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美网
扫码关注 中国美网 有礼相送

在老城区里邂逅未来的生活家

网易艺术 ·78510 浏览 ·2018-05-28 00:00:00

在微博拥有38万粉丝的青山周平,最常见的动态是给到处寻找突起物“挂包”的网友点赞。网友之间把这个“梗”视为一句暗语,确认一下眼神,便知道大家都是“野生的青山周平”。


虽然不喜欢被称为“网红建筑师”,但是不得不承认,青山周品早已是被中国老百姓熟知的日本建筑设计师了。


青山周平:在老城区里邂逅未来的生活家


设计师说要有光,于是胡同房里就有了光


一切的缘起要追溯到2015年,在《梦想改造家》栏目中,青山周平分别让两处老北京胡同房“重见天日”,并且重新划分了功能区与收纳区,让原本住在其中拥挤不堪的一家人也有了各自的私密空间。栏目一经播出便将收视率提升了一个高度,上线仅一天,网络视频播放量就达到了近40万,俨然同类型节目中的黑马,而他的设计案例,时隔几年还依然被大家津津乐道。


青山周平:在老城区里邂逅未来的生活家

青山周平:在老城区里邂逅未来的生活家

L型的过道之家


青山周平的走红成了当年设计界的现象级事件,栏目的成功让他快速被观众记住,超高的颜值和温文尔雅的谈吐也让他收获了一大票粉丝,这些粉丝自然构成了日后每一个由B.L.U.E建筑设计事务所参与设计的空间的“流量基础”。


B.L.U.E的全称是Beijing Laboratory for Urban Environment,是青山周平和他的太太在2014年创办的建筑设计事务所,致力于用设计连接城市环境。事务所的同样位于胡同里,不论命名还是设计风格,都非常“青山周平”。


青山周平:在老城区里邂逅未来的生活家

青山周平:在老城区里邂逅未来的生活家

B.L.U.E建筑事务所

青山周平:在老城区里邂逅未来的生活家

青山周平:在老城区里邂逅未来的生活家

青山周平在北京的家位于最有名的胡同——南锣鼓巷


作为生活在城市中的一员,青山周平把他在北京的家也安置在了胡同里。在别人眼中充满了生活不便利的胡同,在青山周平看来,恰恰充满了生命中必须要有的“烟火气”,“在胡同”的生活方式也让他可以时刻观察新时代的人与老城区的关系,找到自己与城市的连接,如果没有这种生活体验,他改造的“胖大婶儿的家”和“L型胡同房”也不会让人如此难忘。


人与城市被时代折叠,但最重要的依然是生活


“北京的胡同,上海的弄堂,这些空间中充满了未来感”,当我们好奇他因何对旧空间改造这种项目情有独钟的,青山周平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我当然更喜欢新鲜的事物,建筑师的工作就是探索新空间和新空间带来的新的生活方式。但是,新事物往往蕴藏在老事物中,就像一粒种子埋在土里慢慢发芽。”


不同的项目让青山周平有机会了解不同的城市,在行走观察与设计改造中,他判断未来的生活方式是“共享”的,这种判断已经在诸如“共享单车”等商业模式的兴起与发展中得到了验证。“胡同中的生活原本就是共享的,一个人一天的生活由很多公共空间串联而成,我喜欢这种生活方式。”普通人大概很难想象,一个总能设计出“新”空间的建筑师,很多灵感都是在感悟“老式”生活中找到的。


青山周平:在老城区里邂逅未来的生活家

“有术”外景


在老空间与新空间之间搭建桥梁,给不同场景中的人制造相遇的机会,是青山周平最近在设计中的尝试,位于白塔寺的民宿“有术”是青山周平目前较为满意的项目,除了整体建筑的完整性与空间内部细节的处理,最让他有成就感的是,他和业主达成在设计理念上达成了共识,在民宿中保留了一个开放给城市的公共空间,这个空间被改造成了一个咖啡馆,民宿的私密与餐饮的开放结合在了一起。


近几十年的中国,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的速度让全世界惊叹,快速奔跑前进的路上,负重不便过多,发展就是硬道理,一切有可能影响发展的元素都在时代的洪流中被丢弃,“老城区”首当其冲。作为与城市建设息息相关的建筑师,这些变化都影响着青山周平,对于他来说,老城区的建设,不是他接到了多少可以获奖的项目,不是工作室赚到了多少钱,而是一个与“人”相关的课题,这里面的“人”,关于你我,关乎城市中的每一个人,甚至关乎全人类。“即便是很小的空间的改造,我也希望在其中找到一些实验性和可能性,因为人是最终要生活在城市中的,设计最终还是要为人服务。”秉承着这样的设计理念,青山周平一直在老城区里探索新方式,他最不愿意看到的,是年轻人越来越远离城市,是一家人不能生活在原本生活的地方,是北京这个厚重历史与文化的地方失去它最珍贵的多样性,变得不再有趣不再包容,变得和世界上任何一个国际化大都市没有区别。


“胡同生活的有趣之处在于私人空间与公共空间的密不可分的,我的房间就是城市的风景,而我也可以享受到他人空间构成的其他风景。”大部分人眼中不那么舒坦的胡同生活,在青山周平眼中充满了开放性与可能性,在享受与他人生活无限重叠的背后,他放不下的是人与人亲密的互动关系,“这几十年,越来越多的人住进了公寓,信息越来越发达,但是人与人之间却渐渐孤立,失去了和这个城市原本的关联,很多在老城区的建设中被丢失了,隔离了人与人、人与城市、人与自然。”以青山的背景,说出这样的观点是让人信服的,毕竟,城市化进城这把双刃剑会让每一个历经过经济发展的国家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


万事万物皆有法度,有逻辑的自然状态最美


绝大部分设计师的都希望人们通过作品了解自己,青山周平也不例外。在北京十几年的生活和工作,他的确也做到了这点。


从家具店“失物招领”到面包房“原麦山丘”,从天津塘沽的最萌小学到苏州贝聿铭叔祖贝润生的祖宅改建,经他手设计的不论是商店还是公共建筑,都成了潮流一族与文艺青年签到打卡、定位发微博的必到之地,你可能不曾见过青山周平本尊,但是你的朋友圈照片里一定有和他作品的合影。


青山周平:在老城区里邂逅未来的生活家

青山周平:在老城区里邂逅未来的生活家

苏州“有熊文旅公寓”


为了确保设计原则不被太多商业因素干涉,青山周平很少接个人住宅的项目,并且明确表示不接商品房开发的项目。“个人空间是提供给业主生活用的,最终设计成什么样还是业主本人的审美决定的,我的设计理念可能和业主本人的生活方式有冲突。”青山周平解释道。当然,即便是公共项目,当他的设计理念与甲方无法达成一定程度的一致时,他也会选择放弃。如此有原则的人,我们本以为面对甲方提出的奇葩要求会果断拒绝,没想到,在青山口中却说出了让人意外的答案,“如果甲方的想法比较有意思,我会先去琢磨如何把那个有趣的想法实现,如何把这个想法和我自己的设计相结合。”


或许正是这种既坚持原则又开放包容的个人状态,才让青山周平在中国的客户源源不断。而谈到对中国甲方的印象,他也很表现出了其他设计师少有的轻松,“日本的项目往往有详细的计划书与说明,与日本客户相比,中国客户更开放,更想要新的东西,留给设计师发挥的余地更多。”可以自由发挥想象力,每天都有新事物诞生,让青山周平在中国长达十余年,成了最了解中国人的日本建筑师。因为在青山周平眼里,“完美的空间”并不是最理想的状态,最理想的状态是“符合内在的逻辑”,自然的状态高于一切。“亚马逊森林看起来乱七八糟,但实际上它有严格的内在逻辑,一起生存在其中的植被、动物、昆虫构成了森林自有的体系,每个物种的缺失与变化都会影响整个系统。这种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逻辑通向适用于人与城市、空间与自然。我想做的空间设计就是这样,它和它周遭的环境一定要保持在合理的内在逻辑关系中,这样才能达到空间的自然。”


于是,他让自己也做出了“最自然”的选择。


虽然父亲也从事建筑设计的工作,但这并不是青山周平选择学习建筑的原因,他爱上建筑,完全是因为读多了关于建筑的书,慢慢爱上了这个行当。就像如今他选择留在中国一样,仅仅是因为处于高速发展中的中国社会开放程度更高,新技术的诞生、新型商业模式的出现,可能会孕育出不一样的生活方式,这中间蕴藏的诸多可能性与他的追求的理想社会更契合。基于这样,青山周平做出了最符合他的“内在逻辑”的选择。


青山周平:在老城区里邂逅未来的生活家

最后,分享一段设计师曾经写下的话,这样或许可以帮你理解他的“逻辑”。


有时也会思考,自己为什么会喜欢这种胡同生活呢。最终我认为,这是因为胡同的生活空间即非常暧昧又自由。在胡同里,自己的生活空间和邻居们的生活空间暧昧的相互重叠在一起。“这儿是自己的地儿,那儿是邻居的地儿”这些都没有清晰的界限。比如:我家院子的旁边有一颗很大的树。在夏天多亏了那棵树的叶子使屋内变的凉爽起来。在冬天,树叶凋落太阳光可以照到屋内。实际上这颗大树不是我家院子的,是旁边家院子的树。也就是说,不是我的树能进入我的生活空间,并且赋予了我很多东西。还有,在我家院子的邻居家的孩子总是经常过来玩。一到傍晚,邻居家开始准备晚饭的香味就会飘到我家。如果孩子们开始吵架,也能很清楚的听到他们声音。例如:我在住公寓的时候,如果邻居家做饭的味道串过来,或者听见孩子的吵闹声,那肯定是感觉不愉快的。会感觉到自己的私人生活空间被他人侵占了。


——节选自青山周平微博文章《胡同文化和生活品位》




评论
还可以输入 1000个字符
全部评论(9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