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美网
扫码关注 中国美网 有礼相送

詹贤信|斯文在兹——全国中青年书法名家邀请展

美网会员 ·8173 浏览 ·2022-12-03 08:57:06

詹贤信|斯文在兹——全国中青年书法名家邀请展

前言

古学以书为六艺之重,其传承也既久;今人以书为文化之征,故勤习而不辍。岁次壬寅,时惟立冬。黄叶满地,意兴渐浓。山川皆美,岁月无声。回味经典,上溯斯文,遂有斯展。

山左诸子,首倡佳议;天涯墨客,遽而应之。既得书家以数十,皆浸乎墨池有年;又有佳作以数百,亦紧追今古诸贤。国展名家、高校教授、书法博士、协会主席,邀聚云端,成此汇展。深慕兰亭之雅集,私企金谷之佳会。

观者亦能识之名家,右军平原俱观笔端;评者亦博览之同道,东坡松雪捻须笑看。故而不揣浅陋,真面示人。纸墨抒怀,以呈敬意。文脉千载,斯文仍在。在彼在兹,翰墨畅怀。

本期书家:詹贤信

个人简介

詹贤信,湛江徐闻人,号闲斋、德贤山房主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广东省青年书法家协会隶书委员会委员,广东省硬笔书法协会创作委员会委员,广州市书法家协会隶书委员会委员,岭南印社社员,寸金印社社员,北兰亭书友会会员,广州市天河书法家协会理事兼创作委员会委员,广州市青年书法家协会理事,广州番禺区青年书法家协会主席团成员,“广东新势力”省展国展书法训练营导师,墨池书法导师,广东省机械技师学院客座讲师,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客座教授。

受教于西泠印社理事徐畅先生和中国书协篆刻委员会委员、西泠印社社员苏金海先生,出版有《当代岭南中青年书法家詹贤信书法作品集》《广州青年书法家作品选系列-詹贤信卷》等,多幅作品被中国军事革命博物馆、中国文字博物馆、谢氏收藏馆、郭沫若艺术馆、西泠印社等收藏,《书法导报》《书法报》《番禺日报》《京江晚报》《纸墨有约》《名家名作》等多家媒体做专题推介。

推介词

字势奇崛,下笔朴厚,法乎张迁好大王。

自然取象,墨法浑成,意在秦汉三代间。

作品展示

Exhibition of works

参展获奖

第二届妈祖杯杯全国书法展入展(中国书法家协会)

祭侄文稿杯全国书法展入展(中国书法家协会)

生态大连杯全国书法大展入展(中国书法家协会)

首届“沙孟海杯”全国书法大展入展(中国书法家协会)

全国“魏晋风度”新锐书法作品展入展(中国书法家协会)

“信德杯”全国书法展入展(中国书法家协会)

全国第四届隶书法展入展(中国书法家协会)

第三届黄庭坚奖全国书法大赛二等奖(广西书法家协会)

第四届海峡杯全国书画作品展三等奖(福建省书法家协会)

第三届“希望•圆梦”杯全国书法作品展三等奖(甘肃省书法家协会)

幸福德州又一村杯全国书画大赛一等奖(德州美术馆)

首届全国新农村楹联书法大赛三等奖(中国文联)

书写广东人文精神格言书法大赛三等奖(广东华人书法院)

“水墨茶道”全国书法大赛三等奖(书法报社)

首届“东坡情”全国文学艺术作品大赛三等奖(中共眉山市委宣传部)

书家专访

宽博醇厚 古朴天真

——品读詹贤信的隶书书法

文/李志宏

当代隶书的创作,虽然呈现出不同于汉隶、清隶的新时代特征,但是从总体上来说,其参与的群体却远远不如行草书法,书法作者对于隶书的热情,常常是因为展览的驱使,追求用笔的多变、结构的跌宕、章法的新奇、形式的亮丽,成为当代隶书创作的风象。十九世纪末,随着甲骨文的发现,简帛书法的重视和敦煌写经的发掘,加上对金石考古的推崇,尚碑风气强烈,书法资源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都要丰富。书法艺术发展到今天,对艺术性的重视,使实用功能逐渐退守低谷,如何充分利用这些用益的资源,创作出真正属于自己的艺术风貌,有很多人一直在思考,在实践。

贤信兄的艺术创作就是在这个背景下进行着。他在孩童时代就对书法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其祖父从事墓碑碑刻工作,他自小就看着祖父用锉子和铁锤,对着石碑上的丹朱痕迹凿出或秀美或苍劲的书法,虽然他看不懂上面写的是什么字,但是汉字之美让他陶醉其中,一有时间就拿起毛笔,照着碑上的字依样画葫芦。到了初中,他开始迷恋颜真卿《勤礼碑》,虽然经常临摹,苦于没有老师的指导,收效甚微。直到在县城读高中时,参加了书法家郑成彩先生的书画培训班,才走上书法的道路。郑先生因材施教,导以门径,在以后的日子里,不管工作多么忙碌,临摹古典经典碑帖成为他最大的爱好。

从清末到近现代的一百多年里, 岭南地区金石研究和尚碑风气非常浓烈,在隶书方面,涌现了像胡汉民、林直勉、吴子复和秦咢生诸多隶书大家,这些大家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推崇汉碑中朴茂雄劲的一面,又在众多碑帖中有所取舍,并形成各自明显的艺术风貌。贤信兄在书法创作上,选择隶书作为主攻方向,临习过《好大王》《石门颂》《西峡颂》《史晨碑》《朝侯小子碑》《乙瑛碑》《张迁碑》等隶书名碑,尤其对《张迁碑》和《好大王》用功最多。平时对《书谱》《圣教序》等字帖也有所涉猎,以期从中汲取养分,不断丰富隶书创作。

他的隶书书法作品,以大字榜书和楹联居多,追求古朴高迈、宽博醇厚的艺术风貌。其用笔 从不去刻意追求一笔一画的刀锋意,在生涩中营造一种雄厚的蓬勃之气,“寓自由于规范,藏精微于磅礴之中”,纸墨相宜,笔笔沉着,雄浑之中见灵动,创新之中见传统。积点成线,积线成字,书法是线条的艺术,除了注重“一点成一字之规”之外,更重视其空间造型,也就是对结构美的追求。

古人云“隶为篆之捷”,因为实用功能的驱使,隶书不可能像小篆那样工整,书写性更为强烈,贤信兄的 隶书,十分注重 结 构,特别是对其形状的穿插避让和开合收放,都能够做到恰如其分,他不追求刻意夸张和变形,而是从用笔着墨着手,努力丰富隶书多变而统一之美,从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对《好大王》和《张迁碑》两个名碑的深研和活用。在章法上,他追求疏可走马的艺术效果,中国书法的高妙之处,在于只有黑白二色便能创造出无限的艺术空间,贤信兄的隶书书法,通过对单字浑厚的追求和章法空灵之气息相映成趣。

书法是心灵的艺术,很多人认为能够“达其性情,形其哀乐”者,莫如行草,这是因为行草有更多发挥的空间,我认为不然,一个书法家的阅历有所不同,他通过对古代碑帖的深入临摹,必然会将自己以为好的元素进行汲取,并化为己用,由于学养、思想、性格和工具等多方面的差异,呈现出“书如其人”的艺术境界。不管是哪一种书体,都是作者心灵的脉动,都能够或隐或现地凸显出作者书写时的那种情感。贤信兄的书法是注入情感的,欣赏他那种敦厚奇崛、燥润相融,极具动势和张力的作品,我总能够感受到他挥毫时,在着意和无意之间的那种悠游状态。他的作品,既不失法度,又能够融合自然灵动之笔,一点一划,墨象浑成。当然,他的作品厚古而不薄今,也有借鉴当代隶书名家的某些元素,这种借鉴并不是为了制造山寨版,更多是取其精华。

学习书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那些“朝执管,暮成矣”的人,都是急功近利,甚至附庸风雅的人,只有那些耐得住寂寞,立场坚定、学识渊博、临池不缀的人才有可能在书法史上留下一点痕迹 ,通 过展览交流来提高水平的方式只是在技巧层面上,并不一定能够提高一位书法家的艺术境界,书法写到最后都是为了表达自我,因此,只有丰富的阅历和深厚的传统文化功底相结合,才有可能达到“书妙绝伦”的艺术境界,我相信,凭借詹兄的执着和勤奋,随着的时间的推移,他必定会有更大的作为。

书家档案出品

撰文:张广村

策划:鲁 堂 张行方

编辑:一 方 高华芬

新媒体支持

中国书画名家专访

中国名家会客厅

艺术人生在线

评论
还可以输入 1000个字符
全部评论(9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