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美网
扫码关注 中国美网 有礼相送

展览预告 | 咫尺万里遥,天游自绝俗 《门·第三极——张小瑛西藏绘画作品展》

来源:中国美网 ·8360 浏览 ·2022-12-24 11:52:36


咫尺万里遥,天游自绝俗——《门·第三极——张小瑛西藏绘画作品展》


指导单位:四川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主办单位:四川省美术家协会、西藏自治区美术家协会、成都画院、四川省艺术院
承办单位:四川美术馆
协办单位:中共射洪市委宣传部、舍得酒业股份有限公司
展览时间:2023年1月6日———1月21日
展览地址:四川美术馆A1展馆
学术支持:吴永强




咫尺万里遥,天游自绝俗

——《门·第三极——张小瑛西藏绘画作品集》

文/吴永强

(艺术批评家,川大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西藏,是除了南极和北极之外世所公认的地球第三极。这本画册将为我们打开一扇通向此一极的大门;它既是自然之门,也是画家张小瑛的心灵之门。画册以微缩的图像,拷贝和汇编了张小瑛从1995年到近期创作的84件作品,时间跨度长达27年。不过大部分出自本世纪第二个十年以后,其中又以2021年出产的作品为多。除了《锦绣羌寨》《甲蕃古韵》等少量画幅外,这些作品都围绕西藏题材进行。它们立足雪域高原,描绘极地景象,展现圣域风情,披露了作者数十年跋涉西藏的文化游牧之旅。

20多年前,张小瑛怀着诗情诗心和对远方的向往,加入了著名藏区题材画家敬庭尧先生领衔的“海拔5000”创作团队。从那时起,他一次次离开内地,远游西藏,不是在路上旅行写生,就是在某一个地方驻留创作。行走是他经常的功课,即使身在荒原,他也仍然不断向更远处进发。数十年来,他不惜光阴流逝,踏遍了西藏的山山水水,熟悉了这里的一草一木。可是岁月从未曾衰减过他的兴致,他不断扩大着极地体验的边界,同时用绘画来加以传达,其行之所至,画亦至焉。随着他走过的路越来越长,他表现西藏题材的作品越来越多,越来越深广。借此,他实践了其艺术生涯中最重要的修炼,也把我们领到了世界第三极的门边。

观看张小瑛的这些作品,我们得到的最醒目印象莫过于那许多可以辨识的门,它们或属庙宇,或属佛塔,或属衙署,或属农家藏院,是具备物理实在性的真实的门。这些门以独立或层层叠叠的形象,锁闭了背后的空间,把观者的目光留在了其门脸之上。这时,“门”确乎被视觉化了,不再是抽象的能指。但同时,它们能够锁住的东西却十分有限,因为它们锁不住家园的召唤、记忆的牵挂、守望者的坚持和朝圣者的步伐,也锁不住天上的宫阙、人间的乐园和空明澄澈的“无”。张小瑛的创作主题就是在这些锁不住的地方诞生出来的。它们既以不同方位构成若干系列,让作品呈现出充实的内容;又以统一的意义指向,动摇了“门”所固持的视觉性,使其变得半虚半掩,充满虚实相生的张力。

这种张力表征了物与灵的对视,也表征了各种绘画语言之间的矛盾与平衡。在物与灵之间,物,是看得见的山水、村寨、屋宇、道路、人物、畜兽、禽鸟、法器、供品和图案;灵,是看不见的召唤、虔诚和心绪。在各种绘画语言之间,中与西、传统与现代、笔墨与塑造、再现与表现、具象与抽象,以及工细与粗犷、勾勒与皴染等风格元素,经过轻与重、疾与徐、燥与润、疏与密、去与留、显与隐的对立和协调,演化为视觉上的起承转合,最后突然停在了灰色的调性与黑白、淡彩的微妙关系或浓丽的色域之中。到这时,一切冲突的力量都平衡了,一切喧嚣的声音都静默下来,只留给人们“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的回味。

在这些冲突与遇合中,张小瑛笔下的画面徐徐展现出来。我们看到,它们是如此弥满又如此空旷;画中的景象是那么近,又那么远。此时,纵然是我们有千般感慨,万般思绪,都只能屏声静气,不会发出一点点声音,因为任何言词都是多余。我们一心想追随画中物象的踪迹,不管它是“朝圣的路”“老厚的墙”,还是八廓街的小景、慈觉村的林卡;不管它是圣城的晨曦、布达拉宫的殿宇,抑或是珠峰道上的峭壁、天路上的霞光;我们一心想留住回荡在天地间的某种声音,无论它是风雪嘶鸣,飞鸟翔集,还是冻土遇暖,枯木逢春;无论它是转经筒的轮回、风动经幡的低语,还是寺院里传出的诵经、朝圣路上的三步一叩;无论它是思乡者的愁绪、怀旧者的心曲,亦或是夕阳照耀下古格王宫中“远去的回音”。我们极力想接近画中的事物,但刚刚走近,它们便立刻远去;我们想看清楚形诸于墨与彩的景象,但刚刚看清,它们却遁入迷蒙;我们想听清楚飘入耳畔的声音,但刚刚听见,它们又消失于寂静。我们才见运动停下,声音止息,却又见冬去春来,草长莺飞;我们刚刚见到万物群动,天边回音,却又发现身边一片静谧。

在老人们慈眉善目和布满褶皱的脸上,我们辨认出岁月的痕迹;在牛羊归牧、鸡鸣犬吠以及落日残照的村口,我们识别出“日月轮回的家园”;在石经板、玛尼堆、五彩经幡以及朝圣者长跪的身影中,我们窥见到圣洁的信仰和虔诚的心。我们历经冬夏,穿越古今;我们跋山涉水,行道天路;我们走街串巷,过往周遭;我们才别寺院,又见白塔;我们进入村寨,见到老墙、铜锁和藏獒。我们从极地的这一极走到另一极。在太阳升起或夕阳西下的时候,我们听到了飄袅的佛音,感受到此刻的“寂静之静”;在白天的缤纷与夜晚的清旷中,我们感应到俗世的旋律、生命的节奏,顿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妙谛;在归家路上,我们遥见炊烟升起,亲情守望,因而心潮澎湃,无以言表。

看过张小瑛笔下的这些画作,我们总是会禁不住跌向无言的境地。回过神来,才逐渐领悟到,为什么画家的许多件作品都用了“无”来命名,那不是因为画家无话可说,而恰恰是因为他有太多的话需要说出。然而,光与影总是抢在他开口之前,在画中制造崎岖、营构丘壑、繁殖生灵,同时又释放烟云,编织氤氲。随着其笔底形象逐渐显现,画中的氤氲气氛也越来越浓,弥漫在虚旷处,消解了观画者言语的冲动,把他们带入了与作画者同样的无言之境。这不是无奈之“无”,而是忘我之“无”和“天游”之“无”,更像是历经峥嵘后的从容、阅尽沧桑后的练达;或如古人所说,是“洗尽沉滓,独存孤迥”之“无”,是“绚烂至极归于平淡”后所直觉到的“无”。

所以,虽然“无”只是张小瑛这批画作中部分作品的名字,但我们却似乎可以将其视为一个象征,来赋予其全部作品一个统一的标题。事实上,对比过去,单就画法而言,张小瑛的近期作品越来越显示出做减法的倾向,无限地趋近于在某个地方等着的那个“无”。他放弃门户之见,减掉了传统的负担,变得无可而无不可了。这包括他对藏纸、水墨和矿物颜料的综合运用,包括他在水墨运动中对水彩、素描等西画元素的融入,也包括他时而具象时而抽象的视觉语言选择以及更多时候对两者的兼容,还包括他在水墨、杂彩与重彩之间的随意撷取与参变渗化,以及对笔与墨、皴与染、工与写等技法的率意运用。在此,我们见到,一切关于材料、画种、技法、语言和文化经验的障碍都似乎消除了,一切冲突都停止了,一切关系都变得和谐起来。直至以笔下之“有”,引出了画中之“无”。

灰色调与迷蒙氤氲的视觉氛围,体现了张小瑛这一批西藏题材绘画作品最显著的风格特色。即便是画中施以杂彩或采用大色域构成,也未曾改变这样的调性。因此,作品在整体上看上去朦胧而富有诗意。如果说“诗和远方”可以相互成就,那么,这些画就为之提供了证据。事实上,画中那呼之欲出的“无”的境界,就是通过不同维度的“远”来见证的,这至少包括作者的游踪之远、其创作的立意之远与画面中时空措置与物象呈现之远。不难想象,在作者的极地体验中,“远”必定联系着深刻的宁静,宁静又使其看得更远。恽蓝田说:“意贵乎远,不静不远也。……绝俗故远,天游故静。”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由于既远且静,在张小瑛的笔下,密集的构图见出空灵,积染的笔墨显出透脱,平面关系挡不住曲折的景深;也由于既远且静,其大尺幅的作品恢弘澎湃,小尺幅的画面也好似要越过自己的边界。黄宾虹诗云:“意远在能静,境深尤贵曲,咫尺万里遥,天游自绝俗。”张小瑛的作品便诠释了这样的因果关系。

法兰克福学派的著名批评家沃尔特·本雅明说:“一部真正的艺术作品,只有当它不可避免地表现为秘密时,才可能被把握。……美的神性的存在基础就在于秘密。”为此,他从欧洲圣像画中借来一个意象,叫做光晕(Aura),来形容艺术作品的传统品性。那是环绕在画中圣人们头顶上的一轮光圈,以此将圣人同凡人区别开来。到本雅明这里,这成了艺术与非艺术的分界线。它把艺术驱入秘密,赋予其神性,同时把自己显现为“可以离得很近,却是在一定距离之外的无与伦比的意境”。在张小瑛的西藏题材绘画作品中,我们可见证这样的意境。


2022103日


部分作品赏析


转经 138x69cm


驻藏大臣衙门 251x151cm


雍布拉康 93x72cm


遗迹 69x100cm


小窗 97x72cm


守望   240cm×200cm  入选十二届全国美展  2014年


守望(古格遗韵) 150cm x 100cm  2015年


守望(之一) 78x91cm


守望(之二) 78x90cm


守望(之三) 90x78cm


晒太阳 89x70cm


僧舍 214x93cm


色拉寺的老墙150.100cm


盼归 99x75cm


门(之一) 25X25cm


门(之二) 25x26 cm


门(之三) 25X25cm


门(之四)24x25cm


门(之五) 25x26cm


门(之六)25x26cm


锦绣羌寨 252x150cm


甲蕃古韵  101x94cm


寂静之境  180x98cm


家园 184x96cm


寂静家园(之一) 100x66cm


寂静家园(之二) 寂静家园 99x62cm


寂静家园(之三) 74x51cm


迹 145x366 cm

评论
还可以输入 1000个字符
全部评论(9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