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美网
扫码关注 中国美网 有礼相送

思想的形性与精神的形象——再论作为精神装饰的王志坚

来源:中国美网 ·16257 浏览 ·2022-03-22 11:57:15

思想的形性与精神的形象

 

——再论作为精神装饰的王志坚

 

=====================================================================================

陈雨光艺术观点 

李蒸蒸《重彩工笔设色·憨牛先生》65×53cm

 

陈雨光(憨牛),农历1949年生。选择美学与中国画视错觉学说创始人。先后获得过十余项省部委级科研成果奖(包括国家级课题)。在经济、数学、计算机、美学、哲学、逻辑等跨学科领域,出版有十数部专著,发表有数百万字论文。其主要艺术哲学类代表著有《美的选择》、《视错觉:中国画的基本格局》;书画鉴评本《唐诗三百首书画集》、《宋词三百首书画集》、《元曲三百首书画集》、《中国当代花鸟画作品精选》、《中国当代工笔画作品精选》;策划组织了《中国画三百家》。

     作者集数十年努力,首次在国内从艺术哲学的角度,对中国画学科体系的确立做出了两大基础性探索:第一,定义且回答了“何为中国画”,揭示了“察觉不到光线作用的绘画法则”。第二,创立了以视错觉动向力发生学为内核的选择美学,定义且回答了“何为美”。

著作者是至今唯一耗时八年、约集了三百多书画名家,编写出版了填补空白的书画鉴赏版《唐诗、宋词、元曲三百首书画集》的美学理论家和艺术策划家。基于当代艺术家的深度交谊和研究,著作者在《元曲三百首书画集》的工作中,共获得百多位专业画家的大力支持,并收到了310幅精心创意的绘画原作。现今,许多书画大师和大家己世。随日时移,这部著作中的创作真迹和笔墨文范,己成为理解艺术的无法再获的瑰宝,尤其数次展览所引起的轰动,更说明,作为国粹的“诗词曲/书画文”的超越时空的崇高与神圣。

=====================================================================================

陈雨光艺术观点

王志坚《初打春雷第一声》86×186cm(憨牛居藏珍)



(王志坚:1958年生,湖南湘乡人。毕业于湖南师大美术学院,代表作曾获中国美协授予的二等奖,国家文化部银奖,湖南省“五个一工程”奖、金奖等荣誉和奖项。现为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专家、湖南省艺术类高职评委,中国工笔画学会理事,中国美协会员,中华诗词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湖南省美协理事、湖南省美术家协会工笔画艺委会主任,湖南省工笔画学会常务副会长,湖南省花鸟画家协会副主席,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湘潭市文联兼职副主席、湘潭市美协主席、湘潭市齐白石研究会会长、湘潭县齐白石画院院长。历任湘潭市齐白石纪念馆副馆长、馆长。

获奖作品:

    1992年《思》获中国美协“全国首届花鸟画展”二等奖:

    1993年《绿云》获中国美协“93全国中国画大展”优秀奖;

    1998年《暖阳》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全国第八届“群星奖”银奖;

    1998年《暖阳》获湖南省金奖,获“湖南省五个一工程奖:

    2000年《润物细无声》获湖南省一等奖;

    2002年《延年》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全国第十二届“群星奖”优秀奖;

   《三月的雨》入选第二届中国当代工笔画大展;

   《东方龙》入选全国首届中国画展;

   《晓月融融》入选第三届全国当代中国工笔画大展;

   《潮》入选第八届全国美展;

   2006年《山音》获中国美协“全国中青年中国画提名展”优秀奖。)

 



 

 

著名格式塔心理学家考夫卡有句名言:世界是心物的。

我在《美的选择》中说过:动向力的知觉结构是艺术心象的情境场。

作为艺术家的王志坚,在创意时,更关心相距知觉测度的力的结构性,即心象发生的知觉场。 当他把图作为心脉的呈相,底作为背景的格局,心象的知觉力就形同游离于约束格局中的情境关系。艺术成为被遮掩的心欲场,创意将关系结构分离为图形式样,一个从背景中冲脱出的力,才让艺术形性为清晰、敞亮、理解与欣赏,让人感悟心欲的脉动,思想的波流。这种因体验环境组织关系而生发的心象同构模型,便是王志坚作为艺术的情景。

在前文中,我指出:艺术品本质是精神森林中优异物种的生命力。只有艺术构造的心理体验被同型为情景组织的力的模式时,创意的灵感才能让艺术形式成格局,并形性成艺术的关注力、打动力与魅力。

从这层意义说:境界是艺术眼力的同化。

因为只有眼力,才能测度“同型”结构的最短相似距离,并恰到好处地把知觉力呈相为人生际遇对命运基本性质的体验,且艺术地进行洞察、解析、综合与感悟。

应该讲,一切艺术的发生,都是美感洞察力的心象情境。这恐怕就是康德所言的判断力的批判。

对于中国画,在风格史的批判中,一切雄浑、寂寥、浩然、冲淡、平正、险奇的表象,都是心欲的意念,都是境界的发生。士者慨叹,文者情怀,无一不是在用笔墨体验心象情境的知觉动向力,体验艺术的发生。因此,没有空洞的艺术,从关系范畴看,美是一种合目的性的形式,创意是将为文的理想化为心欲情境的权力意志。

王志坚的著名的画作《思》与《潮》,正是艺术家心欲情境的权力意志。

进一步理解艺术,可否说,康德是要将精神的生命力,装饰为目的性的一种形式,是不通过概念而能引发美感体验的知性。王志坚的权力意志————正是用花乌的装饰生成让美能感知的情境场。

再欣赏《潮》,可以证实我的又一命题:自1850年相机问世后,世界美术取向精神成为必然(马蒂斯告别安格尔)。虽然国内精神装饰的范畴,还只能被极少数的艺术家理解,但王志坚,实实在在地用思潮代表了艺术的希望。陈雨光艺术观点

王志坚《思》84×78cm(此帧作品莸全国首届花鸟画展二等奖)



 

 

 

 

 

我与志坚相识在拙著《中国当代花鸟画作品精选》中。当时他的《思》刚获全国首届花鸟画展佳作奖,他为我创作了《思之三》。那时观念艺术颇为时髦,我首先被他的形式吸引,觉得这位实验者很有个性,在后来的《中国当代工笔画作品精选》中,他画了人物画,仍然具有很强的构成意识。随着交往的日深,我慢慢形成了一个概念:不能说他是观念的实验者,只能说他是思考者。思想的形性与精神的形象是他内深的所求。

这要从装饰性谈起。志坚的艺术具有很强的装饰味, 而且一眼就可以看出民间的汲养,无论戏剧、剪纸、壁画、岩雕、建筑都成为呼吸。难能的,,他还是一位现代的思考者,他所有的吐纳都建立在这样一个平台:从视错觉的现代选择出发,探寻艺术的本原,即思想的形性与精神的象性。从这个意义说,志坚是一位深度探索艺术心理的思考者,他用画笔揭示着中国画的重迭、对称、分离、组织等等范畴。正是这个有生命意蕴的形,让人看到了艺术所抉择的美。我们就从这里走入一个关于艺术的思考:

 

陈雨光艺术观点 

王志坚《铁流》86×186cm(憨牛居藏珍)


1. 思想的形性

志坚的艺术告知我,实验者首先面对的冲突,是无形的思想与有形的艺术。一个成功的探索,总是把无形化至有形,并成为精神的象征。千百年来,人们一直思考着一个问题:思想有形吗?怎样才能把艺术的思想变为艺术的形式?传统的神形观不知障碍了多少人的双眼,且至今在这个古老的土地上仍被尊为“圣说”。但发端于德国的已达百年的心理学实验,早已推翻了有关神形的移情说,魏特墨用格式塔理论向世人宣布:在人的知觉中,经验具有“形”的特征。这一理论成为文艺复兴后艺术发展史的重要里程碑。即使不说艺术由此脱离了哲学,摆脱了联想的主观假设,走向了科学的表现;起码也可以说,塞尚在这时抛弃了精神,走向了科学。这位现代艺术之父的选择,深深打动着志坚。他开始下意识地触摸“形性”。从他的艺术创思中,最大的价值就在于打破了移情说的经学束缚,把勇气不是用在传统的解义上,而是用在心灵的真知上。他用艺术的渴求努力地表现思想对形式的渴求。1993年他创作了《东方龙》,并获文化部优秀奖。这一远古图腾式的现代唱颂,充满了思的形性,从对称、和谐、重迭、梯度的东方理解中,我们看到了一个龙的传是怎样化解先贤有关神形的冥想:他把思想作为形式的符号,并用精神的观照赋予这个符号以形象,于是艺术与心灵共构,创作与理解共构,创意不再是移情的形式无奈,而是思想通过形式与心灵的沟通。这一点在1993年获中国画大展伏秀奖的《绿云》中亦有深致的体现。

陈雨光艺术观点 

王志坚《角色》118×180cm(憨牛居藏珍)



2. 装饰性的亲和力

从方法论说,一个有“形性”的思想要变为精神的形象,还必须选择最短的心理路径。即你的心思与他的观照必须心理距离最短。志坚选择了装饰性。为什么呢?因为现代知觉心理研究告知人们,装饰性最有亲和力,它是一个最古老的觉醒图式,也是一个最现代的表现图式。在原始人眼中,装饰性具有表达情感的特征,它本身有着一种非物质的精神力量,具有活力的传递性。它是简化的;式样是严格对称且可重复出现的;它是一个背景的象征;节奏令人愉悦;它是一个自我完善的小整体;重要的,它是一个角色,一个活跃于艺术舞台上的角色。正是看到了装饰性的这些特征,志坚用它作为交流思想的艺术亲和剂。1994年他创作了重要的作品《潮》,这幅获湖南省大奖且入选第八届全国美展的作品,是他继人性脸谱化(见《脸谱系列》)后再深一步探向人类心灵的力作。艺术家用一个三角形的张力,打破了本有的对称性平衡,人的精神意识一下子迷惑起来,千百万的疑问变成了千百万的角色,成为这个三角形张力的装饰,它既连续又分离,既尖锐又整平,既关联又冲突,装饰的本身成了艺术深刻的所在,每一个作为装饰的角色体都有强烈的表现欲,而每一个装饰体,又淹没于整体的表现之中。装饰一方面强化了表现,另方面丰富了表现,它既是表现的整体,又是表现的局部。通过它,我们不但看到了一个由三角形指向的非对称的思潮,还看到了思潮中无数渴求对称的角色。一个不平衡中的平衡在艺术中得到了表现。它是什么呢?是有形性的思,有象性的神,是艺术家对现实角色的内深体验。


 

 

 

陈雨光艺术观点 

王志坚《一代宗师齐白石》136×68cm(憨牛居藏珍)

陈雨光艺术观点 

王志坚《洞庭初腥》136×68cm(憨牛居藏珍)


3. 精神场:由“形 — 象”的组织

由形性到角色,志坚的思潮观照有了质的深入。这时装饰的局部性与思想的整体性便成了艺术的冲突。志坚把芸芸众生视作角色,把二维的画面视作舞台,把艺术的动机力视作整体的关联力,于是思潮便具有了“精神场”的表象。在“约束、链条、联结”这一艺术的联想作用下,心理动力场成为志坚艺术的深入所在。它更多地旨意人的本能、自我、爱欲、动机、抵抗和压抑。1998年《暖阳》(可参照基此而为本书创作的《角色》)问世,这个获得过一系列大奖的代表作,体现了艺术家对精神分析的理解。它的形性仍然是充满红色基调的装饰。于是对“场”的关联力 — 组织,显得更为有力,整体形性在有效的组织下,所呈示的“象”具有了精神的张力,它仍是一个潜性的三角结构,在平度多层阶梯重迭中,有一种中心透视的深度感。这是我最感兴趣的艺术手法,它把一个重迭透视与中心透视的冲突艺术化,既保持了平面性、浅空间的中国特色,又把现代的视错觉冲突艺术化,从而使画面处处充满冲突:诸如思想与形性、装饰与角色、本能与情绪、生命与精神等等。有了如此这般的对艺术冲突的把握,艺术的呼吸成了精神的呼吸,它由形式而至形象,由思想而至精神。这就是志坚艺术的价值所在。

 

陈雨光艺术观点 

王志坚《阳光》68×136cm(憨牛居藏珍)

 


 

陈雨光艺术观点 

王志坚《曙光初染》136×68cm(憨牛居藏珍)

评论
还可以输入 1000个字符
全部评论(9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