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美网
扫码关注 中国美网 有礼相送

两种艺术形式怎样完美的结合 ------浅论中国画与题款

来源:中国美网 ·5 浏览 ·2021-09-26 13:36:14

两种艺术形式怎样完美的结合

------浅论中国画与题款

文/马大骙

 

在座诸位书家艺术家,在这里来讲画中题款的一大题目,使我十分惶恐。你们在书法上都长于我,都是我的老师。于书法,我平时只是乱画一通,是个十足的门外汉。这里来弄斧肯定谬误多多。希望大家不吝指教。

总论

要使书法的题款与绘画完美的结合,其标准是:题款后与画面的整体成为珠联璧合的佳构,使书法与绘画相得益彰,相映生辉并成为割离不得的一体。我们假设,一张画上题款与绘画不融洽相处,不匹配、相互冲撞、相互干扰打乱了整体美感与完整性。即使你画得好,款的字也不错那也是一件失败的作品。若要得到一件好的作品,这就需要字与画的调配,或以画为主,题款辅之。或以题款(跋)为主以画点缀之。总之要主次分明,一切宾从都要服从主体,服从由主体主导性的总体效果。

兵书云:不识全局者,不可与论一域。其实这是艺术家在进行创作时最不该忘的与忽略的理论。在我看来,书法中之谋篇布局与分行布白也就是在把握大局的情况下处理局部关系,与兵法所讲道理相通。绘画也是如此,画得再好的局部须服从整体要求才行。陈子庄先生说过画当求大处佳。一张画总会有令人遗憾之处的,只要是整体大处画得精彩,小有不尽意处也应被认为是成功之作。在书法上有我不相信一些人的说法,凡大师之作都笔笔精妙。因为大师也是人,是人就要出错,虽然这些大家的作品具有全面性的优点,但肯定也有所不足,只不过是一些水平低下者看不到,盲从者不敢正视罢了。或者正是作品中的瑕疵凸显了作品的整体优势,而使作品放出伟大的光辉来。这是不奇怪的,因为世间一切事物中都存在正反的两面。问题是你怎么去处理这一对与生俱来的一对矛盾。处理得好的正面压制了反面,便产生了佳作。反之,便得到的是次等作品。

两种形式美的结合要素

我为什么一再地强调艺术首重整体呢?就是因为书法的艺术形式属于抽象美。历代张裱灌称书法是“无声之音,无形之相”便是指书法不含事物具体形貌特征的美的形式。而绘画包括中国画是具有事物形象的,所以是具象美。中国画的特殊是其收编了书法中的点画等诸多抽象元素来构成了的具象美。书法与绘画看起来虽是两种不同类型的美学形式。如何把这两种不同的美学形式统一到一个画面,这就首先要求我们要掌握这两种美学形式的共通之处。轻重、浓淡、疏密、虚实、润燥是国画呈现出来的表面现象,究其本质是黑白关系。书法同样是在行气、点画和空白间的关系,书法中的平衡、整齐、变化、呼应、奇正、节奏等的主导也是黑白关系。知白守黑是国画的机杼,同样也是书法的主导。黑白关系处理得不好的画是失败的。同样黑白关系处理失当的书法也是失败的。哪怕你局部的画再精彩,局布的字笔法再精妙,整体的黑白不当都是失败的。所谓“书画同源”固然与我们古代的象形文字有关,也与我们中国画中的笔墨有许多书法元素有关,但人们很少注意到“书画源”还包括了我们中国人的审美情趣与哲学思维有关。这黑与白不是水火不容相互排斥的两个极端的关系。而是共生的相互依存关系。无阴便无阳,无表即无所谓的里。那么黑是阴白是阳的共生关系,比如太极中的黑白两仪、阴阳对立的思辨。这恐怕才是找到了所谓“书画同源”的根本。

在中国“书画同源”,从古至今并不因文字与绘画之功用不同而断然地分道扬镳过。(如西洋文字与其绘画)这便是中国画的最大特征与值得国人引以为豪。

“书画同源”不单体现现在上诉的那些道理中,其实历史上的书家与画家也是不好严格的分开来的。比如大书家苏东坡、米芾同时也是开一代画风的大画家。元代大书家赵孟頫和明代大书家董其昌的书法被明末清初的皇帝推崇,而形成了不可一世的“赵董”流行书风,是清代书法之主流,比之现代的流行书风更具有强烈的统治性。现代流行书体的文化底蕴的缺失是不可与之比拟的。但董赵二位先生都是伟大的画家。赵孟頫是元代画人中最杰出的人物。而在中国画坛上开创了山水画南、北宗之说的董香光的影响更是巨大的。受他的影响不但形成了清初的“四王”主流画派,其南、北宗说一直到今天仍然是部份山水画家遵从的教材。其他如明末清初的王铎、付青主、张瑞图、黄道周等都是杰出的书家和画家。他们身体力行地证实了“书画同源”并非虚妄。有的人硬要谈什么是书家字和画家字,对于他们的作品你怎么去分呢?当然这是题外话了。

款识在画面上的渐进式

在因功用不同而表面上分开一段时间的书与画,是因为画的功用片面的成了“施教化,助人伦”的政治或宗教的工具。如汉唐时代遗留下来的帛画和唐宋时期的绘画都是彰显帝王的功业(历代帝王图)表现达官宦的玩乐生活(韩煕载夜宴图)皇室帝胄巡幸,权贵人家的游春(展子虔游春图。体现盛世风貌的(清明上河图)还有描写嫔妃、贵妇的拈花仕女图、虢国夫人游春图,甚至皇室宠物韩干的马等。还有为宏扬佛教、道教所画的菩萨、罗汉、仙人、尊者都没有款识,还有辉煌灿烂的壁画。这是因为在当时绘画者都属小人“百工”之故,这些画是不容许作者署名的,更不许题更多的文字。那时的画家哪有现在画家的地位这么高,能凑合两笔都要熬个几大千的出场费。那里的画家的地位只能与巫医百工同列。当然也有不甘心于此的,便偷偷地将名字落在所画的画的竹蕃中、树干上、石缝间,比如北宋时期便有人这么做了。

随着文人(尤其是有地位的文人)的大量加入到绘画者的行列中来,不但使画家的地位有所提高,而且给中国绘画带来了新的人文的意趣。从元代以后文人画的大量兴起,(请注意我所说的是兴起,而不是开始或起源)。因为文人画的起源争到今天尚无定论,有说起源于汉魏的,有说是隋唐的,更有说是王维创立的。我尚无能力讲得清楚。题款的书法作为一种更积极的艺术元素,加入到绘画的表现形式中来。这不单是在构图的总体布局提供了新的手段。更因了文人以诗歌短文形式发表的感叹、赞誉或艺术主张,借题发挥的批评时政便引深和拓展了画面直观而有限的空间,提升了表达的内涵,强化了画面的艺术感染力。这是中国画在艺术成长中的一大飞跃。

明代大剧作家徐渭画的一幅葡萄,其画面不过是行笔十分姿肆的,用墨淋漓的水墨葡萄而已。然而一读其诗“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闻抛间掷野藤中。”这便就由葡萄而引伸到鞭挞社会的不明、画家的怀才不遇的窘困。其书法狂放不羁,点划狼藉又与画十分和谐。

再如画风清俊的吴门画家唐寅。画一执扇仕女题诗曰“秋来纨扇合收藏,何事佳人重感伤。请把世情详细看,大都谁不逐炎凉。”所画仕女佩带临风,落笔秀美。其题款书法俊逸潇洒,诗意更是渗透了人情世故,对“秋扇见捐”、“美人迟暮”、过河拆桥的无奈心情,使画面更觉秋意无边,韶华易逝的悲凉情味。

清代文人画更是占了统治地位。善于画面题句的高手不可胜数,且形成了百花竞放、风格逞彩的局面。除了个别象八大山人这类画家因政治原因,较少在画面题句(并不是不能)外,凡是画家几乎都能在题款上有一定建树。“杨州八怪”、“金陵八家”都是对在画上题款有着不可磨灰的贡献。清末赵之谦、吴昌硕在题款上都是不错的,而且他们的书法写得很好,都在书法上有特殊的贡献。个人认为赵之谦的题款略显不入。什么叫不入呢?就是书法与绘画不那么血肉一体,这是什么原因呢?我们知道清之中后期,随帖学之式微。碑学在当时的书界乘势而起。赵之谦是其中碑学之大师。然而赵之谦也是大写意画的大师,他在画面题款往往用他那一丝不苟的略显刻板的魏体字题画,与其大写意画的纵横恣意的线条,活泼鲜灵的内容时有抵触,我们叫不入是题款的字与画中的东西仿佛没太大的关系。当然他也有题得很好的画。这也是我一家之言,望大家姑且听之。吴昌硕却正好和赵之谦相反,吴昌硕的之题款和他的画便是血肉不可分的浑然一体了。题款的位置十分考究,书法的线条都仿佛是绘画线条的延伸。吴昌硕的画许多都是一去掉了款,画便不能单独成立。一经题款,画面随之熠熠生辉,更显能书画两佳而相得益彰。

最后我们不得不提到曾受业于国学大师王湘绮的齐白石,我们知道白石老人画风朴拙。其书法兼收了《天发神纤碑》、金农、郑板桥诸家之长而古拙劲健。其诗立意鲜活纯真绝无酸腐之气。曾见他的画,那是我尚年岁不大,但记忆颇深。画上画一小孩牵牛回家,画上题诗曰“祖母闻铃心始欢,也曾总角牧牛还。儿孙照样耕春雨,志对犁锄汗满颜。”经此一题画面顿时笼罩上一派家庭温馨、人丁勤劳的田园景象,诗句醇浓如酒,焉能不使人陶醉。

综上所述我认为,好的题款可以使一幅画得到艺术上的升华。但是现在有很多画家却不能做到。一是因为画风因时而进,有的可以不必题象过去的长款,艺术效果已经达到了,并且,定一幅画的好坏,艺术水平的高低,题款与否并非唯一的标准。有的画一题反而破坏了画面。最最突出例子便是乾隆皇帝,字写得并不怎么好、诗也多官样的套话并无深意。但在许多古代的杰作上任意题跋,占了或者说破坏了前贤在画面上精心留下的空白。使画面十分压抑。现在有许多画家却是修养不够,甚至连许多基本知识都缺乏。几次在美术刊物上看见,那些有头有脸的画家,画的芙蓉鸭子公然题的是苏东坡的诗句“春江水暖鸭先知”。我们知道芙蓉开在秋天与春江是不沾边的。有的题款虽然不错,但是也没多大意思。比如画一张牡丹,便题“国色天香”画一幅荷花便题“荷趣”这跟幼儿园的娃娃的看图识字没有了区别。

画面对书法的要求与款位

上面所说的是怎么从思想境界上去提升题款对画面的艺术作用。其实,这是最难的。也易被人忽略的。一个人看画很少有逐字地去解析作者的用意。画作的平衡与否,画家的水平如何往往是观者主要的注意点。

要求得画面的平衡、和谐。是受艺术家的艺术思想和个人审美情趣指导的。影响画面直观效果的还有题款的字体、位置、轻重、多寡、疏密有很大关系。总之,要与画相匹配。比如工整的工笔画通常题清秀的楷书。小写意常题行书或行楷。大写意的题款多用行草或紧密的草书,古拙的篆书或灵动的隶书以求笔韵的相通。题款的位置有补空、支撑、锁势、延势和补势。画面上所说的提画的字体是通常情况下我认为的办法,绝对不是定见,总之是要达到整体的融合,而不是相互冲撞减弱了画的整体效果。

最后引用民国初年学者丁文隽的话作结“学问之道必先明其大体,然后条分缕析,始能窥其奥宦,得其精微。”书画亦然。

 

 

 

 

 

200674日于榆荫堂

 



特别说明:本文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本网将在第一时间侵删

网特别开通自助上传功能,只要您是网用户,可以发布:文章,诗词、艺术评论、艺术批判,艺术观点,艺术新闻等;发布方法:的后台上传发布的资料网将根据选择的栏目发布。你也可以将需要发布的资料发到邮箱(1435980968@qq.com)由本网给你上传发布。



评论
还可以输入 1000个字符
全部评论(9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