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美网
扫码关注 中国美网 有礼相送

《美的选择》连载五十:情操——艺术的人化(本能倾向联合)

作者:陈雨光 陈旭 来源:中国美网 ·62829 浏览 ·2019-10-14 15:27:31

   艺术是形式的人化,即人格的形式化。对于中国画的格调而言,光有艺术的本能,还不足以艺术的人化。本能只能使艺术处于原始状态或幼稚状态,它还不足以使婴儿成为人化的成人。致生这一变化的范畴是——情操。


     从实验心理学的角度讲,情操是本能倾向的联合。比如艺术美的情操,没有单一的艺术美的本能。但若艺术美成为几种本能的对象:它在与丑比较时,会引起亲和与愉悦;在触摸时会引起爱抚:在远离时会引起向往甚至欲念;在失去时会引起沮丧甚至懊悔;在遇到危险时会引起害怕甚至恐惧;在看到艺术美被推残时,会引起愤怒甚至抵抗;在把艺术美作为家的标志时,会致生恋的温情。就这样,艺术美便成为唯美情操的对象,而唯美的情操则又成为艺术行为的一种强大动力。


   上面的示例说明了一个深刻问题:艺术的对象与人的情绪同一化。人的多种情绪的本能倾向共同联系于同一对象,你对该对象的情操,就是它对你在情绪上是件什么东西。还以艺术美为例,它是崇高还是优雅?这种发问将一个更有趣的问题引入双眼,即艺术的自主本能。崇高与优雅,是你的艺术品格还是别人的艺术品格。是你的意识形态还是别人的意识形态。若你的艺术情绪与艺术对象同一化,认为崇高是你的品性,优雅是你的情调,美知是你的心灵,你会因为拥有了它面感到骄傲,缺少了它而感到自卑。只有这时,格调才成为人化的艺术,成为思想的形性,才基此向人们表露有关创造者内深的情操。


   既然自由的本能成为情操的致因,这个自主的本能是哲义所说的理性的自省吗?本书持否定态度。实验心理学已经揭示,艺术的行为不是理性的思义策动,而是人性天生的情绪与冲动的特质。艺术的行为是爱与恨、兴趣、热情、竞争、奋发所策动的,它是生命力的本原策动。若艺术的行为让人感动,感动人的正是这种发自人的生命力底义的情操。它是自主的本能,遗传的本能,经验的本能,更是天才(对心中闪烁灵光的圆觉)的本能。中外绘画史告知人们,天才的本能,或者天才的情操,是艺术大师的必备条件。凡是具有超凡艺术想象力的作品,创造者的情操都是超凡的。因为他的情绪体验超凡的丰富,同时本能倾向的联合力又超凡的强劲,一个不同凡响的情操形成了一个不同凡响的格调,成就了一个不同凡响的艺术,这就是艺术史告知我们的一知。应该说,当一个艺术的创思达到这样的程度时,一个艺术的格调便在灵魂中形成,这个程度是:你为你艺术的悲剧哭泣,你为你艺术的喜剧欢笑,你为你艺术的不足自卑。这时一个有生命的创意便存于你的思中:如果你不悲、不喜、不骄、不卑,没有一丝心灵的触动,艺术的生命便在你的思中消失了。一个没有生命的艺术,怎么能让他人为你的创思哭泣、欢笑、骄傲、遗憾。每个人都想创意能够打动人的艺术,特别是能够让人流泪的艺术,但又有多少人深致地理解过情操。一个很让人感到意外的现象,是某电视台播放的“大家访谈”,一位当今的大家说,当他爬上艺术的顶峰时,感到很灰心,原来顶峰就是这个样子,他还说很遗憾没能创作出令人流相的艺术。我觉得,当一个以往还有情操的人认为他站到了顶峰时,情操已在他的灵魂中死亡了。这不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实际上一颗艺术的心已经死了,我看到的达尔文和塞尚都是相反的例子,前者到老都认为除了学习还是学习:后者一生都在不断地否定自



 情操


冯石甫《孟浩然·早寒有怀》(1914年生。四川文史馆馆员)

 

我。二者都认为顶峰仍高高耸立在眼前。若再回味一下齐白石的衰年变法,张大干的七十革命,可能会有所体味。从这个意义说,当今不少自喻为“老子天下第一”的人,实际上连情操都没搞懂,因为他们连自己的生命都不珍爱。艺术的生命都死了,作为生命的艺术还活着吗!

   以上从生命的个体化角度讨论了情操。但作为社会的艺术,情操又如何体现公共选择的一致性呢?一个民族、一个地域、一个流派、一个思潮,都不是在向个体提出问题,而是在向社会提出问题。情操在个性与社会性的层面决定着格调的走向,它如同意境,还是权力意志约束的产物。人格自由更大程度上从属于对社会环境的呼吸,个体情操从中汲取语言、规则、秩序、风格、礼仪,特别是某一特定社会的信仰与文化。这一信仰的本能乃至文化的本能若进一步广延到民族、民主、自由、制度,社会对个体便具有了决定的压力。它像一个巨大的机器,个体被其塑造了出来,个性被环境最终地决定着。从这个意义讲,格调是环境压力导向的本能体现,是对控制的升华,是爱、怨、怕、好奇、自主等先天反抗的范例,是存在于现实压力之中的斗争机制。爱的关联、恨的反抗使社会与个性的情操化运趋于均衡,一个产生于灵魂又从属于社会的格调便得以形成。中国画由此有了一个目的:以社会格调为美知。个人意志与社会意志的冲突,前景与背景的冲突,均在这样一个目的中得以演化,它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虚空间;背录空间以前所未有的充实体现着一个意志——中国画格调的社会意志。


 

            作者:陈雨光 陈旭


            欢迎注册美网会员,新闻资讯自助上传!


            本文连载  后续内容请继续关注  每周一 周三 周五 进行更新


             本文为中国美网原创文章  如需转载请标明来源    

      



关注更多艺术品价值


情操



评论
还可以输入 1000个字符
全部评论(9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