化
建水紫陶因采用五色泥土为原料,运用独特的书画刻填为装饰手法,使用高温烧成和打磨抛光为主要工艺的细泥红陶,因产于云南省建水县,传统产品呈现赤紫色而得名。
云南省建水县临安镇碗窑村是唯一原产地。建水紫陶是在传统陶瓷制作工艺基础上,吸收借鉴了雕刻、堆塑、仿生、镶嵌、石料打磨等工艺,通过对泥料、装饰、烧成、打磨的创新改良,细料细作而形成的一种特殊陶艺,其陶质和艺术表现力对各种文化形态具有广泛的兼容性,文化特征十分突出,被誉为是一部物化的陶瓷史,一种活着的文化。
建水紫陶因艺而珍,其品质温润如玉,光洁如镜,声清如磬、质地如铁,具有良好的透气性,表象呈色因高温焙烧而丰富奇幻,可广泛运用于日常生活和文玩雅藏;因文而雅,是一种特殊的文化载体,以陶为纸,可根据不同器形对中国传统的诗文、字画、篆刻艺术或西方绘画装饰艺术作再次创作而成为一种独特的陶艺传承于世。
建水紫陶,有紫气东来,陶冶天下的大乘气象,定之为贡品国陶,也可以说是当之无愧的。
04阴阳文化
阴刻阳填,是建水紫陶独特的工艺,雕刻分为阴刻阳刻,填泥镶嵌为阳填,也有堆积雕塑等,在建水紫陶的雕刻、填制、镶嵌、等工艺里,掺进了中国的阴阳文化。
墨汁书画好了以后,沿墨迹轮廓刻出凹陷(阴刻)
在刻出凹陷的地方用其他颜色的泥填满(阳填)
经过阴刻阳填后,把多余的泥除去就初见端倪
因紫陶泥料细腻的特质,刻填是紫陶特有的装饰工艺。首先书法绘画于粗修的陶坯上,再沿墨轨笔痕将其扣空,最后把不同颜色的泥料填于凹槽之中,压实刮平,这样的工艺叫做刻填。
如若想得到精细笔墨之色,还需反复刻填,也就是大家常听到的多道彩填。道道工序必须手工完成,画作要优美,刻刀要精准,填泥要细致。如作画之人若能一气呵成从画到刻填亲力亲为,势必效果更出众,写意传神。刻填据工艺精细和难度的要求分为:【一次单色刻填】【两次多色刻填】【多次多色刻填】等。
05五行文化
水和成泥、木柴生火、火练成陶(金)、陶器盛水,由泥成器的过程是一个完整的五星相生的过程。
五色五行与五脏养生,天地万物皆由金、木、水、火、土这五种基本物质组成。而五色配五行,也就是青、红、白、黄、黑这五种颜色分别对应五行五脏。
青为木,主肝,是木叶萌芽之色;红为火,主心,为篝火燃烧之色;黄为土,主脾,是地气勃发之色;白为金,主肺是金属光泽之色;黑(紫)为水,主肾,是深渊无垠之色。
又则建水紫陶从制作到成品,也用到了五行,原料为五色土,制泥要用到水,烧成要用到柴木和薪火,最后的成品又具金的属性;加之,陶土中富含铁、钙、钠、钾、镁等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故建水紫陶有独特的保健养生功能,最重要是五色还对应上古五帝,有其强大的生命能量和感应磁场,所以建水紫陶堪称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养生陶,包含强大的养生文化底蕴,实在名不虚传。
06仰韶文化
1988年从建水燕子洞古人穴居遗址出土的陶饰、陶坠、陶片和1982年从建水龙岔河西汉古墓出土的陶片,向现代人展示了距今35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和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代建水境内曾经有过原始的制陶工艺。建水陶瓷萌芽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历经汉唐宋,成长于元明清时期,民间传“宋有青瓷,元有青花,明有釉陶,清有紫陶”一说。
仰韶文化陶器复制品
仰韶文化距今约五、六千年,这时的陶器是以红陶为主,灰陶、黑陶次之。红陶分细泥红陶和夹砂红陶两种。主要原料是粘土,有的也掺杂少量砂粒。
在仰韶陶器中,细泥彩陶具有独特造型,表面呈红色,表里磨光,还有美丽的图案,是当时最闻名的。细泥陶反映了当时制陶工艺的水平,具有一定代表性,所以考古上常将仰韶文化称为彩陶文化。
梳理历史脉络,虽然相隔千年、相距千里,但建水紫陶有一脉相承的渊源。建水的紫陶的前身,就称红泥细陶,也就是当今的五色土细泥制作而成的高温陶,也有其表里磨光,跟仰韶文化的细泥红陶十分类似,故而建水紫陶有着仰韶文化的血统与传承。
07装饰文化
建水紫陶自清道光年间诞生之日起,就与华夏传统文化和书画艺术紧密联系在一起,采取五色土制作成的红泥湿坯为创作载体,萃炼华夏优秀传统文化为生命根基,运用诗书画印贴为艺术形式;讲究线条、构图、章法、布局、情趣和意境之传统审美,主要表现为淡艳风格与断简残篇两大特色。
既要在造型美学上做到好看,又要在装饰内涵上做到耐看。如果一件器物外形不好看,那么至少造型是失败的,若看上一段时间就觉得厌俗,那么在装饰艺术上是不成功的。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断简残篇,现简称“残贴”,它是建水紫陶独特的装饰手法,在中国陶瓷装饰中非常具有典型代表。王定一,号老农,清光绪1875年生,首创“断简残篇”装饰工艺。
残贴以传统书法绘画为题材,使用五色天然陶土为填制色泥,镶嵌入陶坯装饰区域,分别再在不同块面上写画上不同的装饰内容,色区与书体内容之间反复交替,多次覆盖,层层叠压,形成类似“断简残篇”的表象特征,非常具有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工不拒细,艺不厌精,能做到既好看又耐看者,此乃建水紫陶之上上品也,遇之即可雅玩收藏焉!(本文由建水紫陶纪授权说茶网转载;作者:朱思宇)
[声明]本文系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本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欣赏更多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