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美网
扫码关注 中国美网 有礼相送

清 虚 之 境 —— 谭玉洲创意的境界之美

来源:中国美网 ·2021-08-29 13:54:57


陈雨光



 


第十届全国美展优秀作品获奖画家 李蒸蒸《重彩工笔设色·陈雨光先生》65×53cm

       

    

陈雨光(憨牛),农历1949年生。选择美学与中国画视错觉学说创始人。先后获得过十余项省部委级科研成果奖(包括国家级课题)。在经济、数学、计算机、美学、哲学、逻辑等跨学科领域,出版有十数部专著,发表有数百万字论文。其主要艺术哲学类代表著有《美的选择》、《视错觉:中国画的基本格局》;书画鉴评本《唐诗三百首书画集》、《宋词三百首书画集》、《元曲三百首书画集》、《中国当代花鸟画作品精选》、《中国当代工笔画作品精选》、《当代画风》;策划组织了《中国画三百家》。


    《美的选择》作者集数十年努力,首次在国内从艺术哲学的角度,对中国画学科体系的确立做出了两大基础性探索:第一,定义且回答了“何为中国画”,揭示了“察觉不到光线作用的绘画法则”。第二,创立了以视错觉动向力发生学为内核的选择美学,定义且回答了“何为美”。



谭玉洲《春》160×83


谭玉洲,全国著名的工笔画家。1962年生。中国美协会员,河北沧州市美协主席兼秘书长。作品《春日》入选第二届全国体育美展,《苇塘天鹅》入选首届全国花鸟画展,并获河北省首届花鸟画展一等奖。《秋梦》、《秋醉霜天》分别入选第八、九届全国美展,并分获河北省美术作品展金奖、银奖。出版有《工笔画集》、《写生画集》。

玉洲是我多年的好友,亦是一位颇有追求的思者。在为河塘逸趣而艺术的寻觅中,他艺术地探入了一种至美的境界清虚之境。


谭玉洲《秋》89×170cm


欣赏玉洲创意之美,先应领悟《道德经》五千文的为经之美。老子之义,底蕴清虚。玉洲之美,笔蕴清虚。


这就是欣赏王洲的价值所在。


因为,在他的作品前,我看到的是善静为清、空怀致虚,艺术家不是在用画笔摸写,而是在用心灵书写,艺术呈相的是人生的格局、状态与境界。


潭玉洲《采茶歌》65×65cm


在玉洲呈相的清虚境界中,我看到了艺术对中国画基本格局的理解,它是在本源处认真找回中国画自信的实验。当实验作为话语,且为美的本义诠释时,艺术就有了价值,就成了民族文化的符号,成了理解、自尊与格致。我想,理解玉洲,这是最重要的。若艺术远离了美的本义,民族成了虚无,为境界而艺术的传统便失去了价值,我们也就很难理解为价值而艺术的追求。


正因为玉洲认真地在根处找寻,以境界为本义的中国画的基本格局才支撑了玉洲的求索。艺术家之所以在河塘池畔发现了清虚淡远、超逸悠然的古典情怀,根本是源于都市与田园的现代冲突。正如本书指出的,山水花鸟的闲逸情怀,之所以发生于都市发达后的情思,就在


谭玉洲《荷》64×131cm


于人们对诗意栖居的向往。自然为道成为诗意顿悟的禅,而禅意的追求又成为艺术的所思。玉洲笔下的诗情画意:秋夜霜天,碧空如洗,皓月当深,动人的处所全在于心灵的净化,没有淡远悠然的格致、清虚超逸的境界,就不可能引发为生之诗的向往,也就不可能有玉洲艺术的感动。


当艺术用境界昭示人生真谛时,欣赏就成了心中闪烁的灵光。人们在接近玉洲的艺术时,是在用心灵接近生活的要谛,理解艺术成了理解生活。由于艺术让人看到的是生活的诗性,情调、气质、蕴意才成为范畴,让人细细咀嚼,辨识其间别样滋味,并艺术地引生共鸣,发人思考。鉴此,玉洲为境界而追求的艺术,无意间又触摸了艺术的本质:艺术之所以有价值,就在于艺术能诗意开光,让人顿悟:为艺术而生活原来是清虚致境的禅。试想,如果一幅画作缺乏能在深处打动人的价值,握笔的创意能够成功吗?这又恰恰说明玉洲的成功所在。


需要指出的是,在解读玉洲诗样的情调时,不是工细精微的式样让人感动;反是天地精神的“写意”让人激动,“意笔写精微”可算是玉洲作为工笔的一个特色。与许多把写意挥洒的笔墨引入工笔构成的技法不同,玉洲关注的不是笔墨,而是整体情境。在画家笔下,还是双勾,还是平填,还是精工细作,但这一切都是为气而韵的写,气韵写致,是清虚淡远的太极之道。因此玉洲的工笔,充溢着一种为境界的意气,它不是描绘,而是意绘,是深刻体验生活张力后的对意境的大写。


那么,我们又该怎样具体把握玉洲为境界的表现、为心灵的抒发呢?


谭玉洲《秋日》102×72cm


一是清逸致境。清、雅、洁、幽是玉洲构图的主要特色。本书示例的《春日》与《荷塘》是很好的说明。难点在于,清心如何从无为的笔墨中呈相。所谓写景易写心难,即于此理。玉洲更多地汲取宋人的思想精髓,着意于清逸致境的心理刻划,在理于精致处走入传统,深刻与前贤对话,反复体悟作为境界的图像与作为形象的图像的本质区别,把整体情境作为有意境张力的形,让心灵的知觉力成为艺术的感染力。从这个意义说,注重写生的玉洲,是在“生”中发现一颗有张力的心,并用心灵的张力抒写图形的感动。这就是本书一再强调的心形同构原则。从中可以看出,玉洲写生,并不是发现物象(为了再现的秩序),而是发现境界,当清逸成为心境时,心灵的形性便成为致境的艺术。从中还可以看出,画家之所以更加重视构图,绝不为笔墨而笔墨,就在于图形更象喻心灵的形性,艺术的价值就在于用倾向于简化的构图,让人一目就了然一颗有张力的心。从这个意义讲,玉洲是基于传统反思现代的思者,


潭玉洲《喜春来》47×68cm


作为生命张力的表现,作为清逸的境像,作为心灵倾向于清、雅、洁、幽的写照,艺术所有的努力不是别的,就是让心灵看得见。再据此言说玉洲的价值,其古典风之所以有现代感,就在于他努力地在理解表现,让清逸致境不再成为再现的托寄,而成为张力的境像,让人在写意中认知一颗跳动于当代的心。


潭玉洲《粉蝶儿》65×65cm


二是虚远致道。玉洲的诗境,总呈相一种淡远情怀。这是远离都市尘埃、回归自然素朴的选择。鉴于整体情景是空间构造的结果,没有对空间深刻的理解,就没有虚与远的表现。在写生时,对三元空间有过反复体验的玉洲,逐渐认知了一个重要原理:知觉力的虚远是深度层次的结果。对于中国画,在一个平面内要取得满意的深度层次,必须解决结构造型的特殊性不同于依靠光线与体积确定空间。与空头理论不同的是,玉洲在思索这一特殊时,并不是简单地藉助写生发现一个可称之为虚远的景像,而是思索二度中三度的致道虚远的视错觉。从《秋日》中可以窥视画家的思绪:当轮廓线是空间的确定前提时,有两个原则决定着空间创意:一是藉助重迭获取深度。对此,本书有过系统论述,玉洲的实验示例了重迭空间的致道原理。二是当轮廓线是空间概念的确立时,下列概念就具有了关键作用:定向、顺序、连续、梯度。相信读懂了本书的朋友会对玉洲取向有清晰的理解,他实际上用实验回答着一个问题:是什么创立了三度空间?我想再用吉布荪的一句名言回答这一问题,1950年吉布荪在《对视域的知觉》中指出:三度空间是由知觉梯度造成的。此时,不妨再读一下《春日》,当空间以清虚为立意时,凹凸重迭、道节奏对层级梯度的作用便突显了出来,从中可以理解画家在面对虚远、透视缩短、空间深度、平面等等范畴时的思索。还是本文的中心词:玉洲的价值不在于藉助写生发现了一个清虚淡远的景象,而在于艺术地创意可表现清虚淡远的视错觉。


特别说明:本文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本网将在第一时间侵删

网特别开通自助上传功能,只要您是网用户,可以发布:文章,诗词、艺术评论、艺术批判,艺术观点,艺术新闻等;发布方法:的后台上传发布的资料网将根据选择的栏目发布。你也可以将需要发布的资料发到邮箱(1435980968@qq.com)由本网给你上传发布。


评论
还可以输入 1000个字符
全部评论(9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