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公 麟
李公麟(1049-1106),字伯时,号龙眠居士,北宋舒州(今属安徽省安庆市)人 。出身名门大族,家藏古器名画法书甚多,自幼知识渊博,好古善鉴,多识奇字,自夏商以来钟鼎尊彝皆能考订世次,辨别款识。长于诗文,行楷书有晋人风。与王安石、苏轼、米芾、黄庭坚为至交,系驸马王诜之座上客。熙宁三年(1070)中进士,为中书门下省删定官,后官至朝奉郎。居京师十年不游权贵之门,以访名园荫林为乐。元符三年(1100)病痹告老,居龙眠山,号龙眠居士。一生勤奋,作画无数,人物、史实、释道、士女、山水、鞍马、走兽、花鸟无所不能,无所不精。人物、道释深得吴道子旨趣,运笔如行云流水,造型正确,神态飞动;山水气韵清秀,得王维正传;着色山水追李思训心法;画马过韩干。能集诸家之长,得其大成,师法自然,大胆创新,自成一家,被后代敬为第一大手笔、百代宗师。传世作品有《五马图》卷,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临韦偃牧放图》卷、《维摩演教图》藏故宫博物院;《赤壁图》《蜀川胜概图》流往美国;《莲社图》轴(南宋摹本)藏南京博物院。
李公麟是北宋时期一位颇具影响的名士,其白描绘画为当世第一。《宣和画谱》第七卷在评论他的作品时赞曰:"(龙眠)尤工人物,能分别状貌,使人望而知其为廊庙、馆阁、山林、草野、闾阎、臧荻、占舆、皂隶。至于动作态度、颦伸俯仰、大小善恶、与夫东西南北之人才分点画、尊卑贵贱、咸有区别,非若世俗画工混为一律。贵贱研丑止以肥红瘦黑分之。大抵公麟以立意为先,布置缘饰为次,其成染精致,俗工或可学焉,至率略简易处,则终不近也。"苏东坡称"其神与万物交,智与百工通"。清初大家孙承泽评李公麟:"自龙眠而后未有其匹,恐前世顾(恺之)、陆(探微)诸人亦所未及也。"而邓椿在他的《画继》里说:"吴道玄画今古一人而已,以予观之,伯时既出,道玄(吴道子)讵容独步。"因此,李公麟笔下"扫去粉黛、淡毫轻墨、高雅超逸的白描画,被后人称为"天下绝艺矣"。在中国绘画技法中,线描是最有特色的技法之一,而纯用线条和浓淡墨色描绘实物的白描画法,可以说是线描技法发展的最高、最纯的阶段。而李公麟正是在这艺术浪尖上的弄潮儿,他使白描技法成为后人学画所遵从的样板典范,"犹如群龙之首"千百年来代代相传。
白描大师——李公麟
李公麟 《贤己图》(局部)
在中国古代肖像绘画几千年的历史中,曾经发生过几次重大改变,其中一次就与李公麟有关。他所做的突破是颠覆性的,并且很具胆量,因为他将人物画里的颜色去掉,只剩下了丰富的墨色与线条。
李公麟 《西岳降灵图》(局部)
这种画法实际上是把传统画法中的第一个步骤单独发展成为了一种独立的画种——白描。在李公麟之后,不少画家纷纷开始用白描来画肖像,对后人影响颇深,并且延续至今。
李公麟作品
李公麟把盛行于唐代吴道子时代的“白画”发展为具有丰富表现力的画法——白描,即以纯用线条和其浓淡墨色描绘事物,这是线描技法发展到最高和最纯的结果。白描画法以线为造型基础,有时也用淡墨和以少量的赭石来烘染,它删削枝节以表现事物的基本特征及空间、质量。在我国绘画史上,李公麟树立起白描画的旗帜,常被称为“白描大师”。自此,几乎所有的白描人马画,无不源出李公麟的白描艺术。
李公麟 《维摩演教图》 故宫博物院藏
天下第一白描——《五马图》
李公麟 《五马图》
纸本墨笔,纵26.9cm,横204.5cm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请把手机横过来欣赏)
▼
李公麟白描作品中,最为人所称道的无疑是《五马图》,长期以来大家只能看到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的珂罗版(照相平版印刷工艺的一种)。其真迹现正在东京国立博物馆举办的“颜真卿”特别展上首次亮相。
黄庭坚 《李公麟<五马图>跋语》
《五马图》以白描手法画了五匹西域进贡给北宋朝廷的骏马,画中每匹马都有宋代书法大家黄庭坚的题字,内容是马的名字、年龄、进贡的时间、收在哪里等信息。根据黄庭坚的题跋得知,五匹马的名字依次为:凤头骢、锦膊骢、好头赤、照夜白和满川花。画中的五位马官,两位是汉人,其余的为外族,形貌、服饰、神情各不相同,但在气质上却有着微妙的类似之处。
右一马:凤头骢
▼
右二马:锦膊骢
▼
右三马:好头赤
▼
右四马:照夜白
▼
右五马:满川花
▼
画 虎
李公麟(1049 - 1106),字伯时,北宋著名画家,舒州桐城人,有"独步中国画坛"、"宋画第一"等美誉。关于他的绘画,奇闻逸事颇多。传得最广的是他画马。公麟的马画得好是出了名的,为了画马,他常常去马厩中一呆就是一天,有一次皇宫御苑来了西域进贡的宝马,他来此画马,画成后,马却死了。人都说那马是被公麟摄了精魄去了。难怪他的马画得出神入幻。东坡有云:"龙眠胸中有千驷,不唯画肉兼画骨。"弄得后来管御马的小吏见了公麟就紧张,生怕他来画马,又把马给画死了。 李公麟除了画画,还是个官员,他在政治上似乎没什么建树,在朝中似乎也是个没派别的人。在他做官的时候,正是苏东坡和王安石闹新旧党争的时候,但他既非新党又非旧党,他和苏、王二人都是朋友。这也许正是他艺术家气质的表现。不过,细数起来,他最要好的朋友还是苏东坡和黄庭坚。《苏轼诗选》里面就有《戏书李伯时画御马好头赤》和《次韵黄鲁直画马试院中作》,这"戏书"和"画马试院"就可看出他们之间的友谊已经超出一般的官场交往,而是至交了。三个人都是考官,在科举考试的间隙李公麟画马,苏、黄二人题诗其上,岂不是忙里偷闲,情趣盎然。
三人果是好友哩。元符三年(1100),李公麟因老病辞官归里,在龙眠山广建龙眠山庄,好家伙,占地4000平方米哩。山庄建成后,依图作画,公麟又画了二十幅《龙眠山庄图》,《宋史》言该图为"世所宝传"。我想这"宝传"的功劳也与苏、黄分不开。因为公麟曾邀苏、黄来自己的山庄作客。苏轼兄弟情深,还带了苏辙同来,于是四人在龙眠山中吟诗作画,好生盘桓了一番。黄庭坚写下了前面那首《龙眠山》诗和《龙眠操三章》,苏轼为《龙眠山庄图作跋》,苏辙更是在每幅图上题诗,是为《龙眠二十咏》。有这些大家巨子之墨宝集于一体,你说这《龙眠山庄图》还能不"世所宝传"。连苏、黄都来龙眠山庄作客,那些附庸风雅之人还能不来此追风求画,趋之若鹜。虽然弄得公麟不胜其烦,慨叹:"吾为画,如骚人赋诗,吟咏性情而已,奈何世人不察,徒欲供玩好耶!"但那些人的追捧却也着实让龙眠居士和龙眠山的名气大大传播开来。
回到龙眠山的李公麟不再画马,而改画老虎了,因为山中有虎,可以观摩,山中有泉,可以濯笔,他常常是"坐石临流,悠然终日"。而他画虎,是从来不画尾巴的。为何?据说一画上尾巴,那虎就会活。猛虎伤人,当然不能让它活过来了。所以,公麟的老虎,都是秃尾巴虎。
晚年的李公麟除了老虎,还喜绘佛像。据说有一次,公麟屏退众人,独自关在画室数日,画《十八罗汉图》,画好了十七个,第十八个刚画了一半,硬闯进来一位求画者,公麟的画思被打断,兴味索然,那半个罗汉再怎么也画不出来了。家人们却说,公麟画罗汉时,那十八罗汉是来了山庄的,就嘻嘻哈哈地呆在画室里给公麟当模特,闯了人来,罗汉们忽一下都隐去了,所以再画不出那最后半个。也幸好那半个没画出,若十八个画齐了,说不定又活了过来,跟着那罗汉真身一齐飞走了哩。
公麟画画,画死画活,趣事多多。然而公麟除了画画之外,其实是个博学多才,风流倜傥之人。《宋史》说他:"好古博学,长于诗,多识奇字……"还说有一次,朝廷得了一枚玉玺,考证起来众说纷纭,最后是李公麟一锤定音,将其定为秦王之玺,并考证出实为秦相李斯所亲手刻制。
黄庭坚这样说他的朋友:"风流不减古人,然以画为累,故世但以艺传。"
以艺传也应足矣。公麟之画,现仍有不少存于故宫博物院中。公麟之山庄虽已不存,但龙眠二字却因此名扬海内,后世桐城名家巨子,多有效法李公麟者,筑别业于龙眠山中,使龙眠风物从此长盛不衰。公麟濯笔之泉被名为媚笔泉,也因姚鼐的一篇《游媚笔泉记》而流芳千古。
李公麟,李龙眠。画马马活,画虎虎也活。为画者,能争个"宋画第一",夫复何求。
历史上的经典吴道子白描作品
吴道子(约公元680~759年),唐代著名画家,画史尊称画圣,又名道玄。汉族,阳翟(今河南禹州)人。约生于公元680(永隆元年) ,卒于公元758(乾元元年)前后。少孤贫,年轻时即有画名。曾任兖州瑕丘(今山东滋阳)县尉,不久即辞职。后流落洛阳,从事壁画创作。开元年间以善画被召入宫廷,历任供奉、内教博士、宁王友。曾随张旭、贺知章学习书法,通过观赏公孙大娘舞剑,体会用笔之道。擅佛道、神鬼、人物、山水、鸟兽、草木、楼阁等,尤精于佛道、人物,长于壁画创作。
1、吴道子 《八十七神仙卷》
吴道子 《八十七神仙卷》(局部)
《八十七神仙卷》,这是一幅唐代吴道子创作纸白描人物手卷,现藏于北京徐悲鸿纪念馆。全图分为三个部分:作品从左到右,前面是六神将开路,接着是捧花执旗的金童玉女二十四人,作为东华天帝的前导,是为前段。在东华天帝与南极天帝之间是乐队和金童玉女二十九人,是为中段。在乐队之后是南极天帝,其后是金童玉女、仙伯、力士等二十三人,最后是神将四人,是为后段。
吴道子《八十七神仙卷》(局部)
图中以道教故事为题材,描绘了八十七位列队行进的神仙,纯以线条表现出八十七位神仙出行的宏大场景,画面优美,笔墨灵动洒脱,宛若仙境,代表了唐代的白描技法的最高成就。
吴道子《八十七神仙卷》全卷欣赏
▼
老和尚想画一幅《江海奔腾图》壁画,但是怎么都画不好。于是,老和尚带吴道子出游观察各地江河湖海,学习画水。三年过去了,吴道子画水很有长进。回寺的第二天,老和尚竟病倒在床了。吴道子说:“师父,我愿替您画那幅《江海奔腾图》。“老和尚见十五六岁的吴道子,竟说出这样有志气的话,当下就答应了。整整九个月,吴道子不出殿堂,精心构思壁画。
直到深秋,吴道子才把这幅图画完,他对师父说:“师父,我已把《江海奔腾图》画出来了!请您去观看。“老和尚听后,病竟然全好了!老和尚站在殿门口,看着扑面而来的浪花仰天大笑,冲着吴道子说:“孩子,你画的这幅《江海奔腾图》成功啦!“
《卢氏杂记》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吴道子去访问某僧人,欲讨杯茶喝,但此僧对他不太礼貌。他很气愤,即请来笔砚,迅即在僧房墙壁上画了一头驴,然后离去。不料一天晚上,他画的驴变成了真驴,恼怒异常,满屋地尥蹶子,把僧房的家具等物都给践踏得乱七八糟,十分狼藉。这僧人知道是吴道子所画的驴在作怪,只好去恳求他,请他把壁上画涂抹掉。以后则相安无事了。画上的驴变成了真的,固然是一种神奇的传说,但却反映了吴道子画动物具有传神之笔。
唐朝时候,画圣吴道子来朝鸡足山。他在金顶寺住宿的那天晚上,作了一幅《立马图》,那马画得真是活龙活现。要画最后一笔马尾的时候,他忽然感觉身体不适,就去禅房休息了,第二天便早早下山,把那幅未完成的《立马图》给忘记了。
吴道子下山后,禅师细看《立马图》,才发觉马尾巴还没有画,十分惋惜,但也无可奈何,只得将它挂在禅堂侧室里。禅师每天要在画前烧一炉香,一来怀念大师,二来观赏马图。看那马,越看越觉得活灵灵的,好象嘶鸣着要跳下来。
突然,山下十来个农人闹闹嚷嚷地冲进寺院来,状告禅师,说寺院有一匹秃尾马糟蹋自己的庄稼。禅师百般辩解,说寺院不可能养马的,农人仔细搜过寺院也一无所获。禅师忽然想起那幅画来,便告诉农人,自己无马,只有一幅吴道子大师画的立马图,请进屋来看看。农人一看那图上的马,都大吃一惊,于是,指着画上的马说:“就是它,天天夜里偷吃我们的庄稼。“禅师大怒,指着秃尾画马骂道:“畜生,留着你害人,不如送你到火塘里去。“一说这话,只见那马跪了下来,两眼流着泪。庄稼汉看着真是惊奇,觉得把它烧了也可惜,就说:“算了,只要它诚心改悔,不再糟蹋庄稼就行了。“
吴道子从新政离堆山观景回来,路过一座茅草房侧,听到里面有纺棉花的声音,但不见灯光,感到奇怪。第二天,吴来到这茅草房前。了解了事情的缘故,才知道这是一个孤零零的老婆婆的家,只因家里没钱买灯油,才会在夜晚从不点灯。于是,他决定赠送老婆婆一幅画。
吴道子研磨铺纸,开始作画。先把蘸饱墨汁的笔往纸上一甩,纸上立刻出现许多亮晶晶的小点点,又用笔在小点点上轻轻涂几下,最后在空白处画了一个圆圈儿就算画成了。他对老太婆说:“你把这画贴在屋里,会有用的。“老太婆虽看不出画的是啥,可是深信吴道子是个好人,不会骗她,她高兴的接过画,老太婆小心地把画帖在纺车前面的墙壁上。天黑了,老太婆发现,那幅画竟是一片蓝天,上面有数不清的星星在闪光,一个圆圆的月亮把屋里照得和白天一样亮。
历史上的经典武宗元白描作品
武宗元(约980~1050),初名宗道,字总之。河南白波(今河南洛阳吉利区)人。北宋画家。宋真宗景德年间,建玉清昭应宫,征全国画师,分二部,宗元为左部之长。他家世业儒,以荫得太庙斋郎,官至虞部员外郎。擅画道释人物,曾为开封、洛阳各寺观作大量壁画。
武宗元擅画道释人物,曾为开封、洛阳各寺观作大量壁画。工人物、佛道、鬼神,师吴道子法,行笔如流水,神采活动,大抵如写草书,笔术精高。年十七即能画北邙山老子庙壁,颇称"精绝"。尝于洛阳上清宫画三十六天帝,其间赤明和阳天帝画成宋太宗相貌,真宗赵恒见之,叹其画笔之神。曾在广爱寺见吴道子画文殊、普贤大像,武由此杜绝人事旬余,专在广爱寺刻意临摹。结果临摹之画骨格停分,神观气格,大衣缨络,乘跨部从,与大像不差毫厘,真灵心妙悟之天才也。景德末(1007),真宗营建玉清昭应宫,召天下画师三千,中选者仅百余人,分为二部,武宗元任左部之长。
在洛阳,开封各寺观画了大量壁画,如洛阳上清宫《三十六帝像》,中岳天封观《圣帝出队图》,许昌龙兴寺《帝释梵王相》、经藏院画《旃檀瑞像》、嵩岳庙画《出队》等壁画。传世作品有《朝元仙仗图》卷,绢本,墨笔,纵58厘米,横777.5厘米,人物形象端庄丰满,仪态万方,气象不凡,无款印,是一幅道教壁画的稿本,画的是道教帝君,诸神仙朝谒元始天尊的对仗行列,共81人,人物神采飞扬,衣袂飘举,线条疏密有致,劲健流畅。卷后有南宋乾道八年(1172)张子珉题跋,并有元代赵孟頫题识,定为武宗元真迹,现藏美国王季迁先生怀云楼。
2、北宋 武宗元《朝元仙仗图》
武宗元《朝元仙仗图》(局部)
《朝元仙仗图》是一幅道教壁画稿本,以卷轴画形式流传至今,原本已流落国外。
武宗元《朝元仙仗图》(局部)
画面描绘诸神朝拜道教始祖元始天尊的场面。有肃穆庄严的帝君,有威武凶悍的天将,有文雅美丽的玉女,有翩翩欲仙的真人,人物众多,繁而不乱。线条流畅,衣纹稠叠,临风飘扬,似在空中。人物仪态不同,头饰仪仗各异,成功地表现出帝君的庄严、神将的威武和仙女的丰姿。
武宗元《朝元仙仗图》全卷欣赏
▼
【名称】北宋 武宗元 朝元仙仗图
此图是北宋初年道教壁画的稿本,以卷的形式流传至今。其临本《八十七神仙图》,现为徐悲鸿纪念馆藏。图绘道教帝君诸神仙朝谒元始天尊的队仗行列。有两帝君(东华、南极)、真人仙人、玉女、神将等,共八十余人,其构图统一中求变化,在处理繁复的画面时,又能协调而不杂乱,全部行列有节奏地前进 . 线条遒劲流利,人物神采飞扬,衣袂飘举处,有“吴带当风”之遗意;虽不设色却有五彩缤纷、绚丽夺目之感。画家用流利的长线条描绘稠密重叠的衣纹,临风飘扬。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帝君庄严,神将孔武,女仙顾盼生姿。壁画的“粉本”,北京徐悲鸿纪念馆所藏《八十七神仙图》卷与此本构图基本相同,而线描稍异,也应是同一种用途。此图无款识,卷后有南宋乾道八年(公元1172年)张字跋,称此图为吴道子所画,原传为唐代吴道子作,经赵孟頫审定此卷为武宗元真迹,今人普遍认同这一观点。北宋《宣和画谱》、元湯垕《画鑑》著录。 此图和《八十七神仙卷》一样,都是宋代宫观壁画的“小样”,是留备后世修补壁画破损之对照,也可为师徒世代相传的“秘本”,山西永乐宫早年曾存有此壁画小样。小样粉本一般是白描稿,此图在白描稿上稍见墨染。此画的内容描写的是道教神话:“南极天帝君”和“东华天帝君”一同前往朝谒“元始天尊”时与随从的神仙共同组成的队伍行列。本图从左向右排列,以东华、南极二帝君为中心,首尾有 神将护卫,行列中有金童、玉女、仙伯等不同人物。八十八个神仙共四种类型,头上有“圆光”的即两帝君;十一名男神仙(其中“扶桑大帝”头上亦画圆光);八名武装甲胄神将和六十七名女装神仙,即道教神话中的“金童”、“玉女”,但都作女妆。整个行列的人物形象,是按道教规仪来描绘的。在天桥之上,神仙行列浩浩荡荡,仙乐齐鸣,款款而行进。天桥两侧栏槛曲曲折折,桥下开满莲花,祥云浮动,瑞气升腾,一派仙境。虽是神仙,画家着力塑造人物的个性。东华帝君,高大俊伟,头戴仙冠,眉字轩昂,背有灵光,姿态潇洒。神将口吐神火,八面威风。众女仙姿容秀丽,眉目顾盼,神采如生,中国的道释画是以世俗化为其特点的,因此画中的神仙世界,实际上是“尘世”的理想化的再现。《朝元仙仗图》将现实世界的美的外形和性格赋于诸神;神仙境界是人们追求的理想王国。此图的艺术特点是节奏美感的创造,体现在构图和线描。人物器物的构图动势一致向左,运动感很强。大量倾斜的仪仗器物的风动飘舞,加强动势和韵律感,给人以飘然欲仙之感。行进的动率,徐疾有变,队列疏密有致,中部龟兹乐队为全画高潮,两侧渐疏,以天帝为中心的密集人群,继之疏散而终。构图的宏伟壮丽,结构严密,都和谐地统一在庄严愉悦和徐缓的优美韵律之中。全画以莼菜条线描勾出,不施彩色,线条转折流动有变化,体现出“天衣飞扬,满壁风动”的吴家样特色。
武宗元,字总之,河南白波人,出身书香门第,官至虞曹外郎。善道释人物,17岁时画洛阳北邙山老子庙壁画,被人评为精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