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眼的成因在砚学界探讨甚久,争论颇多。有位先生告诉我们:石眼形成之迷已经解开(见《中国文房四宝》1991年第1期)。对此,许多人不以为然。笔者亦有充分的理由认为,对于石眼成因的探究远未结束。今拟文就教同仁。
探究石眼的成因,当先了解石眼的基本状况。
石眼何故令古今大多文人雅上推崇备至痴迷青睐?盖因其罕奇华贵绝妙。谓之罕奇,乃因在中国上百个石砚种类中,有石眼的石砚品类屈指可数,其石眼较好的砚品更是寥如晨星。而且,即便是有石眼的砚品中(例如端砚、苴却砚)石眼也只生于其中部分砚料中;谓之华贵,乃因石眼色泽亮丽鲜活,质地细嫩晶莹,天然混生于黑色砚石中,如珠剖蚌,似月丽空,格外醒神夺目;谓之绝妙,乃因石眼形态多正圆或椭圆。而且不论大小均有心睛。大多石眼除睛外还有障晕、环,酷似鸟曾之眼。更绝妙的,石眼各具特色,少有雷同,演绎着怒、怨、凝、泪等复杂情感,令人心旷神怡,感慨万千。
心睛位于石眼最中心,此为石眼中最凝重、精亮之点。因含矿物质及演化状况不同,心睛分题睛、金睛、赤晴褐睛等。心睛通常被深色初物质包裹,此为“瞳”。许多石眼在瞳外还有如水圈般渐次扩展的“环”,环少则1重,多达10数重,其色泽或熟褐,或墨褐,或墨监,各异。在瞳与环,环与环之间是“晕”。晕色如环,内深浓外浅谈,渐次融化。古人称晕环为“眼皮”。《砚史》说:“石眼外层有淡墨圆晕。”将眼磨削至近半即见。墨晕“愈磨愈大,层亦多,睛见而眼适中矣,再磨则睛去。愈磨愈小,层亦愈少,皮见而睛去矣”。
从直径看,石眼小至微粒,大至数10毫米。
从色泽看,石眼基本为绿色,因岩矿不同的地质年代及砚石不同的矿物质成份、干湿度等影响,又演变为蓝绿、翠绿黄绿、白绿等诸色。
最令人称奇的是,绿色的石眼在黑色的砚石中色彩界限虽然泾渭分明,如人工嵌人一般,但有痕无迹,与黑色砚石完全浑然体,连所含矿物成份都基本相同,此正是探讨石眼之谜的关键所在。
围绕石眼的成因,即有许多凭经验的感性猜测,亦有一些借助地质学、检测学等现代科学手段形成的假说,现择要分析如下:
1、日本矿石学家坂东贯三先生认为:“石眼之质为石连虫,而基本体杂有辉绿岩。石连虫形似蛆虫或蚯蚓状,此虫体为石灰质,冲去石灰质而于其中渗入辉绿岩,以凝结之成物也”(《端溪砚》刘演良著)。在日本,还有将石眼断定为石连虫化石的(《日本文房四宝行业与市场信息》)。显然,在日本,许多人是将石眼和其他石品混淆了。别的姑且不论,仅从石眼的形态而论,石眼也不可能象组虫、蚯蚓状。
2、《地矿部成都综合岩矿测试中心岩石鉴定报告》说:石眼“可能为成岩过程中生物钻孔、水滴、渗透等等原因形成。”此说亦不能自圆。如前述,石眼大小差异悬殊,而且,几乎所有石眼均星圆形,其厚度和直径按较固定的比例(一般为 3:5);其睛、瞳、环、晕均按恒定规律变化,此决非有很大随意生的生物钻孔、水滴渗透等原因能说明。
3、杨永盛先生在《端砚石眼之成因》(中国文房四宝)1991年第1期)一文中引他人研究成果论证说:石眼是沉积岩在形成过程中矿物质的迁移和聚集。由于铁质碎屑沿泥质沉积物表面滚动,粘上浅色的泥质和深色的尘状赤铁矿。“晕作数重”乃是滚粘多次,不同颜色和成份分别相对集中所致。
杨先生此说至少有4点值得商榷。
其一,杨先生没有说明铁质碎屑为什么会“滚动”,在什么条件下,受何种力量促使其”滚动”。
其二,不同的滚动体在滚动中粘上不同色的铁质应该表现为较多的随意性、偶然性,凡对石服有感性认识的人都知道,石眼之睛、腌、晕、环按恒定规律变化,用滚动聚集很难圆说。
其三,因铁质尘屑滚动聚集后形成的石眼,在“加人砚石”后决不可能与黑色砚石弥合紧密,以致有痕无迹不能分离。笔者在制砚过程中亲自磨削过数百颗石眼,无一例石眼与砚石有嵌入痕迹,而在其他石品中(如彩线、边皮、荡冰纹等)均能发现“嵌入”痕迹。
其四,“滚动聚集说"更不能解释石限中内深外淡、内密外疏的晕的变化。
4、郑辙先生在《名砚的奥秘》(1990年2月2日)《科技日报》中对石眼的形成提出了许多有益的见解。例如说晕环之形成是黄铁矿之扩散,黄铁矿在扩散中因分解成氢氧化铁;说是氢氧化铁在扩散中因矿物成份颗粒大小的周期变化,出现周期沉淀而形成不同的晕环圈数。
但此说亦有令人疑惑之处。
①大小不同的黄铁矿颗粒在有石眼的砚石中,除存在石眼中心外,还存在于石眼的其他部位及黑色砚石中,郑先生没有说明为什么有的黄铁矿会向外扩散而形成晕圈,而其他的黄铁矿不依同样的方式形成晕圈?此外,郑先生没有说明,石眼之绿色部分又是怎样形成的?是铁质矿扩散的结果呢,还是石眼形成后又嵌入砚石的结果?
②郑先生说,黄铁矿之扩散成圈是经“雨淋日照”的结果,但凡磨削过石眼的人都知道,石眼除板少数裸露在砚石表面外,大多深藏砚石内部,而H,所有石眼在开采前均深藏岩石内部,总之,没有“雨淋H照”的机会,但晕圈依然,此又将作何解释?
对于石眼的形成,本文有三点看法:
一、石眼中的晴、瞳、环、晕及绿色部分乃是石眼形成同一过程中的不同状态。
二、石眼这一含铁结核并非是形成后再嵌人砚石中与之弥合的,而是在泥岩向板岩演化过程中,由掺杂进砚石中的铁质粉末或晶体与本体岩石相互晕渗、打展之结果。
三、运动是石眼形成的关键因素。伴随外在运动而表现出来的砚石内部的晕渗扩展、分解、集聚、沉淀等是石眼形成的重要因素。
可否这样设想:在砚石山原生泥质岩向板岩演化的某阶段,掺杂进铁质粉末、晶体(黄铁矿、赤铁矿、褐铁矿等)。在漫长的地矿演变运动中(这种运动是复杂的,既有来自横向的互相挤揉,又有来自纵向的上下挤压,还有周期性的圆周运动等),掺杂进的铁质与砚石的其他物质始终进行着扩散、分解、聚集、融渗等物理、化学、机械等反应(此为内在运动)。砚石中的石眼、绿标、翡翠斑即可认为是这种内在运动产生的新质。如果此过程中周期性圆周运动较弱,则经“内在运动”而形成的含铁的绿色新质使会受上下挤压运动而形成绿标或翡翠班。尚未分解完的铁质粉尘或晶体则在运动中相对聚集形成绿标中的云纹,波纹等。一些正在分解、扩散但尚未融渗成新质的铁质粉尘或晶体,则在运动中相对聚集形成火烙铁烙、锈斑等;如果此一过程中圆周运动相对强烈,这种“内在运动”产生向心力将形成圆形含铁石核一一 石眼。石眼呈扁球状反映着伴随圆周运动之上下挤压运动的存在;石眼与周围砚石之色彩界限泾渭分明反映外在的圆周运动及产生的向心力的强烈、持续。部分尚未融渗成新质的铁质晶体保留在石眼中心成为睛、随;其余铁质粉尘在此圆周运动中扩散、融渗、聚集成晕环;石眼中清晰的“环”反映着外在圆周运动的周期性沉淀。
当然,石眼形成的外在、内在运动的复杂性远非上述文字能够表达清楚。
好要 在苴却石中 ,我们经常碰到的既有纯净的大片绿标,也有散乱分布的凝绿若洒汁的翡翠斑;既有聚集成块但尚未融渗彻底的火烙、铁烙,也有绿标上残余铁粉相对聚集成各种形态的墨趣绿标。有的石眼睛、随、晕、环齐备;有的石眼仅有睛瞳(石眼中央残留的铁质体)。
上述诸种状况都执着地表现着岩矿的融渗、扩展、分解、聚集等内在运动;都执着地反映着外在的不同运动。一旦板岩形成,在各种复杂运动中演化的形态就相对静止下米。这种一直参与岩矿形成过程而形成的石品(如石眼、绿标、翡翠斑、火烙、青花等)与成岩后因破裂渗入充填进杂质再经融渗形成的石品(如彩线、荡、边皮、冰纹等)有本质的区别。
(《中国文房四宝》1996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