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美网
扫码关注 中国美网 有礼相送

《美的选择》连载六十二:五度变法

作者:陈雨光 陈旭 来源:中国美网 ·83963 浏览 ·2019-11-20 13:28:13


   基于原始的内核,我们走入五度变法的艺术空间。

   4.2.1 魏晋之变


  中国美学的第一度变法历于魏晋。在这个时期,哲学有玄学本体,有《神灭论》;文学有建安风骨;绘画有曹衣出水和顾氏三绝;书法有真、行、草、楷,有钟繇、蔡邕、张芝,更有二王;风韵有阮藉与陶潜;史论有《三国志》、《后汉书》;文评有《文心雕龙》,诗评有《诗品》,画评有《画品》;算学有《九章算术》;医学有《伤寒论》;农学有《齐民要术》;誌人小說有《世說新语》,誌怪小說有《搜神记》。这是一个全面大丰收的时期,同时又是一个最动荡最黑暗的时期。何以乱世立书、且对后世产生极大影响?无疑是每个人都感兴趣的所在。

   重要的原因是思想解放。

   由于一统皇权的限制度松软,门阀世族对一统僵制(包括独尊儒术)的叛离,导致了利益纷争并驱策了思想巨变。门阀需要一个全新的人生观,名流则成为这一需要的代表,于是世族名流便系成一种对原有格局的势力反动,以名流话语表吐对束缚的挣脱,对自我的索求。

这是一个以人为美知、以文为风骨、以我为本性、以韵为气质的中国美学思想的大转折。



 五度变法

方一帆《龙》137×70cm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是首发的建安慨叹。它既是建功立业的慷慨多气,亦是生死为大的慷慨悲歌。这一用“生死无常”四个字书写的历史,使人第一次在纷争、砍杀、动荡、恐惧中体验到了“存在”。中国哲学因之有了本体论。这一大的哲学转型,在存在意识的驱策下,人的内深进发出强烈的欲求火花,它不单是对独尊一统的反动,亦是对“活着”意义的争取,对生命意识的坚持,那怕瞬间的体

验,也要充分享受“生”的意义。就这样,“以无为本”、“生死为叹”的精神形性成了人格的无限玄思;而以立言玄妙、行事雅远为玄远旷达的“清谈”、“玄

风”,则专门讨论“超言绝象”的本体论问题。

   人的符号,在本体化的大写背景上,表现为文的抒发。曹丕的人生不朽的立文追求,成为魏晋的精神理想。人的形质表现为情的流吐;而情又系文的风骨,慷慨悲歌与华丽奇美互为机理,文苑与儒林逐有略别,文不仅有“美教化”的功利,还有“美情趣”的功效。这是为情而情、为艺术而艺术的刻意为文。以文为美不仅使文学艺术具有了独立的意义,文艺的形质之美亦成为认识的一大课题。其中:文为

天地之心的自然之道,字义与音韵的对称、和谐、错综、统一的形式规则,“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的华丽为文与格律为艺,不仅使文有了“道”的哲学高度,亦有了“韵”的美学深度。

   韵的气质一旦体征了“我”的本性,自由的生命便表现为“神、韵、气、风”,其核心是人对自我的尊重(对传统观念和社会习俗尊重的对立与替代),人

们言及“神”的心态,由对大自然存在的崇拜发展为对人自身创造的崇拜,把那些人工创造且超乎一般水准的境界称为“神”,并由此而呈现“入神状态”。这样,“神”就成为人的存在的不可言说的惊叹,并导致出一种在形而上层面进行思考的生命符号。东汉末年以来,人伦鉴识之风大盛,士林之中,“禀阳阴以立性,体五行而著形”成为一时习气。基于人的“形质”,提出了“著乎形容,见乎声色,发乎情味,各为其象”的美学见地,分析了仪、容、声、色、神,并进而展开了神、精、筋、骨、气、色、仪、容、言等“九征”,在此基础上,又考察了十二类个性。名士风流因具有了精神的形性,精神便成为了艺术。在以酒神精神克服人生悲剧的梦境与醉意的审美人生中,心态的醉意和现实的残酷激化了性的冲动,以至乐的欲求与生的欲望都表现为性的渴求,尤其是男性的风神飘逸,在药性精神中获得了神明开朗的自觉,这是体味存在的幻境与狂境的审美人生。在药与酒的精神中,以竹林七贤为气质的度的美知,不仅成为艺术的文范,亦成为艺术的主题。气度、格调、风貌、韵致,第一次从哲学中分离出来而成为美的觉知,这一划时代的变化,意义是极为深远的。

 

   从形的韵致中所觉知的神的气质,终于让华夏美学有了基本命题 一 形神论。由人的风神而致艺的气韵,艺术不仅需要自我存在、文质华美、才高飘逸,还需要生命情调。在那个悲惨的世界,门阀世族的精神索求,除了玄、道合流的儒学调和潜行外,外域佛文化亦成为重要来源。人们在现实中既看不到礼的秩序,亦看不到道的理想,善与恶的因果报应律在毫无公正的格局中根本没有现实意义,人们在此岸只能祈求彼岸,把“今生”委于“来生”,宗教石窟成了人间苦难的圣地。佛文化对信仰群的争夺,引发了佛、道合流,并最终致生儒、道、释殊途同归说,且基此构建了中国思想的基本框架。在这一背景上,华夏美学呈相出新的情调 一 追求生命的“淡”味。这就是宗白华指意的“初发芙蓉,自然可爱”的一种更高的美的境界。对于中国画,这一变化是深刻的,因为它有了把握形神的标准之美 一 气韵

生动;体现气韵的形质之美 一 线若风骨;蕴立风骨的意境之美 一 平淡自然。

    可以说,中国画的这三美觉知,是我的意志、文的抒发、韵的气质、情的格调的集成。在魏晋之变的精神代表中,王羲之的书法、顾恺之的绘画、阮藉的任气、陶潜的冲和,都是精神的超越,时代的符号,美感的认信,历史的逻辑。


        作者:陈雨光 陈旭


        欢迎注册美网会员,新闻资讯自助上传!


        本文连载  后续内容请继续关注  每周一 周三 周五 进行更新


         本文为中国美网原创文章  如需转载请标明来源    

      

关注更多艺术品价值


五度变法



评论
还可以输入 1000个字符
全部评论(9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