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美网
扫码关注 中国美网 有礼相送

美 的 选 择 范畴:艺术的定向 第五章:整体的特殊 (下)

来源:中国美网 ·16709 浏览 ·2023-06-23 13:40:59


美 的 选 择


范畴:艺术的定向
第五章:整体的特殊
(下)
陈雨光美学专著





第十届全国美展优秀作品获奖画家 李蒸蒸《重彩工笔设色·陈雨光先生》65×53cm

        
陈雨光(憨牛),农历1949年生。选择美学与中国画视错觉学说创始人,艺术哲学家,传记作家。先后获得过十余项科研成果奖(包括国家级课题)。在经济、数学、计算机、数据库、量化交易、算法模型、美学、哲学、逻辑、整体论等跨学科领域,出版有十数部专著,发表有数百万字论文。其主要艺术哲学类代表著有《美的选择》、《视错觉》、《美的致生范畴》、《艺术的定向》、《性知觉》。书画鉴评本《唐诗三百首书画集》、《宋词三百首书画集》、《元曲三百首书画集》、《中国当代花鸟画作品精选》、《中国当代工笔画作品精选》;策划组织了《中国画三百家》。
《美的选择》集数十年努力,首次在国内从艺术哲学的角度,对中国画学科体系的确立做出了两大基础性探索:第一,定义且回答了“何为中国画”,揭示了“察觉不到光线作用的绘画法则”。第二,创立了以视错觉动向力发生学为内核的选择美学,从整体论的范畴论,定义了“何为美”。
著作者是至今唯一耗时八年、约集了三百多书画名家,编写出版了填补空白的书画鉴赏版《唐诗、宋词、元曲三百首书画集》的诗评鉴赏家。
基于当代艺术家的深度交谊和研究,著作者在珍藏的《元曲三百首书画集》中,共获得百多位专业画家的大力支持,并收到了310幅精心创意的绘画原作。现今,许多书画大家己故世。随日时移,这部著作中的创作真迹和笔墨文范,己成为理解艺术的无法再获的瑰宝,尤其数次展览所引起的轰动,更证明,作为国粹的“诗词曲/书画文”的超越时空的神圣的崇高。




美的选择 · 范畴:定向·整体的特殊




(陈雨光美学专著)




目录
第一章:眼睛中的思想
第二章:知觉动向力
第三章:性知觉
第四章:精神象性
第五章:整体的特殊





超现代女人体《弗洛伊德的个人梦境与幻觉》





绘画是最让人吃惊的女巫。她会用最明显的虚伪,让我们相信她是完全真实的。
                                                            ——让·利奥塔尔



第五章:整体的特殊



《走下楼梯的婐女》,引发了超现实主义的运动。
第一次世界大战,让人们对现实感到不安和恐惧。人类从哲学精神层面,深刻感悟到作为理性的人,可以用理性摧毁世界,这种精神可怕,让艺术不在停留在建构现实上,而是解构非现实。理性绝对根基的动摇和宏大历史意识形态的破产, 促生社会个体化和多元化的强大动因。如果撇开种种对后现代的不同阐释, 人们往往认为, 我们当前所面对的是一个更加多元的社会, 一个相对自由和对未来无甚期望的社会。




超现代女人体


梦、失望、幻觉、消失、精神深层、瞬间意识、社会时间性、此时此刻存在,等等,无一不是对理性建构的失望。为什么英雄理性反而能够摧毁人类,无解与解构怎样演化,个性、散漫、自由,多元、模糊、杂乱,杜尚的艺术理解,让瞬间存在的每一次解构都表现为结构的中断、分裂或解体,但是每一次解构的结果又都产生新的结构。对上帝万能的认识是一次解构;理性将其拆解,同时建立了自己的结构。用自由诱惑填补理性秩序,而不是用努力选择填补命运。是这一时代。
《美的选择》最重要的命题——艺术是哲学。
理解艺术,就是理解哲学。
美术史,本质是艺术哲学史。
显然,《艺术的定向》,瞄准的是美术史的代表性演绎,也许,你喜欢维林多夫的古石器,想象维纳斯的性、欲、生、养。也许,你喜欢爱琴海,风格、神祇、英雄,让《荷马史诗》唱响崇高。也许,你喜欢古希腊,静穆的永恒让你震撼。也许,你喜欢文艺复兴,人性唤起理性的深刻。也许你喜欢现代的反射光,瞬间的多彩更为陶醉。也许,你在十字路口反思用理性确立的深刻,让自由替代规则。也许,你在用文明摧毁文明的不解中,更加失望、彷徨,让诱惑取替选择。
五花八门的艺术,让历史的发生,难以理解,艺术一步一步成为哲学的困惑。




达利《记忆的永恒》1931年,现藏于美国纽约现代美术馆



进入超现代,达利的定向,看到了什么?
互不相干,毫无逻辑,时钟扭曲,……
至此,本书要回到原点,进一步讨沦“眼睛中的思想”。
我要问,达利定向的内容,是不真实吗?几乎极少人能正确回答。艺术的哲学真实又是什么?茀罗依德离真实相差十万八千里吗?
这仍是艺术定向需要深入的所在。
眼睛中的思想,是艺术的思维,即对视觉整体捕捉后的“特殊组织——知觉动向力结构生成”。 这种造型的艺术组识力,在面对整体时,努力地把“特殊”呈相为整体象征。 从这一意义讲,没有无主题的艺术,也没有无艺术的主题。问题是对主题的理解。达达主义后,无主题、反政治的运动行为被证伪,因为达达也是政冶的主题。
达利对弗洛依德的“精神符号”的投影,是主题的真实,因为,梦不是概念,而是有“形状”的幻影。弗洛伊德是要用艺术把真实掩盖,用“美感”的药丸掩盖真实的苦痛。艺术的梦之所以带着形象虚假的面县,缘由人眼极难将其看透。
真实被遮掩,使定向的眼睛——思维,具有了个性的特殊。这导致艺术的造型也县有个性自由的有约束的思辨。艺术造型的哲学方法论值得商榷的所在发生了。最大的冲突,是还原论与整体论。
艺术捕捉的眼睛,看到的是整体,而本体遮掩的分解建构,体现为笛卡尔思维的有效性,至辩证法的范畴论问世,已成为相当一个历史进程的主要艺术思维方法。我们现今教科书结构,基本是还原论集合组合结构。
这涉及到最难理解的范畴一一形状。
如果不从哲学角度思考,形状不是问题,它是眼睛的自然所见。其实,这不科学,准确解析,形状是光线照射分离后物体的存在和表现方式。从艺术哲学讲,形状是从背景中分离出的可知觉的边际线。
现实主义在理解形状时,笫一困惑是“点、线、面”均是抽象的不存在。即人眼被思想捕捉的边际线是视知觉抽象,本身并不存在。
于是,现实主义面对的造型困惑,便是用不实在“构造”实在。一个不真实的抽象特殊表现一个真实的整体存在,这就使艺术县有了哲学魅力。
我在《林山传》中描述过这样一个现实主义的历程:




从劳塞尔的洞火开始,艺术在几万年的求索中,向往的神圣是——光与影。
人类为此付出的所有努力,是让这一求索成为科学的最高最神圣的讲台——教科书。
向往光明,让光与影成为真实的呈相,是从古至今,院体追求的唯一。
现在看,这仍是人类永恒的理想。


从美术史角度讲,人类为了获取艺术的“真实”,付出的努力,是其他无法比拟的,“画象”,不知让提香、丢勒、达芬奇、伦勃朗、安格尔,莫奈,塞尚,等等,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多么巨大的科学努力,至达达主义后的超现代,艺术反而不需要突破结构科学,形状只是解构的“幻影”,由“形状幻影”到“解构幻影”,其中的浪漫与超现,艺术技术的科学,己不占主导,技术科学己居顶峰,省余的努力,就是拼贴了。
因此,为什么艺术史会走向平面,不理解哲学的深刻,就不理解现实的取向。
形状是整体特殊的抽象,还在于整体视域的不可视性。如果有人和你吹,我能看到整体的全貌,这类人,不是傻瓜就是美盲,因为,艺术造像的主线,是根据人眼捕捉生理的基线运动的,西方美术,上万年以来,一直沿着光与影的地平线视域原则思考,立体球面的投射光背后,永远是个迷,塞尚开启的游移多视点透视,毕加索的全视域透视,也仅是“艺术的拼贴”,作为形状的整体,是不可能作为整体的形状再理的。
故此,艺术哲学,既使发展到今天,形状也不是还原组织,只能是整体特殊。
这就引出本书结尾时,最重要的范畴——整体论。
我在三十年前,准备《美的选择》时,就把立议的方方论,定设为整体论。三十多年过去了,至今,还没看到第二本有关系统展开整体论的美学专著。所以,我孤独。希望有同志,能一起举起火把。
也许,艺术的整体论尚处于劳塞尔洞的发现期,作为整体论的范畴论,更是一个科学的硬骨头,一般的努力无法啃动,它不像还原论的范畴论,立站着一个一个高大:亚里斯多德、康德、黑格尔,一个一个的高大,经历了两千年以上。
对形状的艺术兴趣,引发了视觉心理学的革命。
1935年,考夫卡出版了《格式塔心理学原理》,1942年,魏特海默出版了《创造性思维》,这两部著作的问世,标志完形格式塔与冯特构造主义不是一会事。
鉴于这是两部极难读懂的书,我仅就相关问题,作一简述。
造型视觉,首先心理生成的是一个“形”。眼睛中的思想,捕捉的是作为整体的“瞬间具象”,它表现为可知觉的“形性”,“创意目标”是要把瞬间发现,定形为心理满意的格式塔——变形同构。
一切造型创意,均是把瞬间捕捉定义为变形同构。没有人能完全同构整体,形状永远是整体变形的同构特殊。从这一意义讲,造像是心理知觉的完形同构。
在世界上,人是唯一能把宇宙三大部——自然、生命、心灵——群集起来的创智,创智的完形,是同构心欲场的艺术空间。本书有一章花了极大努力,才让我略感满意的文字,即“性知觉”的精神象性,原因,不只在于国内首次提出美的性知觉致因论,更在于,美的范畴的完形体验,才是创意的根本。我总好说,在一个诱人的女人体前,定向会发现什么,是具象的“好看”?还是更多?显然是后者,是精神象性一一柔美、秀美、清美、丽美、润美、丰美……,等等。格式塔变形,使心理定向同构目标,千差万别,定向瞬间具象的特殊复杂性与多变性,使创意完形成为艺术的奢侈。
格式塔最基本的设问,是一个人开窗后,看到外面的是什么,是状貌、空间、背景,还是点线、色相、灰度?视知觉是具象的群集体验,而不是类集组合。
鉴此,作为造像的绘画,在眼中经验了三个重要概念——思想范畴:形体、形状、图形。
对干整体,眼中的形象是貝有闭合环域的不完全形,形体的背光球面,视线无法捕捉。因此,面对形体,形状是眼睛可以把握的基本特征之一,这就是本体的哲学遮掩性。人类艺术科学最有意义的发生,是图形的思维。当人眼能经验几何的数学抽象时,形状才进一步变换为造型抽象,于是,感光反映,成为空间投影、透视缩短、层级递阶等等重要范畴的发生。造型有了这一科学范畴体系,瞬间具象才转变为目标心境。细心的读者,在本书己多次体这类表述,在此,需要强调的是,由形体——形状——图形的变换,引发的造型创意,对于眼睛中的思想,又具有怎样的格式塔意义——造型?
同构变换的造型心理知觉,会在眼睛面对形体时,把经验的形状,创意为有意味的图形,这一变换,有四大范畴:
一是轴对称变换

如果连接新图形与原图形中每一组对应点的连接线段都被同一条直线垂直平分,这样的全等变换称为轴对称变换,每组对应点互为对称点,垂直平分对称点所连线段的直线叫做对称轴。




达芬奇《维特鲁威人》1485年,收藏于意大利威尼斯学院




中国陶瓷艺术大师  戚培才《指画·夜曲》(憨牛居藏珍)




二是平移变换
平移变换简称平移或直移,图形在欧氏平面上(欧氏空间中),把每一点按照已知向量A的方向移到pr,使B =A,如此产生的变换称为平面上(空间中)沿向量A的平移变换,简称平移。



埃舍尔《变形I》1937年




埃舍尔将人渐变成一座城市,这里我们可以把f(x)看作是人,而把g(x)看作是城市。埃舍尔的画艺术地复原了这个渐变过程。由一个图形改变为另一个图形,在改变过程中,原图形上所有的点都向同一个方向运动,且运动相等的距离,这样的图形改变叫做图形的平移变换,简称平移。
1938年,埃舍尔又创意了《天与水》。也是一种变换,与《变形1》不同的是,不是物体的直接变形,而是背景与物体同时变形,互为衬托。我们可以把水看作是实空间,天看作是虚空间。这幅画里两个空间共存,各有特征,互为背景,通过渐近完成了从实空间的鱼到虚空间上的鸟的变换。两个空间里的两种生物以这样的形式连接起来,像是一首古诗:“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陈斌《风祭之三》31.5×62.5cm(憨牛居藏珍)





陈斌喜欢平移变换,中国画的平移空间是最值得国人研究的所在。我常年大声疾呼。因为,平移空间是极少可与西方谈经辩道的所在。《八十一神仙图》、《清明上河图》,等等,都是国人哲思。可惜,中国画的情绪与“述尔”,导致至今“不作”,很遗憾。真希望能早见有中国哲思的教科书。



三是旋转变换
简称旋转。欧氏几何中的一种重要变换.即在欧氏平面上(欧氏空间中),让每一点P绕一固定点(固定轴线)旋转一个定角,变成另一点P′,如此产生的变换称为平面上(空间中)的旋转变换。此固定点(固定直线)称为旋转中心(旋转轴),该定角称为旋转角。旋转是第一种正交变换。
杜尚《走下楼梯的裸女》,就奇妙地利用了旋转。在平面内,他把一个图形绕点O变换一个角度的图形,定为旋转,点O叫做旋转中心,变换的角叫做旋转角,“连贯动作”在图形上的点P经过旋转变为点Pˊ,这两个点就叫旋转的应点,杜尚把它视作“未来主张”。 可见,在超现代派创意中,空间的“连续”,又寓意现在与未来。理解艺术,己超越了县象的空间本体。




达利《旋转的肖像》,1952年


这是一幅“球体组成的少女”画像。画面由一排排整齐圆球构建,近大远小、错落有致、动感十足、
超空旋转。达利是弗洛伊德学说的忠实拥趸和践行者,他多次公开表示对这一学说的喜爱,并希望他的作品表现出弗洛伊德提出的“无主观自我意识”的潜意识状态。画面,一环大球染黑并在圆外添上曲线化成头发,构成画家妻子卡拉的肖像。卡拉是陪伴达利五十年的妻子,虽年长达利十几岁,但两人相伴至老。他们相识于一个偶然的机会,那是1929年的朋友聚会,达利认识并夺得已为友妻的卡拉,使她成为自己的情人、妻子、密友、模特与灵感的源泉。达利说过:卡拉,我之所以画你,同时也是用你的血画成的,因此从今以后我决定在署名将我们俩的名字联系在一起卡拉·萨尔瓦多·达利。                              
达利是一位具有非凡才能和想象力的艺术家,以探索潜意识的意象著称。《记忆的永恒》等揭开了时间最为神秘的面纱,跨越了时代、呈现出现代物理学对世界的不同诠释。1982年,西班牙国王胡安卡洛斯一世封他为普波尔侯爵,与毕加索、马蒂斯一起被认为是二十世纪最有代表性的三个画家。在广岛和长崎的原子弹爆炸后,达利又开始对核物理和原子衰变理论着迷,也是他重新对天主教产生兴趣的时候,这,开始了他的核神秘主义时期。这期间,他等待科学的思想作为基督教合理化的手段,意识到物质是由原子组成的。把梦境的主观世界变成客观,把科学的思想作为艺术的手段,就是达利的定向。



倪久龄《元曲三百首书画集·乔吉[幸福]》73×72cm(憨牛居藏珍)


四是相式变换


相似变换是指由一个图形到另一个图形,在改变的过程中保持形状不变(大小方向和位置可变)的图形。
安格尔是科学理性的代表,其所代表的学院派,是一座无法超越的巅峰。现今,许多人并不理解,认为反对浪漫,恪守古典的他,也反对革命。其实,他是十九世纪晚期、二十世纪早期的革命先驱。安格尔问题,现今看,也具有重大意义,因为古典主义是现实科学理性,但若线条过于精美,就偏于技术卖弄,丧失艺术性。65岁的安格尔,在面对《路易斯·奥松维尔伯爵夫人》的创意时,认真思考了客观、写实、真实、艺术的关系,用新古典主义范式,象征资产阶级革命的旗帜。
安格尔的定向,看到了什么?镜像相似变换。
即把一个图形换成与它镜像相似的(负相似)图形。使得两个相似图形的每对对应三角形有相反的方向,每对对应角有相反的方向。
科学理性,让艺术县有了生命。新古典主义美术的特征是:选择严峻的重大题材(古代历史和现实的重大事件),在艺术形式上,强调理性而非感性的表现;在构图上强调完整性;在造型上 重视素描和轮廓,注重雕塑般的人物形象,而对色彩不够重视。法国新古典主义美术从维安、达维德到安格尔,取得了最优秀的成就,并达到高峰。以复兴古希腊罗马艺术为旗号的古典主义艺术,早在17世纪的法国就已出现。在法国大革命及其政治和社会改革之前,有一场纯粹的艺术革命,这就是新古典主义美术运动。与衰落的巴洛克美术、洛可可艺术风格相对,它代表借复古以开今的潮流,并标志了一种新的美学观念。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与启蒙运动和理性时代相适应的美术样式。
科学理性,是新古典主义的重要特征,构图严谨和变换科学,是思维的前提。
安格尔让年轻的伯爵夫人站在壁炉前,后面的镜子映射出她的头部和颈部。 她穿着优雅,荷兰代尔夫特蓝色丝绸礼服,华丽的褶皱和细节,几件黄金首饰,以及在她的头发华丽的红丝带和玳瑁梳子。 一只胳膊跨越她的腰间,另一只则是向上弯曲,她的手藏在她的下巴下面。这件肖像造型绝对严谨准确,线条仍为安格尔的信念——是绝对地压倒一切的形式。绘画性的增补,通过精致的构图变换,添加了活跃生动的气韵,鲜艳的色块让精神情感亦有了不同于以住的光谱。




安格尔《路易斯·奥松维尔伯爵夫人》



可见,
艺术的定向——取向现代的艺术,最大特点是取向科学,从达芬奇一安格尔一塞尚——杜尚一达利的追求中,可以体味西方几百年艺术艺术定向演变的共性。




在这几百年中,中国画则更偏向笔墨情绪,多了率趣,少了科学,这是最大的不同。
特别是今天,中国画一直未能摆脱五四后西学东渐的影响,其理解能力,主要滞留在徐氏首肯的院体派理性模式。正如上面分析的,对于院体派的后来革命,又缺乏科学的基础认识。
尤其改开以来,西方古典院体的东渐,又被片面变相为以宣纸画素描,以皴擦为“调子”的所谓新文人画演义,和以大型工笔色调制作,成为时尚,越精越腻,全国美展呈相“大甜腻”的取向,彻底偏离了绘画性与传统性,完全丢掉双勾流脉,握毛笔的根本不懂也不会线条,只知一味描模,致使中国画走入了四不象的歧途。
我一直批判这类忘祖无种的混象。认为,这不是现实的正确与科学。但有一点,我不忘时时提醒,即中国画本体是什么?从那来?到那去?
我们现在看到的中国画,与唐宋前差了什么?取向明清,写意情绪又让国人丢了什么?徐渭悲催、八大遗愤的个性,能代表中国画远古即生的笔墨吗?看不到光线的绘画法则,就应该像明清后这么走?唐宋的立本精神又何在?
呜呼,我们的眼睛该怎样重新审视中国艺术发生史和演绎史,不搞清昨天,恐怕明天是什么,永远不会清晰。
进一步用比较研究来看后现代的中国画取向,我有切切深痛。当下,握着毛笔的专业画家,几乎无人看得懂杜尚与达利,认为,这是异想天开的乱画。孰不知,这正是无法定向现代的悲哀,专业无知专业前沿,看不到,自《点、线、面》的理解艺术问世,造型在哲学本体的探索,更偏向“存在”与“科学”,简化与构图的绘画哲学,精神场与行为场的整体论诠释,从更深层次逻辑为艺术,杜与达的认真、切入、深刻、科学,根本不是一般人能理解的。启码,眼前,我没看到一幅握着毛笔的人能像达利那样认知物理时空,能像杜尚那样理解瞬间存在,能像他们那样,立在世界最高美术殿堂,让人欣赏,什么是艺术新的教科书。
说到院体,安格尔六十高龄后取向科学、强调绘画性、扛起革命大旗的努力,又有几人理解,线条性是生命,绘画性是生机,在老年安格尔身上又是怎样统一的,他凭什么用《路易斯·奥松维尔伯爵夫人》,封住了一直盯死他且苛刻万分的评论家的嘴?
无知美盲断言的上述肖像不是写意、不是精神、不是情绪的二百五,在取向科学与革命的安格尔前,为何十分可笑?根本,就在于他们根本无法理解什么是作为艺术的哲学。



闭合群集数学意义的发现,整体论的范畴才最终具有了现代科学意义。整体论的完形,即然是自然、生命、心灵的三元交集,那么,我们看到的“形”,就是大于部分之和的整体特殊。这有别于还原论的解构思维。三个交集的科学抽出三个主要的概念——数量、秩序、意义,以解释人们对形性环境场的组织。
一切知觉的组织,都是构架里的组织,而且必定依赖于构架。只要环境允许,构架总是恒常不变的。事物与构架的区别总是最根本的。人们通过对知觉现象的分析,确定了事物形状的三种特性:闭域性、活动性、恒常性。
造型是三种特性、三大概念、三元交集的作为整体特殊的组织构架。
《美的选择》,就是在这样一个基础之上,展开了有关整体论的范畴论。在整体的特殊中,我给出三点基本认知:
第一,参考我的有关拙论,这本质是数理逻辑的命题系统,即使只作表里介绍,也需要有深度的入门门槛。在此,不赘述,只强调,国内,至今尚无一本属于范畴论的专业美学教科书,也尚无一本有数理逻辑支撑的可谓词演绎的中国美术范畴史。现所谓打着范畴旗号的文字,均是离范畴论十万八千里的不懂群集的外行“自撰”。
第二,本书仅给出作为整体范畴论的基础范式:
定向、动向、平衡、形状、形式、空间、分离、闭合、连续、变换、对称、层级、张力、欲性、心场、表现、象征。
第三,艺术的定向,本质是用眼睛去看的历史,因此,本书另一线条,是美术史的主体运动,离开了这一脉络,我们将无法探究,不同运动时期,作为发现的眼睛,到底看到了什么?



十分感谢,耐心的读者,在现今十分烦心的环境中,还能静心阅读作为整体特殊的定向范畴。
这,让我看到了中国美学取向科学的基础。
我欣慰,
我坚信,

我守望。




张卫《梨园梦》176×192cm(憨牛居藏珍)



评论
还可以输入 1000个字符
全部评论(9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