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人在仕宦庙堂之余,往往寄情山水以排遣之悲、迁客之愁,抒发骚人之绪、青云之志。所以文有山水诗,艺有山水画,皆以临摹而成山水之境。
原文
山,大物也,其形欲耸拨〔1〕,欲偃蹇〔2〕,欲轩豁〔3〕,欲箕踞〔4〕,欲盘礴,欲浑厚,欲雄豪,欲精神,欲严重〔5〕,欲顾盼,欲朝揖,欲上有盖,欲下有乘〔6〕,欲前有据,欲后有倚〔7〕,欲下瞰而若临观,欲下游而若指麾〔8〕,此山之大体也。
注释
〔1〕耸拨: 高耸挺拨。
〔2〕偃蹇: 高耸的样子。《楚辞•离骚》: “望瑶台之偃蹇兮,见有娀之佚女。”王逸注: “偃蹇,高貌”
〔3〕轩豁: 高大开阔。宋王禹偁《月波楼咏怀》: “兹楼最轩豁,旷远西北陬。”
〔4〕箕踞: 原坏古人的一种坐姿,两脚张开,两膝微曲地坐着,形状像箕,表现出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这里形容山的类似形态。
〔5〕严重: 庄严稳重。
〔6〕乘: 马车。这里借指地势。
〔7〕据: 依凭。倚: 倚仗。
〔8〕指麾: 同“指挥”。
译文
山,是庞大的物象,它的形状应当刻画得或耸峙峭拔,或高峻入云,或显豁开阔,或高傲睥睨,或磅礴大气,或沉浑厚重,或雄健豪迈,或精神焕发,或庄严肃穆,或顾盼神飞,或恭敬如辑,或上有林木作冠盖,下有地势为车乘,或前有依凭,后有倚仗,或俯瞰风景一如登高临远,或游目其中正若挥兵直下。这是山的大致样式。
原文
水,活物〔1〕也,其形欲深静,欲柔滑,欲汪洋〔2〕,欲回环,欲肥腻,欲喷薄,欲激射,欲多泉,欲远流,欲瀑布插天,欲溅扑入地,欲渔钓怡怡,欲草木欣欣,欲挟烟云而秀媚,欲照溪谷而光辉,此水之活体也。
注释
〔1〕活物: 流动而鲜活的物体。
〔2〕汪洋: 像汪洋一样辽阔无边,形容水势浩大。
译文
水,是鲜活的物象。它的形状应被刻画得或深远静谧,或柔和顺滑,或汪洋恣肆,或回环往复,或丰满细润,或喷薄欲出,或猛烈迸射,或多有泉源,或支流溯源,或瀑布高耸直插九天,或飞溅乱扑委顿在地,或有渔人垂钓而怡然自乐,或得草木繁盛而欣欣向荣,或裹挟烟霞云雾而隽秀明媚,或映照溪流河谷而光彩夺目。这是水的鲜活样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