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美网
扫码关注 中国美网 有礼相送

【学术连载】 :《林泉高致》原文及译文(二十三)

来源:中国美网 ·2018-12-19 15:03:41

本节枝术色彩比较浓厚,颇有“山水画入门指南” 的文风。然而即便是经验之谈,对学画者来说也是有所助益的,这也正呼应了本章题目“画诀” 二字白夕宗旨,将最艰深的道理蕴含在最平常的语言中,是为“诀” 。


原文

砚用石,用瓦,用盆,用瓮片〔1〕。墨用精墨而已,不必用东川与西山〔2〕,笔用尖者、圆者、粗者、细者、如针者、如刷者。


林泉高致,二十三


注释

〔1〕瓮片: 瓮,一种盛水或酒的陶器。瓮片即陶片。

〔2〕东川与西山: 两种较出名的墨。


林泉高致,二十三

译文

砚台可以用石头、瓦片、盆或瓮的碎片做成。墨只要是好墨即可,不必非得东川与西山这样的墨。笔要用尖的、圆的、粗的、细的,像针的,像刷子的。


林泉高致,二十三


原文

运墨〔1〕有时而用淡墨,有时而用浓墨,有时而用焦墨,有时而用宿墨,有时而用退墨,有时而用厨中埃墨〔2〕,有时而取青黛〔3〕杂墨水而用之。用淡墨六七加而成深,即墨色滋润而不枯燥。用浓墨、焦墨欲特然取其限界,非浓与焦则松棱石角不了然。即以了然,然后用青墨水重迭过之〔4〕,即墨色分明,常如雾露中出也。淡墨重叠旋旋而取之,谓之斡〔5〕淡。以锐笔横卧重重而取之,谓之皴擦〔6〕,以水墨再三而淋之,谓之渲〔7〕,以水墨滚同而泽之,谓之刷。以笔头直往而指之,谓之捽〔8〕,以笔头特下而指之,谓之擢〔9〕。以笔端而注之,谓之点,点施于人物,亦施于木叶。以笔引而去之谓之画,画施于楼屋,亦施于松针。



林泉高致,二十三

注释

〔1〕运墨: 用黑。

〔2〕厨中埃墨: 又称“锅底黑”或“百草霜”,为杂草经燃烧后附于锅底或烟筒中所存的烟墨。

〔3〕青黛: 中药名,古代亦用于印染布匹、画眉等。

〔4〕重迭过之: 在底面上重叠描画。

〔5〕斡: 旋转。也有本作“幹”, 似于此处不妥,故依《四库全书》作“幹”。

〔6〕皴擦: 一种表现山石峰峦的纹理、树木表皮形态或阴阳向背的中国山水画技法。

〔7〕渲: 即渲染,中国画技法的一种,用水墨或淡彩涂染画面,以烘染物象,增强艺术效果。

〔8〕捽: 用笔直下缓提,似揪住一物而后拉之势。

〔9〕擢: 笔尖在纸面上点戳。


林泉高致,二十三


译文

说到用墨,有时候用谈墨,有时候用浓墨,有时候用焦墨,有时候用宿墨,有时候用退墨,有时候用厨中埃墨,有时候青黛掺和墨水来用。用淡墨涂抹个六七遍就成了深色,墨色滋润而不枯燥。用浓墨、焦墨就是专门用来标明界限的,要不用浓墨和焦墨那么松树、石头的棱角就显得不清楚。已经刻画清楚之后,再用青墨水重叠地描绘,墨色就会更加分明有层次,如同从浓雾中显露一样。蘸了淡墨之后重叠旋转叫作“斡淡”,用精锐的笔法横卧层层描画,叫作“皴擦”。用水墨反复多次挥洒,叫作“渲”。用水和墨混同在一起来润泽画面,叫作“刷”。用笔头笔直地拉过,叫作“捽”。用笔头垂直落下,叫作“擢”。用笔尖下贯,叫作“点”。点可以用于画人物,也可以用来画树叶。用笔牵引(线条)面游走纸端。叫作“画”。“国”可以用来描绘楼房,也可以用来描绘松针。

原文

雪色:用淡浓墨作浓淡,但墨之色不一而染就。烟色:就缣〔1〕素本色萦拂〔2〕,以淡水而痕之〔3〕,不可见笔墨迹。风色:用黄土或埃墨而得之。土色:用淡墨、埃墨而得之。石色:用青黛和墨而浅深取之。瀑布:用缣素本色,但焦墨作其旁以得之。水色:春绿、夏碧、秋青、冬黑。天色:春晃〔4〕、夏苍〔5〕、秋净、冬黯。


林泉高致,二十三


注释

〔1〕缣: 双经双纬的粗厚织物之古称。《释名•释采帛》:“缣,兼也,其丝细致,数兼于绢,染兼五色,细致不漏水也。”

〔2〕萦拂: 轻轻地来回擦拭。

〔3〕痕之: 留下痕迹。

〔4〕晃: 明亮。

〔5〕苍: 深蓝色。


林泉高致,二十三


译文

雪色:用浓墨和淡墨来刻画浓淡,但墨的颜色各不相同,以此来渲染而成。烟色:利用画布本来的颜色,用淡水轻擦留下痕迹即可,不能见出笔墨的痕迹。风色:用黄土或埃墨画出。石色:用青黛掺和墨汁而用不同深浅的墨色画出。瀑布:用画布原本的烟色,只是用焦墨在一旁勾勒画出。水色:春天浅绿,夏天深绿,秋天浅蓝,冬天黑色。天色:春天明亮,夏天苍蓝,秋天淡远,冬天阴黯。


林泉高致,二十三


延伸阅读

《释名》日:“砚者研也,可研墨使和濡也。”可见从一开始,砚的作用就是研磨和墨。砚根据制作材料的不同,可分为石砚、泥陶砚、漆木砚、玉砚和金属砚五大类。其中最常用的是石砚,中国古代四大名砚中广东肇庆的端砚、安徽歙县的歙砚、甘肃卓尼的洮河观都属于此类,可见其流布使用之广泛以及质量之上乘,由此石砚成为各种质料的砚台中种类最为繁多的一种。另一种是泥陶类砚台,包括陶砚、瓷砚、澄泥砚、瓦砚、砖砚、紫沙砚。漆木砚则以漆砂砚和木砚为主,其中木砚因为无法长久保存,现存的很少。玉砚和金属砚都是古已有之,只是相对小众。除了砚台,原文还提到了笔的分类。毛笔通常的分类依据是笔头原料,可分为兔毫、羊毫、狼毫、鼠须、猪鬃、兼毫等;同时也可以依形状分为圆毫、尖毫;依笔毛弹性强弱可分为软毫、硬毫;依笔锋长短可分为:长锋、中锋、短峰:依尺寸可分为:小楷、中楷、大楷、屏笔、联笔、斗笔、植笔等。值得一提的是,所谓的狼毫笔中的“狼”指的并不是动物园里的“大灰狼”,而是黄鼠狼。其中又以东北的鼠尾为优,称“北狼毫”“关东辽尾”。用狼毫制笔,弹性比兔毫笔稍软,比羊毫笔硬,笔力劲挺,宜书宜画,但缺点是并不耐用。



林泉高致,二十三


名家杂论

清代画家恽南田曾说:“有笔有墨谓之画。”可见中国画总结起来,无外乎“笔墨”二字。“笔墨”二法,本来就是分开的两个概念,只是国画在历史的演进中将两者加以结合,才形成了后世的基本技法。五代荆浩有言曰:“吴道子有笔无墨,项容有墨无笔。”有唐一代堪称画圣的吴道子尚且有笔无墨,可见水墨兼济的作画方式,成熟更要在此以后了。


所谓笔法,也就是线条。中国画的造型艺术,主要靠线条,线条不仅可以用来勾勒轮廓,也可以表现质感、明暗、色调以及凸显画家自身的个性等,具有十分独立的美学价值。用笔要有力度,古人称笔“力透纸背”“骨法用笔”,就是强调用笔的功力,所谓凝神静气、以意领气、以气导力,气力贯通全身,诉诸笔端,而力敌千钧——这是一种十分理想的用笔境界。


笔法在人物画方面,有人物衣服褶纹的各种描法,明代邹德中《绘事指蒙》载有“描法古今一十八等”,又称“十八描”。其中包括顾恺之首创的“高古游丝描”、曹仲达的“曹衣出水描”、南宋画家马远和夏圭常用的“橛头钉描”等等。山水画方面则有诸般皴擦之法,此前已经介绍过,不再赘述。谢赫《古画品录》中的绘画“六法”,提到了“骨法用笔”一说。所谓“骨法用笔”,概喻指用笔的力度、骨感美。山水画中的运笔,有中锋、侧锋、藏锋等。其中中锋多用于勾勒物象,笔杆垂直,线条爽利;侧锋多用以皴擦,笔杆偏倒,线条粗壮;藏锋遵循“一波三折”,即笔锋藏而不露,横行无往不复,竖行无垂不缩,线条含蓄沉稳。如此种种,多半随物赋形,相机应用,从而形成万千变化。


文中谈得更多的是墨法。自唐王维创泼墨山水,以墨入画而表现诸种色彩的变幻便盛行开来。荆浩把墨法列为“六要”之一,墨法与笔法获得了同等重要的位置。作者对用墨的分类,基本与古人的分类相合。一般而言,我们讲有“五墨、六彩”。所谓“五墨”,指“干、湿、浓、淡、黑”,“六彩”则是在此基础上再添一“白”。由六彩的“彩”字可知,古人已经开始用黑白墨色来表现自然界的所有色彩。清代唐岱《绘事发微》中说:“黑白不分,是无阴阳明暗;干湿不备,是无苍翠秀润;浓淡不辨,是无凹凸远近也。凡画山石树木,六字不可缺一。”这就从理论层面表现了五墨色彩化的原理。据说宋代诗人刘克庄看了南宋萧照的《水墨凌村野渡图》后,称赞它“碧绿嫣红照眼来”,即鲜活的例证。


经过千年的演进,中国画墨法已经种类相当繁多,但常用的无外乎那么几种:浓墨法、淡墨法、破墨法、泼墨法、积墨法、焦墨法、宿墨法等。


关注更多艺术作品和了解更多国学知识

关注我们哦

林泉高致,二十三



评论
还可以输入 1000个字符
全部评论(9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