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美网
扫码关注 中国美网 有礼相送

笔墨的遗憾 — 中国画急需补色彩革命的课

作者:陈雨光 来源:中国美网 ·95334 浏览 ·2020-10-25 20:52:39

 

文/陈雨光



笔墨的遗憾


第十届全国美展优秀作品获奖画家 李蒸蒸《重彩工笔设色·陈雨光先生》65×53cm

        

     陈雨光(憨牛),农历1949年生。选择美学与中国画视错觉学说创始人。先后获得过十余项省部委级科研成果奖(包括国家级课题)。在经济、数学、计算机、美学、哲学、逻辑等跨学科领域,出版有十数部专著,发表有数百万字论文。其主要艺术哲学类代表著有《美的选择》、《视错觉:中国画的基本格局》;书画鉴评本《唐诗三百首书画集》、《宋词三百首书画集》、《元曲三百首书画集》、《中国当代花鸟画作品精选》、《中国当代工笔画作品精选》、《当代画风》;策划组织了《中国画三百家》。

    《美的选择》作者集数十年努力,首次在国内从艺术哲学的角度,对中国画学科体系的确立作出了两大基础性探索:第一,定义且回答了“何为中国画”,揭示了“察觉不到光线作用的绘画法则”。第二,创立了以视错觉动向力发生学为内核的选择美学,定义且回答了“何为美”。


 

 笔墨的遗憾

岑学恭  工笔设色《木筏》65×106cm


此帧作品创作于1954年,入选第一届全国国画展

作品版权与物权:陈雨光陈旭著并所有—《美的选择》封二 — 国际标准书号:ISBN 988—97674—3—3)


这是红色经典时期的一幅代表作,反映了在中国画的改造运动中,山水画的历史性取向。在一变闲情逸致的山水情怀时,革命的、热烈的、翻天覆地的变化集中体现在笔墨之中,它是以写生、写真、写实为范畴的新中国画取向,是告别古典迈入近代的历史标志。正因为这样的创意,再现了欣欣向荣的新中国气象,生动召示了时代脉络,《人民美术》(1954年期封面)等专业媒体重点介绍了这幅画作;《新中国美术史》等多部美术史专注了这幅画作的历史位置。在五十年后的今天,我们有幸再见老一辈艺术家的当年风彩,并从改造中国画运动的历史深刻,从走在改革者前列的脚步印誌中,反思中国画的现代取向,明确中国画作为视错觉的历史、现实、形性、革命的生命范畴,理解中国画的本源思考、远古符号与基本格局,认知中国画的倾向于不完全形的张力、倾向于阴形空间的简化、倾向于生命意蕴的构图。无疑,这一切都具有继往开来的意义。因为历史所揭示的不是别的,是有革命意义的一位位来者的思考,是能被记忆的创意、生命、艺术与价值。


二十年前,我在农村租的瓦芦中著写《美的选择》时,首先定义了一个基本命题 — 中国画没有教科书。展开说,中国画只有笔墨情绪,没有造型色彩。没有理论系统。

似与不似说,是影响中国画历史科学取向的最大伪命题。

可以说,宋以后,惬意书斋的文人写意笔墨情绪说统占了整个画坛,直至第六届全国美展后,这一怪象才得以纠扭。

不过,程度并不乐观,甚至可悲。因为不客气地讲,握着笔墨的人,无一人懂造型、无一人懂色彩,更不要说科学地理解色彩革命。没有教科书,不仅是国人的气短与悲哀,更是国人的危机。因为笔墨情绪根本没有科学的参照系。

造型真能脱离光与色吗?

肯定不能。

自然界的一切色彩都是光线照射的结果。在照射规律中,不同物质因对光色的吸收程度和反射程度不同,呈现出复杂的色泽变化。物质对光色全部或大部分吸收则成黑色,对光色全部或大部分反射则成白色。七色光谱中被吸收的部分则隐,被反射的部分则显。这样,画家双眼中最为关注的凹凸性便有了科学根据。这一假设的凹凸视觉,不是自然的模仿,是凹凸错觉,它有这样一些基本性质:线条轮廓和同质色彩的表面空间的亮度分布不均匀;阴影部分往往会从轮廓出发渐渐向中心部分靠拢,而且愈变愈亮;在不对称的图式中,左半部最亮的部分往往在左,右半部最亮的部分往往在右;透视缩短的物象,较大的部分总显得亮些,较小的部分总显得暗些。这些性质显然有悖于现实主义。在塞尚眼中,当把空间的某些面进行分离时,是通过相互重迭的面中较远的那一面逐渐变亮或变暗而达到的。塞尚没有坚持光线的作用,他强调的是形式。这些思想,也许是绘画取向现代的逻辑起点。


笔墨的遗憾


崔虹《山里红》170×91cm


此帧创意获中国西部大地情中国画大展铜奖

作品版权与物权:陈雨光陈旭著并所有—《美的选择》P345 — 国际标准书号:ISBN 988—97674—3—3)

 

觉察不到光线作用的绘画法则,是继明暗对照法则革命后,又一次最为重要的革命。我们不想讨论它的深远意义,只想就其对中国画色调的参照意义,谈一谈尚不成熟的看法(一个假说)。中国画的色调,一经重迭便具有了吸收与反射的凹凸错觉,我们可以从色彩与质感的关系进行分析。物体的质感泛指人们对体态、硬度、光滑度、透明度、重量等等体验,色彩的形性被经验为质感的表达。先看光滑:具有这种特质的物体,一般硬度较强,平滑面对光线呈规则反射状,平滑的透镜重迭,可以有效地绘状这类反射体,如玻璃、抛光金属、电镀件、瓷器等等。再看粗糙:具有这种特质的物体,一般表面凹凸不平,有些质地松散、轻柔、表面对光线呈不规则的漫反射,其特征是明暗变化柔和、平缓、“亮、灰、暗”三个层次明显,亮部无高光,对环境色光的影响反映较弱,色彩变化呈相对的稳定性。互补色的亮、灰、暗的递阶重迭可以有效地绘状这类反射体,如毛料、棉织物、泥沙、树皮等等。在二者之间:由于其表面既有规则反射的特征,又有漫反射的效果,因此光感错觉极其丰富,画面也因重迭呈相出极其微妙的变化,如石头、塑料、漆器、陶器、水果、肌肤等等。


笔墨的遗憾


王晓晖《远海》146×151cm

此帧创意获第十届全国美展优秀作品奖

作品版权与物权:陈雨光陈旭著并所有—《美的选择》P343 — 国际标准书号:ISBN 988—97674—3—3)


发端于14世纪的文艺复兴革命,最伟大的标志之一,是以固有色为出发点,创造、丰富并完善了明暗造型法则,调子第一次具有了造型的根本意义。一个首先是伟大科学家的达·芬奇,用他力学、数学和解剖学的眼光,诠释了一个时代的再现规则,为近代绘画史奠定了两大根基:明暗法则和空气透视。


 笔墨的遗憾

李金生《大漠之光》143×134cm

此帧创意获文化部全国第八届“群星奖”作品展优秀奖

作品版权与物权:陈雨光陈旭著并所有—《美的选择》P348 — 国际标准书号:ISBN 988—97674—3—3)

最为关键的革命是牛顿光色学说的诞生。1666年,这位现代科学的奠基人,通过光谱分析,发现同光在三棱镜折射下可分解为“红、橙、黄、绿、青、蓝、紫”七色光谱。从而认识了一个基本原理:色彩是一定波长的光映在视网膜上所形成的感觉。牛顿的光色说有两个结论:一是白光是许多光混合的结果;二是两种单色光混合后可致生另一种色光。虽然哥德和黑格尔从纯粹精神理念的角度反对牛顿的光色混合说,但美术史选择了牛顿。后来国际光学组织依据牛顿学说,定义了三原色,即波长700毫微米的红色,546.1毫微米的绿色,435.8毫微米的蓝紫色。从而一个基于三原色、三间色、互补色的矛盾运动,不仅变革着绘画取信,亦变革着一个有关视觉的信息传媒。它使艺术交流真正进入了一个丰富多彩的三色环时代。


笔墨的遗憾

吴磊《绿荫》128×91cm

此帧创意获第四届全国工笔画大展铜奖

作品版权与物权:陈雨光陈旭著并所有—《美的选择》P344 — 国际标准书号:ISBN 988—97674—3—3)

 

在牛顿混合学说提出219年后,一个叫米歇尔.切夫如尔的视觉感知学者,出版了一本划时代的著作《色彩的协调和对比原则》,他把牛顿之后的哥德、黑格尔、叔本华、布鲁斯特等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论说色彩协调的混乱局面加以澄清,不仅理论上满足了人们对色彩协调的追求,亦成就了一个画派 — 印象主义画派(特别是点彩派)。

完成现代色彩革命的是孟塞尔色彩立体模型说。1919年,孟塞尔在他的《色彩标志法》中明确提出色彩应是一个立体的三度球型结构,即明度、色相、纯度(饱光线呈不规则的漫反射,其特征是明暗变化柔和、平缓、“亮、灰、暗”三个层次明显,亮部无高光,对环境色光的影响反映较弱,色彩变化呈相对的稳定性。互补色的亮、灰、暗的递阶重迭可以有效地绘状这类反射体,如毛料、棉织物、泥沙、树皮等等。在二者之间:由于其表面既有规则反射的特征,又有漫反射的效果,因此光感错觉极其丰富,画面也因重迭呈相出极其微妙的变化,如石头、塑料、漆器、陶器、水果、肌肤等等。


笔墨的遗憾

 王志坚《角色》118×180cm


此帧创意获获文化部第八届“群星奖”银奖

作品版权与物权:陈雨光陈旭著并所有—《美的选择》P344 — 国际标准书号:ISBN 988—97674—3—3)


因吸收与反射原理产生的凹凸错觉,进一步致生光滑与粗糙错觉,且在质地错觉的基础上蕴藉光感错觉,经重迭的一系列递阶组织,一个察觉不到光线作用的绘画法则得以诞生。它在西方已成功地标志了塞尚、凡高、莫奈、马蒂斯、毕加索。在东方,日本的绘画也标志了伊东深水和东山魁夷。但在中国,还没有标志性的人物,中国画仍碰撞于笔墨与色彩之间。

自第六届全国美展以来,感悟质的色,已成了中国画取向现代的一个重点,特别是第九、第十届全国美展和第五届全国工笔画展,很清楚地看到了这一趋向。目今,主要的探索还立足于技术层面,真正属于方法论的思想认识— 察觉不到光线作用的绘画 — 尚没有一个握毛笔的人进行过深入思考。如何有效地进行重迭、对称等情感形性的色调表达,仍是中国画思想中的空白。很少有人想这些问题,大学和研究机构也没人教研这些问题。中国画的凹凸错觉、色质错觉、光感错觉都伫留在一个很素朴的原始思绪中,还谈不上科学的实验与观察。在三大技法演义中,双勾、没骨、重彩,着眼点都一致设在了深度上(尤其是视觉缩短),并基此着眼质感错觉。方法仍在皴擦、肌理的传统中徘徊,有些无奈的的探索者,直接搬来了西方古典主义造型法度,很认真地用毛笔在宣纸上画油画与水彩,似乎有了西方质感,却没了中国味道,又是以己之短比人之长,实在不可取。


 笔墨的遗憾

陈斌《吉祥藏女》82×163cm

作品版权与物权:陈雨光陈旭著并所有—《美的选择》P367 — 国际标准书号:ISBN 988—97674—3—3)

 

塞尚在揭示现代革命时曾经指出:“线描和形象塑造的秘密在于色调的对比和谐调。”凹凸性在本质上是色彩对比,没有对比就没有形性,就无法选择;同时选择的形性不是单音,而是和弦,是美妙的色彩交响。



 笔墨的遗憾

倪久龄《兵车行》127×206cm


作品版权与物权:陈雨光陈旭著并所有—《美的选择》P359 — 国际标准书号:ISBN 988—97674—3—3)


鉴于色彩是一个立体的概念,其调子是一个三维取向,因此我们从色相着眼,就会有冷调子、暖调子;从明度着眼,就会有明调子、暗调子;从纯度着眼,就会有艳调子、灰调子。这些都是基本的对比。在中国画的视野中,色调的明度差一般体现为“类素描关系”,因为中国画主要不是光线的调子造型。但它必须满足以黑白轴为对称的明度变化律,所谓墨分五色,就是这一道理;它必须能够辨识物件“受光面亮、侧光面中、背光面暗”这样一个自然律,所谓阴阳向背就是这一道理;它还必须差异同一光线下白与紫的诸般区别,以使水墨具有色彩感,所谓万紫千红尽墨中也是这一道理。深入地体验明度的类素描关系,可以极大地丰富结构骨架的表现思想,极大地提高造型的想象力。



 笔墨的遗憾

褚滨《沐》158×174cm

此帧创意获获1995山东省美术作品展一等奖

作品版权与物权:陈雨光陈旭著并所有—《美的选择》P344 — 国际标准书号:ISBN 988—97674—3—3)

 

在中国画的视野中,色调的色相差,一般体现为类冷暖情感。可以说它是一幅画中的情感基调,有因光与热照射后的温度心态反映,它使人接近或拒远。色相差有三个重要范畴:一是临近,即在色相环上,任一色彩与左右两色都有类似成份,两色对比时,相同的成份变得次要,相异的成份变得突出。二色分别向相异方向偏移。这对于新的秩序组织极有参照意义,用临近的范畴,既可分离又可组织,还可在喻示层面上表达心理距离的内深感知状态,让笔墨充满情感。二是互补,即在色相环上,相距越远的色彩,相同的因素变少,相异的成份增加,调子的对抗性增强,这种强烈的对抗色彩叫对比色。在对比色中,最强烈的是光环直径相对的补色。补色对比有互相增强的作用,而且互补的本身就是一首色彩的诗。


笔墨的遗憾

 

吴耀伟《驿站》180×139cm


作品版权与物权:陈雨光陈旭著并所有—《美的选择》P379 — 国际标准书号:ISBN 988—97674—3—3)

 


停止于情感的中国画设色,完全没有色彩革命的历程(光谱色概念)。在拿来的过程中,至今能多少明白一点的是,相机问世前的院体模式。

相机问世之后,色彩为何革命?为何成就了新的非线性三度空间?为何莫奈的灰度和光谱色成为新的空间,色素结构超过相机,传统调色盘的黑与白已完全在其刀下消失?

中国画有怎样的色彩前景取向(是色彩还是色调)?难道还是不要教课书,只要情绪,只要千百年不变的黑白感觉?

我真想回到宋元以前,请教前贤:如此壮丽的《万里江山图》为何如此成色???

唉!

自以为是的黑白,自以为是的似与不似!不知何时,这些无法名状的空头大道,能像凡高一样虚心地面向科学,面向五彩缤纷。


笔墨的遗憾

 杜树森《水样年华》115×193cm


作品版权与物权:陈雨光陈旭著并所有—《美的选择》P389 — 国际标准书号:ISBN 988—97674—3—3)

 

  中国美网意向所有艺术爱好者,写作爱好者征集原创文章,文章可是艺术评论,艺术观点,艺术圈所发生的最新资讯和新闻报道。投稿邮箱:1435484987@qq.com。

    中国美网

    欢迎注册美网会员,新闻资讯自助上传!


欣赏更多精彩文章


 笔墨的遗憾


 

评论
还可以输入 1000个字符
全部评论(9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