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美网
扫码关注 中国美网 有礼相送

故园寻梦 ——剖析孙自强山水画创新及学术价值

孙自强 ·37130 浏览 ·2017-06-21 11:39:21

文/孙培增


诸城自古以来人才辈出、代不乏人。且不说在历史舞台上叱咤风云的政治家,就单文坛艺苑的绝代风流,就是足以光烛神州,为世所瞩目,为邑人所自豪。斗转星移,历史发展到今天,更是群星璀璨,各类人才层出不穷,我市青年画家孙自强就是其中的佼佼者。自强先生自幼酷爱书画,弱冠之年,负笈远游,访名山,拜名师,于山水画情有独钟,浸淫其中,汲汲经年,逐渐形成了古雅秀润萧散闲逸的艺术风格,在全国各类中国画大展屡屡入选并获奖,并广为有识之士收藏。


艺术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艺术的世界性,其本质就是生存在不同地域的民族用自己的不同视角来关注,阐述人类的生存问题,毕加索从非洲土著艺术中直汲灵感,马蒂斯缠绵于阿拉伯情结,八大山人于青花瓷中悟出个人的形式语言,齐白石则于田垅乡间寻觅平民韵致。世界的典范艺术,莫不以其独特的民族地域视角独立特行,自强先生深知其中道理,其早期创造,以名山大川为主题,其厚重雄强但失之于雷同。


近年来,他把视角转向生养他的齐鲁大地,以表现传统的儒、道文化为追求目标,对家乡诸城的古老文化传统更是津津乐道,从乡土文化的传统精华中寻找生活的新意,领悟艺术的新理。他倘佯于诸城的文化古迹之中,在潍河崖畔寻觅虞舜躬耕的历山田野,杨树林中聆听公冶长曾听过的百鸟鸣啭,九仙山里与丁野鹤神游林泉;放鹤亭中领会“张氏四逸”的隐毅情怀;超然台下赏坡翁曾经遥望之明月,在与古人的精神交流中得画之真谛,归来后往往日闭门,检索资料,行诸娟素,日积月累,画稿盈箧,竟形成了以诸城古文化为着眼点的山水人物系列,观之如读一部诸城人文史,令人不禁为自强先生的匠心所折服,


中国绘画向来不以写实状物为终极目的,而以追求情景交融的“意向”和“意境”为最高目标,宋人尝云:“不能以实为实,也不能以虚为虚,化景物为情思,自然如行云流水,此其难也。”中国画既不能以实为实,从外部形态到多部形态,也能以虚为虚,从精神到精神,失却物象的依托,即为欺世之作,只有“化景物为情思”做到虚实统一,才能达到中国画画诗、画情的意境。自强先生深谙个中三位,在表现传统精神的山水画中并不以篡拟自然和写真状物为重点,即使为历史上有名有姓的人物造象也重在人物气质精神的表达,而游走、盘垣于山涧、溪边、茅亭旁的扶杖、抱琴、长啸的点景古人,则纯粹成为一种精神符号和指向,引导人们从喧嚣的尘世走近纯净本真的古典情怀。


山水画的意境既反映在笔墨语言中,又体现在对山林泉石的空间关系的营造上。中国山水画的散点透视方法为画家从不同视角观察和表现自然提供了可能,成为营造画面古典情怀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自强的山水画往往曲径回蹊、山环水绕、云霞蒸蔚,丰富的空间层次给人一种幽深无际、可游,可居的感觉。既不受真山真水的制约,也不拘泥于一石一水的刻画,而是力求将山水的整体气势,内在精神充分的表现出来,这成为自强山水画的一大特色,他的众多作品都是他于自然景观和传统人文精神融会后的结晶。骨力洞达、气韵生动、清新自然、奔放洒脱,再一贯之的人文情怀之下,进行多样化的探索,使其作品呈现不同流俗的风格面貌,胸中丘壑、笔底波澜,虽尺牍方寸,亦可读悟大千。


再为山水立照传神的创作中,自强非常重视个性化艺术语言的探索,他深知个人风格,个性化笔墨形式的形成,是一漫长时间的修炼过程,是靠功力,学养的积累,也是画家气质,秉赋的提升,是由渐悟到顿悟“众里寻他千百度,嫣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过程,自强书斋号曰:“卧书斋”就道出了他卧榻读万卷书神游千万里之遥的意志和精神,如果说。对国画的热爱是一种追求,那么这种追求就是一种行旅的过程,卧而读天下书,其实与古人的卧游如出一辙,闲居草堂,伏案品茗,于古今名迹中,或卧或立行走于青山绿水间,看白云出岫。听雨打芭蕉,可谓心闲若鹤,气定神闲,只有这般文人情怀与超然境界,才能与自然交流,为生命讴歌,这是自强先生山水画创作之所以有如此成就的原因,也是他的艺术渐人佳境的源泉之所在。




评论
还可以输入 1000个字符
全部评论(9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