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美网
扫码关注 中国美网 有礼相送

相濡以沫 ——冯沫其人其字其画赏读

冯沫 ·17000 浏览 ·2020-04-27 09:48:20

 文/陆旭迎


蜀西有水,徼外东南入江,其名为沫。

青年艺术家散人,本名冯沫,蜀西人士。无巧不成书,冯氏便是从蜀西沫水之畔向东南而去,至鄱阳湖之滨,蛰居于窑火千年未熄的瓷都景德镇珠山。

在珠山十余载,他只倾心书画艺术。


冯沫

冯沫作品


汉代大家蔡邕在《笔论》中开宗明义指出,书法是借以抒情的媒介:“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若迫于事,虽中山兔豪,不能佳也。”其意为:书法的要旨,在于散,若想要书写的时候就要先舒展胸襟,放纵性情,然后再去书写;如果迫于事势,即使采用最好的中山兔毫笔来写,也写不出好的作品来。


冯沫

冯沫作品


余窃以为,冯氏自号“散人”,其“散”便深得此意矣。与之神交胜十载,冯沫其人至诚,其字至臻,其画至妙,故其人其字其画细细赏读均有获益。

散人性情达观,酒酣胸胆尚开张,纸裂砚啼,濡墨写相,势盛气壮,神采胜常,既醒之后,自视所书,以为神来之笔,毫无俗媚之态,不可复得矣。诚如东坡先生《论书》中所说:书初无意于佳乃佳尔。此乃真谛也,故捡冯氏精绝之漏,必在酒后。


冯沫

冯沫作品


作家萨米耶•德梅斯特的《在自己房间里的旅行》有句话流传至今:人都有一个更好的自己,那个自己要在面对自己的旅行中去寻找。青年艺术家冯沫就是这样,坚持不懈,一直在艺术的道路上不断的寻找那个更好的自己。


探究冯氏的艺术成长道路,首先要赏读其书法。冯沫对书法艺术的自觉、省与尊崇近乎刻板,这更佐证了其书法思想是建立在深厚的文化背景和丰富的实践之中。


临古便是实践,是任何一位学书者都无法绕开的课题,无论是学书伊始,还是学书初成,临古无疑是支撑书艺不断发展的重要途径与养分之源。书法史上,诸如赵孟頫、王铎等,无不在临古上高人一筹。冯沫能潜心临古,经年不缀,体现出其惊人的毅力与不凡的艺术智慧。


冯沫

冯沫作品


从幼年学书起始,冯沫就有了自我意识,有目的临摹,主动的临摹,并非为临而临,其用功的重点放在寻求容易转化成自我的契合点上,他需要一个能体现他绝俗重韵书法主张的契合点,这个点,最后落于篆分古意。


篆分古意具备书法艺术审美所需要的各项要素,而冯沫是少见的心秀眼刁、执著认真之人,他在临摹取法帖中篆分古意的同时,也在寻求运用属于自己所悟得的技法,因而,其临习的过程也包含创作的成分,学习与运用、临习与创作就自然融为一体了。既从传统碑帖中吸取篆分古意,也将自己理解后的篆分古意运用到临摹中,可谓一举多得。冯氏在其作品中未曾间断地强化这一特征。他日常临习,落笔峻快,意与神会,甄品细酌,稍有不如意,即弃之重来,故经其手流入社会的作品便面目统一,具有了生气灌注的独特风貌。

冯沫

冯沫作品


冯氏书法不落俗套,具备自然美,率意美,力度美与方式美。博采钟王,意参虞欧,方圆兼施,结字谋篇,萃取古人审美元素,方成就了冯氏之独特艺术面目。


有昧者尝谓冯氏以己法临古,殊途矣。其实只说对了一半,因为他的己法与古法是一致的。在临习熟稔后,冯氏以意为端,持笔游走,以意遣笔,便分不清此意是古人碑帖之意还是自我的感悟,因而说是临摹亦可,说是创作亦不为过,临创的界限便不复存在,从临摹到创作已达到无碍的境界。



冯沫

冯沫作品

冯沫视临习为艺术进阶的手段、方法和途径。日常临习占冯沫日课的十分之八九,而创作不到其十分之一二,所以他并非一个高产的艺术家,那怕在其艺术作品价格高扬的时候,他也未汲汲于如何运作自己的书法市场,他以缶翁为榜样克制着,不急于成名成家,以此生能临写存世80%以上的书碑法帖为其最大的愿望。


“夫翰墨及文章至妙者,皆有新意以见其志。”从潜象到溯源再到写神三个阶段,我们便能窥视冯氏学书之意志与坚持。


冯沫

冯沫作品

《秋登宣城谢脁北楼》为冯沫近年颇具空远真味之行草力作,该作品亦是其践行临创之间的转换性难题的精彩范例,他在作品中使用独特的回腕法,笔意清古从容,却不失其力,哪怕是纤纤一笔,也如迅雷来势,丝毫无羸弱之感。


近品,作品书风痛快淋漓,枯笔疏行,欹侧随意,真力饱满,奇态横生,在运笔中摒绝尘世浮华,笔迹流水行云,笔姿展而不夸,笔势张扬跋扈,丝毫不受束缚。


冯沫

冯沫作品

远观,矫若惊龙,流转腾挪,来自空无,又归于虚旷,有如神仙般的纵逸,来去无踪;其色,其形,其浓淡枯湿,其断连辗转,粗细藏露皆变数无穷,气象万千。尺幅间融入了儒家的坚毅,果敢和进取,也蕴涵了老庄的虚淡,散远和沉静闲适,这种近乎癫狂的原始生命力的冲动中包孕了天地乾坤的灵气。出于无心,是其手心两忘也。


至不惑之年,冯氏书风成熟,高古生拙,浑穆圆厚,胸中丘壑,盈怀畅达的书写习惯逐渐显露其用笔的节律和特征。以大字书法《戬毂》为例,在用笔上敢于浓墨饱蘸,又加上起笔回锋藏头,书法特征表露无遗,使作品更具现代感,故其作品就有了书家与自然生命的契合,也便有了审美意义。

冯沫

冯沫作品


字性见人性,一脉相承。汉代书家蔡邕曰:“夫书肇于自然,自然即立,阴阳生焉;阴阳即生,形势出矣”。阴阳二气的对立统一,是书道能够牵动人心的原因,也恰恰是自然之道的体现,同时也强调了创作者意念的重要,是人给书写符号赋予了生命和情感,才使得文字从符号系统变成容纳并表现书家情


景德镇十年,冯氏书作蜕变良多。其隶书写得饱满霸气,其行书转折分明,如鞭梢一般的线条苍劲直率,书风变化之大让人不敢小觑。


他敢口出狂言,也用行动让本事配得上他的狂妄,他的狂,是天真,是率真,是认真,也是较真;他的狂意在于为自己加压,把自己推上一个务求蜕变之境地,这也是他近年来艺术进步的不宣之秘。可见,冯沫对艺术本质的追问与探索,对人生与自然关系的理解与认识贯穿于自己的整个艺术生涯。


冯沫

冯沫作品


与绘画相比,书法并不在意象物之形。象形文字,是高度概括的符号系统,是经过提练的形意,因为有了人心与自然的结合,书法艺术才在履行实用功能的同时于点划间流露书写者的情感意念、文化取向,乃至一个时代的风俗雅趣,如晋宋意韵、唐朝的法度、明清的情趣。


观其六尺大字《海内天涯》对联,半尺小品《潜居抱道》均得此妙境,大小悬殊的两件作品,法度森严、险绝峻爽,虽在形体上具有分书之相,而其点画用笔则更具明显的楷书特征,从作品中,读者可以清晰地窥得冯氏牢牢地把握住古帖所透漏出的信息,并肆意发挥,将篆分之意为我所用,在运笔过程中起笔收笔,钩、挑、捺等处华美锋利的风姿被他如绵裹铁般的篆分用笔淡化;将临习感悟的篆分之意最大限度地化入楷书之中,凝劲中锋,有化百炼钢为绕指柔之意,成为他自己的符号语言。由篆分入楷,并非做表面特征上的杂糅,而是实现精神上的植入,这种植入,无迹可求,由内而外,非一日之功。


冯沫

冯沫作品


冯沫不愧书法鬼才,取法尤鬼。


玄妙之意,出于物类之表;幽深之理,伏于杳冥之间。释迦牟尼教导佛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现如来。”如此观照,冯沫艺术已趋“破相显性”之境。


融书入画,写气写势是冯沫艺术之路一次精彩进阶。不可否认,当我们在品读其大写意花草鸟虫画作时,不自觉地会被作品间流露的平淡含蓄之墨韵、松动灵趣之线条所触动,同时,尺幅间亦留下一个和蔼轻松的空间,使读者的视线紧随画面物象与物象间的关系对应性流动,在思绪繁复的游荡中找到憩息的净土,这正是艺术家的成功所在。

冯沫

冯沫作品


冯沫的审美观点不局限于刻写的效果,而更专注造型效果,取象及造型意识,无限贴近“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艺术法则,最大程度继承了老子崇尚自然"简与朴"的美学思想,用人生哲理的形象故事阐译道之精微,贯通“立象以尽意”的道家思想,采撷自然之美,酌其神情妙意以抒发自己的喜怒哀乐,寥寥几笔便将“以形写神、气韵生动”的美学思想便凸显出来了。


冯沫写意艺术风格清新朴茂、笔墨简练、格调隽逸,其花草虫鸟,一叶一羽无不志在体现万物生灵美的神韵,这是东方艺术精神的体现,是中国艺术家自然的选择,更是冯沫人性纯真的诗化。


大凡非常人能行非常事,其取舍决断,无不刚毅坚绝,以其大破,乃能大立焉,此即冯沫也。他怀器在身,潜居抱道,我们期待他的下一次进阶。



[声明]本文系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本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中国美网

           欢迎注册美网会员,新闻资讯自助上传!


欣赏更多精彩文章


冯沫


评论
还可以输入 1000个字符
全部评论(9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