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良
古奥出新巧,创意立格调
画道者
每逢周日送仙桥桥边茶馆高朋满座,多见于字画收藏和其它古玩爱好与交流者,其中不乏诗词、书画、与其它艺术品之专业人士。
画界长者杨良先生常在其中,先生为人谦和这与他丰富之学识是分不开的。笔者拜读过他的诗文选与画集,特别对他深入浅出的学术见解甚为佩服。他在《论中国画妙谛》中有这样论述:“笔墨是可以向他人学习的,是可能达到一定程度的;境界是不能学到的,它没有形象可仿造,没有样式可效法。笔墨则有法可依,这就是效法。非法就不是效法笔墨了,这是要变化的,要升华到另一个境界。由法,非法、回到非非法,然后‘法无定法’这个认识的变化过程就要看画家的智慧如何了?中国画的妙谛就在这里。孔子说:‘洁净精微,受命如响。’是说象音响一样,一拍就会有声音反应。”这是比较音响与一般发出声音不在同一层次,真是语出机破。
境界是中国画能品与妙品之分界线,能品者画画而已,象模象样讨人喜欢。而逸品者则需画者在知识的花丛中,如蜂揉集百花酿出的蜜,那是画人通过不断对知识的学习所获得的溢流物,往往认识者甚少。例如石壶,在他未成名之前,很多人对他的画是不认可的,也包括成名之后。他的山水画写树干时从不落根,其笔势却能读出冲天而起生机勃勃的力量,而杨良先生也正是通过笔势让他的花鸟画充满生命活力。
一位国画家,其作品必然需要他的独创性与前瞻性。只有俱备这种素质,才能成为各个时代有代表性的画家。明代徐谓之画看是潦草不求形似,当时的“吴门四家”却以精道传世,相比自是格格不入。然而徐谓去世六年之后袁宏道将他挖掘出来,说他的诗文明代第一,说他的书法当在王雅宜、文征仲之上。他的画被后来的石涛,八大山人、郑板桥、齐白石所看重,称他的画明代第一。并且甘为“青藤门下走狗”。这是因为他的审美意识超前,才能被各个不同时代的人认识。曲高和寡,杨良先生画恰恰也是如此。所以说高手之画不入俗眼,而能入俗眼者,并非高手所画。
读杨良先生画与他的画论对照,其论述完全融于他的写意绘画作品中,他的花鸟画古奥中常出新巧,看似诙谐的笔意却寓以庄重,雅致与通俗相衬,雍容与峻切相左。笔墨色调简洁,信手块垒。老子说:“为学日增,为道日损,损之又损,是为道。”杨良先生并非画画而是画道也。高维洲先生撰文《画道者一一杨良》中说:“画这种东西有三种意义,一是留给自己,二是留给商人,三是留给历史。杨良先生的画是留给历史的。”这种题法,让笔者非常赞同。
古往今来。评判画家之创作,不是看他的画是否让人认为好与不好或者象与不象,而是要看画面之格调,就是说,看画面笔墨色彩所构成的质量,所展示的形式美和作者思想境界所构成之绘画精神。而这种精神它来之于画者对笔墨色彩的驾驭能力,在就是将创意全面地体现在创作实践中,创意成立格调生焉。
赞曰:高楼独上锁新寒,久坐蒲团深悟禅。身后诸家甘做狗,苍桑不负敬时贤。
艺术家个人简介
杨良,1929年生,四川南充人,画名海若,自谓竹清散人。1956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先后在二轻部和成都地区工作。1990年受菩萨戒,佛名仁静。九三学社社员,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企业家委员会终身研究员,国家机关老干部科学健康协作中心地方工作委员会研究员,中国国际名人协会高级会员,四川省美协会员,四川省书协会员,四川省佛教协会咨议,九三学社诗书画研究顾问,巴蜀诗书画研究院常务理事,丙戌金石书画研究会顾问。中山黄埔诗书画院顾问。
长期从事美术教学,美术设计工作。多次举办诗书画展览,展出作品近300件。曾参加中华当代美术家作品展作品获奖。多次在成都等地作中国画创作方面的专题讲座。有多篇文稿及作品在报刊杂志上发表。出版有诗书画文选集《清砚录》和画册。四川省文史研究馆举办八十书画大展及杨良学术研讨会,并发给作品收藏证。曾获中共成都市委宣传部、成都市文化局、成都市文联颁发的终身从艺荣誉证书,“中国评论”优秀员荣誉证书,文化部文化市场发展中心荣誉证书,中国中央统战部荣誉证书等。
艺术家画作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