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文正
邹文正,字思孟,号雪扉,1938年出生,重庆市忠县人,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曾就职于成都军区《战旗报》社任美术编辑,1995年退休,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版画家协会会员。余性好寒雪,喜作雪景,写寒梅,以为天地奇景,亦人生精神之化境,孜孜欲以画笔求之。
由四川美术出版社先后出版《邹文正画集》、《邹文正山水画集》、《邹文正写梅》、《邹文正书法作品集》,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先后出版中国山水画名家技法讲座《邹文正浅绛山水画艺术》、中国当代著名画家个案研究,《邹文正写意山水》、名家名画《邹文正梅花小品系列》、传世典藏,当代名家长卷精品《邹文正万壑秋云图卷》、中国当代名画家艺术研究《邹文正写意梅花画艺术》、当代中国山水画坛10名家《邹文正作品》、中国美术家大系《邹文正卷》、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国画名家经典•邹文正》,大型艺术双月刊《荣宝斋》中国艺术博览会传统魅力展特刊专题介绍,中央文史研究馆主办《中华书画家》专题介绍,庆祝人民美术出版社成立60周年纪念册,中国当代名家邹文正作品集《盛世华章》特邀入编。
邹文正之书法
双峰矗立的艺术模式
邹文正先生画名很大,其书法境界更是冥心玄化,形成一个双峰矗立的艺术模式。先是以画入书,复以书入画,再以画入书,书画之间无碍之往,相互反哺。画有书法,书有画面;画有笔意,书有画境;画有金石气,书有淋漓墨,画书一体,呼吸沆瀣。邹文正先生这种艺术探索与表现,根植在对传统书画的深深浸濡,而能再造。其典范模式可以揭示出邹文正先生的睿智之处。
书法有法
法即是一种公认特定的法则,遵循这种法则创作出的书法作品称为法书。当书法这个概念被提出并确认,笔法、结字,进而布局成为三要素,同时确立了经典法帖并以此为临摹范本,书法体系建立起来了,加上按此法创作出来的作品——法书(可能再次成为新的法帖),我们所能辨认的书法便为法所统筹。
这种经验和成果被享受了一千多年后,被清代晚期康有为为代表的革新派打破了,碑学兴起,而成为新的经典,以碑为主兼修法帖,碑帖兼修,以帖为主吸取碑学元素等等,书法的包容性被充分展示出来,“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再次成为社会的选择。写意绘画的盛行,西方美术思潮的侵入,也再次感动书法。书法敞开了无私的胸怀,接纳了它们,是书法艺术的第三次革命,但是革命不是扬弃,而是包容、接纳、消化,进而焕发了书法的新生命,从笔法、结字、布局、装帧等方面扩展了新的领域——书法生命无极限。
在这种认识下,邹文正先生创作出的主题作品《祖国赞》《黄河颂》《正气歌》《司空图二十四诗品》等,便是“笔墨当随时代”的力作。
主题创作意识
主题创作意识是外来艺术创作观念,能够较好地将艺术家与社会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主动意识。邹文正先生年近八十,职业军人,1962年从四川美术学院版画专业毕业,从事过艺术教育。出版过许多部画集,以及专题画册。在他的人生经历里有许多主题思想的烙印与情怀,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志弥烈。
《祖国赞》《黄河颂》是以爱国主义精神为主题的作品,“浑厚沉雄的用笔和元气淋漓的墨色”从艺术层面歌颂赞美了生我养我的祖国。《祖国赞》法从魏碑的奇肆、险峻、舒畅、流丽、雄强、古拙、朴茂一路出,若《古塔铭》。
《黄河颂》从汉隶《张迁碑》《衡方碑》《郙阁颂》,参以《好大王碑》,其笔质有任重而道远的振兴民族的精神气质,有责任的负重感,有历史的苍桑态。再辅以随字形大小的界格,表现出国家意识,感受到一丝不苟地、不急不燥地,维护国家民族的利益,主权的坚定性。墨法上用宿墨法增强了元气和厚重感,秃笔法收敛了锋铓,内聚力量,呈现出永不可摧的严阵以待。
潘天寿先生评有:“在元气混茫间,纯任一片天机,冥心玄化,自然神情气韵都来腕底。”邹文正先生有师法的血脉,其腕底便是黄宾虹精神再传。
文章源自:郭强《寥寥长风横绝太空——邹文正先生书法艺术赏鉴》
邹文正之山水
淡泊名利的隐士
邹文正先生在当代中国画画坛算是一位隐士。说他是隐士,不是说他有意要隐,而是他的性格使然。他喜欢画画,喜欢得无以复加,画画就已经可以带给他无限的快乐,此外他就没想别的了。加之他生性淡泊,从没想以画去出名谋利,也就心安理得地陶然于自己的画境之中。
重境界、重丘壑、重置陈布势
清代山水画在乾隆中后间曾经衰落下去,其势头为花鸟画所取代,其原因之一正是“四王”及其后学笔墨强调过头,重笔墨轻丘壑,弄得山水千篇一律。
这些年,笔墨之势重张,山水画之丘壑布置又陷窘境,其势头又似清中期矣!而此时读文正先生之山水画,觉得与时流山水大相径庭者,就是其丘壑布置的生动自然,可居可游,而境界幽深。
从现实山水中来
四川山水本来就美且丰富,从高原大山一直到低山、丘陵,无所不有,而文正先生正是直接去这些山林幽谷林泉溪瀑中写生的。半个世纪中,不避寒暑,往来于巴山蜀水,深山林壑之中,画了无数写生稿。四川美院学西画出身的经历,使他的造型很轻松;而多年国画传统的修炼,他的写生又很讲“笔墨”。
由于写生多,他积累了极为丰富的丘壑布置上的造型资料;山势、树石,路径、栈桥,屋宇、亭阁,溪瀑、云雾……所以结构山水时,胸中自有丘壑无数的文正先生自然不会落他人山水套路窠臼。
也正因为此,文正先生就不满足于小画小品小情小趣,他要让人能走得进去,要“可居可游”,亦如宋人郭熙《林泉高致》所称山水画“必取可居可游之品。君子之所以渴慕林泉者,正谓此佳处故也。故画者当以此意造,而鉴者又当以此意穷之。此之谓不失其本意也”。
但今天还有几个山水画家由此“本意”呢?其实从画史上看,宋元一直到明中期吴派沈周、文征明之前是讲意境而不太论笔墨,讲意境就得造境,就要可居可游。他们不专讲堂墨,但“笔以立其形质,墨以分其阴阳”(宋郭熙),笔墨在专情山水造境中自然也好。而作画专讲笔墨则是明末董其昌“四王”之后的事了。
远观有其势,近取有其质
明中期之前,山水画讲究意境,讲究可居可游,画面大多繁山复水,结构复杂。不论是吴门四家、元四家还是南宋四家,哪家不都是如此?清初六家发展了前人的笔墨,防了人家的丘壑,却丢了传统的意境。文正先生则别出心裁地临仿前人的繁山复水。
文正先生则是既研究古人笔墨,更究心古人丘壑布置。他仿李唐《万壑松风》,初临一遍,再临一遍。前一遍体会古人一树一石一峰一岫布置之匠心,及笔墨皴法之意味,后一遍则以对古人之理解而出之以已意,所谓意临而已。
这种精彩的学习和多年韵“搜尽奇峰”,使文正先生驾驭山水画大场面的能力,在当今山水画家中无疑是佼佼者。他的山水画不仅场面大,而且布置精到,细节丰富,一桥一栈,一屋一亭,乃至或隐或显曲径通幽的步步石阶,均可望游居玩,会心会意,耐人品味耐人咀嚼,以致留连再三。
宋人郭熙说,“君子之所以渴慕林泉者,正谓此佳处故也。故画者当以此意造,而鉴者又当以此意穷之。此之谓不失其本意。”今天画山水者又有几人存其本意呢?文正先生山水画耐品耐读,与其返归山水画之本有密切关系。
守其本,亦不忽其笔墨之精妙
文正先生从早到晚大多都在他的画室里,读书,研习书法,研究笔墨纸水效果,作画。一个人在画室中就这样轮番研究练习不止。近些年,他研究黄宾虹笔墨颇为自信有得。如自称:“作山水画,以笔取神,以墨取韵,以宿墨积墨破墨取深厚。求宿墨不污浊,积墨不杂乱,破墨不模糊”。
作为既是中国美协会员,又是中国书协会员的他,从来就遵循以书入画的原则,故其画笔笔有讲究。其用笔或是篆书之圆厚,或是汉隶之劲秀,或是魏碑之雄健,或是草书之潇洒,诸体兼之而入画,故画中用笔变化多端而意味深厚。
他的山水属密体山水,其丘壑结构吸收北宗之长,细节本来丰富,用笔亦繁密紧凑。墨法以积墨为主,浓重深厚,再辅以宿墨破墨效果,故墨法复杂多变。文正先生笔墨精微耐读,每一细小局部,均有严格细致的笔墨处理。
习黄宾虹墨法而于浓黑苍茫之中讲究留白透气,讲究“笔笔清疏”,笔路清晰。故其画耐读,每一细微局部均有丰富的笔墨处理。这种勤于思考长于探索的精神,还表现在他经常要求自己探索山水画多种表现手法的可能性上。他经常分阶段探索各种问题,如机构,如用水,如积墨,如用纸等等。故其画路数很多。他的画学术研究的意味很浓。
文章源自:林木《融南汇北的中国画传统之道——析邹文正先生的山水画》
邹文正之梅花
术有所本而又能自出机杼
举凡传统山水画创作的勾描圈勒,皴擦点厾以及烘托渲染等技法在他的画中都派上了用场,从而制造极为丰富的层次变化和气象万千的效果,又能将这丰满而灵动的形象结构成协调统一的节奏和韵律,呈现出有法无法”莫可楷模的艺术特色。
《寒香千古》
从整体风貌上看,又不失传统绘画所特有的笔墨品格和审美构成,并没有因笔墨的繁富而失之于板滞琐碎,也不因雄强凝重而失之于躁露霸悍,确实做到了整肃中见韶秀,峻拔中显圆润,毫无人工雕琢之感,给人以浑然天成,功夺造化,雄奇兼收的审美感受,不但继承了传统绘画之精髓,而且赋予作品以鲜明的时代感。”
《老干新枝任横斜》
吾道一以贯之
最直接地承继了由黄宾虹一脉相承的山水美学思想一路走来。他将目光投注到笔墨文本的自身中,通过自己的解读深入到“法古变今”的路向中去,既要入古人神髓,又要出古人头地,以构筑来自自我的心象的笔墨而显出新意。
《老梅新枝》
书画有真意
半个多世纪以来,他的墨池之功和写生之功,并非仅限于绘画笔墨的锤炼,也建勋于他书法造诣之深,更受益于他对“诗文书画有真意,贵能深造求其通”(吴昌硕语)至理的悟解,他自然在“以古人为师”进而“以自然为师”的过程中,循着黄宾虹的认识和追求,克服黄氏艺术“千幅一画”的不足,向着更富于现代意识的境界迈进,从而创造了不同于黄宾虹亦有别于时辈的写意山水画新风。
《香雪》
文章源自:贾德江《吾道以贯之——读邹文正山水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