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雕塑奖”创立于2013年,由四川美术学院、四川明天文化艺术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联合主办,五粮液集团独家支持。自创立以来,本奖项持续关注和推介雕塑创作领域最具原创力和问题意识的作品与艺术家,坚持立足于中国文化语境的文明互鉴,以“雕塑+”的视域,呈现雕塑本体语言与拓展性建构的张力关系,提倡从观念、材料、跨媒介等多种方式应对日益复杂交融的艺术现实和社会现实。
第九届“明天雕塑奖”入围暨获奖作品展于2021年11月19日在四川美术学院造型艺术学院美术馆(雕塑系)开幕,展览将持续至2021年12月19日。为配合国家及有关部门加强疫情防控的要求,本次展览开幕式与“2021五粮液『明天雕塑奖』艺术新星演讲秀暨颁奖典礼”均采取“线上+线下”的形式,展览的对外展示主要通过线上进行。主办方、赞助方与评委通过视频致辞,艺术家演讲秀调整为演讲录播,艺术家们则将通过视频讲述自我的艺术历程、创作心得以及对生活和时代的感悟。
“明天雕塑奖”在今天更具开放性与多元性,这种开放与多元不仅是艺术家多重身份的混合、材料与媒介的突破、科技与艺术的对冲,理性与感性的糅合,更是在后疫情、后人类的时代潮流中,在陌生化的艺术语境下,打破既定经验和学理化的知识体系,权衡和探索一种全新的结构,寻找新的呈现方式和价值循环方式。这是困境所带来的变量,同样也是时代所造成的模式更新。
本届“明天雕塑奖”于2021年7月10日至9月10日面向海内外进行作品征集,共收到来自中国、英国、挪威、丹麦等海内外国家及地区近500件有效报名作品。经11位初评评委的数轮盲评评审,最终,20位(组)艺术家,59件组作品入围。
入围此次明天雕塑奖的艺术家为:白·科技(许毅博,肖珣,郭长明,刘钊铭,朱玺蓓,程子健,沙良晟,刘博文)、陈赛成、陈扬、崔译、李慈航、李随唐、刘畅、秦畅、任倢、石冰·林仪、孙艺芸、王一、王莹、杨牧石、曾庆强、张茂、张振、郑若荔、周巍、朱仲鱼(按拼音排序)。
“明天雕塑奖”自创立至今,已成功举办8届。在这里展示的不仅是青年艺术家群体的探索和实践,也是中国当代雕塑一步步发展的历程。让我们继续为未来助力,为今天注脚!
2021届明天雕塑奖 前 言
后浪滚滚,如约而至!
不期而遇的还有疫情、风险、2021届的明天雕塑奖。
我们已经适应了后疫情的时代,甚至比自己想象的还要快。未来的面孔越来越阴晴不定,隔离让距离成为常态,世界在暂停与重启的交替中来到了岁末。在Facebook更名为Meta之后,元宇宙在2021年成为了热词,虚拟的世界将会成为这个不确定世界的终极桃源吗?不得而知,刘慈欣说“人类面前有两条路。一条是向外,通往星辰大海;一条向内,通往虚拟现实”。
病毒与科技在激烈肉搏的同时,“虚拟现实”和“星辰大海”也成为人类左右为难的选择。新冠疫情带来的世界的变化,科技革新引植入的对命运的思考,把我们推入了一个真伪难辨的时代。
此时此刻,艺术不是看客,艺术拒绝内循环,艺术必须也正在参与这个世界。
突如而来的疫情反复,给明天奖的执行工作带来了诸多的不确定因素,布展、开幕式、演讲秀等各个环节都出现了大量的变数。可是,想想我们正在经历的这个无法确定的世界,一个无法确定的展览,又算得了什么呢?这是困境中所带来的变量,同样也是时代所造成的模式更新。当你遭遇一个随机的不可预设的甚至是粗暴的事件或者机缘,也可能是一个有趣的非凡的机会,经济学家哈福德把它称之为“任意的震动”——没有精心布局,没有特定方向的突然改变——还好,艺术不但不怕不确定性,还要制造、等待、时刻欢迎某种不确定性的降临。
不断被取消的航班,24小时的核酸报告,频繁的体温监测,即便如此,青年雕塑家们依然如约来到展厅,平静地完成了作品的布展和自己的讲演——即使面对寥寥无几的现场观众——这是一个新的经验。我们不再讨论“雕塑”是什么,而是更加关心“雕塑”在今天能够成为什么;我们不再拘泥于惯例和理所当然,而是置身于当下,在触摸与直接的撞击中,去权衡和实验一种全新的结构,
“明天比蜜甜!”——这好像是一首老歌的歌词,不再流行,但继续相信。
焦兴涛 于虎溪
孙艺芸《0.0416㎡》 羊毛 85×62cm 2019
李隋唐《城市使用办法》
郑若荔《2020.4.7-4.10期间的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精华》 手工书及内页特种纸印刷 手工书尺寸17×25×4cm,印刷品尺寸为21×29.7×105cm 2020
特别说明:本文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本网将在第一时间侵删!
本网特别开通自助上传功能,只要您是本网用户,你就可以发布:文章,诗词、艺术评论、艺术批判,艺术观点,艺术新闻等;发布方法:在你的后台上传需发布的资料,本网将根据你选择的栏目发布。你也可以将需要发布的资料,发到邮箱(1435980968@qq.com)由本网给你上传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