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美网
扫码关注 中国美网 有礼相送

《美的选择》连载六十一:线色互补

作者:陈雨光 陈旭 来源:中国美网 ·5 浏览 ·2019-11-18 11:20:48

    自古以来“文房四宝”即成为书生意气的依托。中国画一开始便遵循线与色的互补运律。之所以有这样一个远古自觉,根源于国人独钟的艺术 一 毛笔。

   毛笔本为记文状明的工具,但自有书契以来,因笔而成的文字,不仅是话语信息,还是超越话语的艺术信息。汉字的象形指事本源,主要根于螺旋纹,这类广见于仰韶型和马家窑型的趣味图案,传达的重要信息,便是通过纹样理解宇宙(天)的结构:一个关于螺旋的同构。古人藉助纹案将他们对宇的空间体验、对宙的时间体验,用龙飞凤舞的线形表记了出来,于是形性具有了思性,纹样渐脱事用,朝着精神独立的抽象发展。仓颉就是在宇宙的天籁中顿悟了“道”的大音,从乐的节奏、旋律中同化了线的乐感,以至造就了“字”的舞蹈与诗歌 一 中国的书法。

   书法美除了“道”与“天”外,还有一个情系社会结构的“仁”。东周以后的文饰之美使汉字具有了极为重要的独立审美价值。而蒙恬一统笔制后,文饰取代书史、篆体取代甲骨金文又成定势,线的流动舒发之美更为自由、概括和抽象,它是活的、流动的、有生命的指向精神的“道、天、仁”的艺术。

   正因为线的书写性载于“道”,中国画以线为结构的造型才富有“天”性。其间最大的哲思便在于“笔”。中国画本质的追求是对自然的直觉。毛笔则是本生自



 六十一


方一帆《曹操·观沧海》460×62m(1948年生。中国书协会员,四川美协会员)

 

发与本心自信的天然和谐。它所呈相的随机的意向性实际上是直觉的传递,人们从传递的符号中体验到的是超越话语文本的“道”,是“用笔”的一波三折与一唱三叹的书骨、诗魂、乐韵。

   中国画的“墨”从又一至极互补着中国画的“笔”。蘸了墨的笔,使中国画不仅有了线,还有了色。在水的中合下,墨色的奇妙变幻,使中国画更呈天真,若参照后来宣纸的“白”,黑白两极又构成了意义深远的笔墨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无论青绿、浅绛、水墨、重彩都不过是线与色的互补,黑与白的互运。它是阴阳的法度,儒道的理性,是中国画得以运演的历史与逻辑起点。

 

        作者:陈雨光 陈旭


        欢迎注册美网会员,新闻资讯自助上传!


        本文连载  后续内容请继续关注  每周一 周三 周五 进行更新


         本文为中国美网原创文章  如需转载请标明来源    

      

关注更多艺术品价值


六十一


评论
还可以输入 1000个字符
全部评论(9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