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美网
扫码关注 中国美网 有礼相送

《美的选择》连载四十七:范畴:格调

作者:陈雨光 陈旭 来源:中国美网 ·25462 浏览 ·2019-09-30 10:49:29

   一、意志的形性

   格调是意志(创造力)的形性。作为中国画,一旦进入个体的思绪,其本质就是“我想到了”。

   如果把范畴视作一个整体,可以这样理解问题:意境是精神的形性,本质上是“我见到了”,回答知觉了什么的问题;格调则回答“怎么”的问题,即你想到了用怎样的方式来揭示知觉了什么的问题。“我想到了”表示一个艺术家此时已有了完整的思路,在他的心灵深处,不仅知觉了什么是艺术,也知觉了怎样才能艺术。于是艺术从他“怎样”的心灵中形成,它让人触摸了一个具有创造力的动机、情操和价值。让人从艺术的创思中不仅体验了什么是美,也体验了怎样才能美。

    也许我们的范畴阐释更带有与传统哲学分离的倾向,人们还不太适应。但我实在不能忍受经学八股的方式,它总好用千百年前的古训教示当今的科学,总要为“圣者说”付出道义和良知。好象不如是就是忘本,就没有历史感。孰不知,早在1900年,特别是1912年,心理实验学已同哲学决裂,它不再坚持自省的方式审视图像,它努力地用科学的实验揭示艺术的感知;它把心灵的“什么”与“怎么”的问题,作为一个“形性”的机制加以分析:它不是去问:格调为什么表现的是美与丑?而是去问:格调怎样才能表现美与丑?格调的实质不是表现了什么,而是怎样表现,还不能说这一实验科学写引起了当时的艺术革命(因为没做过这方面的研究):但起码它导致了后来的革命。无论绘画,雕塑、电影、戏剧,“思想的形性”都成为文化艺术的求新法则,有艺术本知的人总是努力地借助形性来表达思想。如果说业术家有潜意识的话,如果说艺术家有天赋的话,如果说艺术家有创造力的话,如果说艺术家努力地在进行视错觉思考的活,“怎么”的问题就是艺术家不同于非艺代家的根本所在。艺术家用格调告知人们,他是怎样用心灵的形性(一个关于视错觉的思考)获取美知。格调就是艺术家心灵的策动,就是艺术从有艺术的思想中形成的过程,就是把有形式的内容变成有内容的形式的过程。   这时,也许好理解了一些,因为“没有无内容的形式也没有无形式的内容”本就是能够背诵的话语,似乎问题一下子变得简单、明了:只要有了内容就有了形式。恰如一些人讲的那样,我已经有了思想,方法论也应伴随着诞生。其实并不然,千百年来,一直把格调定义为作品所体察的人的美学品格和思想情调,泛指人的风格和品格。人们很容易把格调等同于美与丑的范畴,善与恶的范畴,崇高与优雅的范畴,素朴与感伤的范畴。似乎这就是有内容的形式。格调就这样非徊在道德哲学之中。所谓雅与俗的取向,美与丑的取意,以德驭笔的取信,崇高与优雅的取境,都成为格调的形式范畴。人们把更大的热情关注在思想上,关注在内容上,却偏偏不大关注格调的本质——形式。格调是能够体现人的美学品格和思想情调的形式。人们是通过格调的形性才看到了美与丑。没有格调的形性那有格调的思性——风格与品貌。从这个意义讲,一个艺术的本质,就是怎样利用视觉形式有效地再现所欲表达的内容。再说一次:它不是表达什么,而是怎样表达。

   有了这样一个反复的强调,我们的讨论可深至格调的本质。

   艺术创作的本质在于用一个有创意的形式表达一个有创意的思想。一切艺术的创造都是对有意义形式的创造。对于中国画,这个有创意的形式就是格调。格调的本质是创造,是中国画善变者的理、思想者的形、美知者的象、人格风骨的品貌。它象喻了艺术家对艺术追求的一种创造方式,或者说方法论。只要艺术家寻求艺术生命的形式,格调就成为他寻求的一个充满生命过程的印记。它用过程的形式述说着思想如何被形式化的过程。

   首先应该对这一过程进行明确:

   本书在“交流原则”中已指出,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葛柔斯提出了创作过程的五阶段说:灵感——积累——孵化——启发——验证,这与格式塔1910年提出的完整的连续性思考明显不同。接着,科学又开始认真地面对“心中闪烁的灵光’(直觉与顿悟)。一个现实的矛盾展现在人们面前:是否创造属于天赋,又属于学习?受过严格古典技巧训练的毕加索为什么有反古典的创思?一个格调的诞生到底是怎样的过程?为什么凡是被列举为有格调的艺术家都有过刻苦学习的经历,但并未影响其创造力?理念与直觉到底是什么?


   我们已提及的斯贝瑞艺术脑的左右模式,它的研究回答了一个古老问题:没有词汇的思维存在吗?这一研究极大地启发了有见识的艺术教育家,他们认为语言在面对大脑深处的意识时还十分乏力;在绘画中应控制大脑模式的转换:学习绘画主要不是技巧而是大脑榄式(脑半球左右模式)的转换。绘画的创意是意志从一种方式跳到另种方式的过程:洞察阶段主要由R模式主导:积累阶段主要由L模式主导:沉思和启发阶段主要由R模式主导,它们在一个想象的空间里操纵L模式的信息:最后验证阶段主要由L模式主导。不要苦恼于天赋与学习,要用心中闪烁的灵光去画画:你的个性就是你对脑半球潜知(个性)的认识。关于脑半球的科学发现,无疑使人们看的方式发生了艺术的变化。“像科学家一样思考”成为了重要命题。正是在这一命题下,一个格调的创意才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布鲁诺说得好:“创造的过程总是有点儿滑稽可笑,尽管创造者的企图是非常严肃的,在将这个主题付诸文字时,我也带着与之匹配的滑稽精神,因为,如果有某个过程是沉默的,那么它也是有创造力的。滑稽、严肃和沉默三位一体。”

    格调的本质既然是形性的创造,那么它就是沉默和深入,它天生就如同生命,永不满足既得的形式。它也是一个已生的现实悲剧,只要风格一经形成,对它的判决便相应而生。格调总是心灵冲突的产物,它造就了有思想的形式,同时新的有形式的思想又否定了它。一旦格调被视为风格,倾向于程式的定势就加剧了这一冲突,生命力无法容忍作为定势的存在。它只认可真实的生命过程、片面的深刻过程、灵魂的再现过程与永不满足的过程。从艺术的灵魂出发,一个格调的形成,实际上是一个艺术创思的意志揭示,是人的风格品性艺术的形化过程。


           作者:陈雨光 陈旭


            欢迎注册美网会员,新闻资讯自助上传!


            本文连载  后续内容请继续关注  每周一 周三 周五 进行更新


             本文为中国美网原创文章  如需转载请标明来源    



关注更多艺术品价值


美的选择,格调


评论
还可以输入 1000个字符
全部评论(9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