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美网
扫码关注 中国美网 有礼相送

香茶难消忧国泪,闲谈未敢念祖恩——《茶余闲谈》我见一二

来源:中国艺术品理财网 ·6795 浏览 ·2025-05-16 20:43:17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悲愤的河流/这无止境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林间无比温柔的黎明。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因为爱,所以忧患。因为爱的深切,茶余闲谈不再是轻松的休闲文字,而是凝重的表达。

香茶难消忧国泪,《茶余闲谈》一书,以一己之文字,感国民精神之痛,咏文化之哀,字里行间全是拳拳的赤子之心。捧读之余最感动人心!端坐在美国的公寓,翻开金京模老师这本《茶余闲谈》,深沉的忧患和家国的关怀扑面而来。字里行间跳跃的是“唤醒民众,拯救家国”的脉搏。他为这本书定下了调子:“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传承中华文化有着非常重要的社会价值。文化是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民族力量的源泉。中国人富起来了,我们不想成为暴发户的形象,就该去谈文化;要谈中华文化的传承;要树起对中华文化的执着;对中华文化的担当;对中华文化的自觉,对中华文化的尊重。”

书中开篇说茶就给了我耳目一新的印象。作者用文字细致描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品茶这种较为优雅和闲适的艺术享受。雅士们饮茶都有个说词:一曰“焚香除妄念”,指的是点燃香,来营造一个祥和肃穆的气氛;二曰“冰心去风尘”,就是用开水再烫一遍本来就干净的杯,做到茶杯冰清玉洁、一尘不染;三曰“玉壶养太和”,把开水预先倒入瓷壶中,使水温降至80度左右;四曰“清宫迎佳人”是用茶匙把茶叶投放到杯中;五曰“甘露润莲心”是杯中注入少许热水,起到润茶的作用;其后曰 “凤凰三点头”“望玉沉清江”“观音捧玉瓶”“春波展旗枪”“慧心悟茶香”“淡中品致味”,最后才是自斟乐无穷,说独品得神,对品得趣,众品得慧。书中的一行行字,仿佛让我听到了茶马古道被历史滚滚车轮碾压后,发出的清脆声音,让我从书中得以窥见雅茶文化全貌。

金京模老师绝非史学巨擘,但他笔下别有一种魔力,他让我们感受到历史呼啸而来的气势。在金老师笔下,历史就有了生命,不再是遥远而苍白的。历史是由我们人类一点一滴所创造的,而书写历史就是回顾历史,让已经泯灭的历史,借由书中的描写再次生动起来。他对文化传承的深刻反思振聋发聩。书中提到:”与日本茶道相比,我们在饮茶品茶时应当具备的感悟的思想空间少之又少,仅剩下的那点空间也被时代的巨浪打得浪花散尽,何从谈起独品得神,对品得趣,众品得慧。我认识一位女士,正是青春年华车载古书,手卷千书,立志弘扬中国茶文化。可是我真替她担心,纤细的身体能否扛得住时代风浪,在风云中扎下根发芽生枝叶茂结果。那么我们与不产茶的英国相比又有什么区别呢。”

据记载,英国是茶叶进口第一大国,英国人平均年消费茶叶的数量是2-3公斤,是中国人均消费量的5-6倍。英国人不像我们,谈茶文化就提到4700年前的神农时代,是否有实证那又是另一回事。可是追问到饮茶是否成为家庭必备的饮料,饮茶是否成了生活的必需时,答复是不自信、模糊。英国则不,英国只有短短几百年的饮茶历史,茶文化已经形成气候和独特风格。由美味点心、精致的茶器、品茶组成的英国下午茶,“茶”是绝对的主角。而美国的波士顿倾茶事件足以证明了当时英国下午茶的文化入侵的本质。金老师以他独到的文化视角写下了茶文化中虽不浓重,却绝不清淡的一笔。

全书贯穿其间的就是“以人为目标的现代性”,从继承人道关怀的传统到人性的觉醒,这都是中国文化的使命。当你翻开这本书,春天气息扑面而来,分分钟被生命萌动的文字迷醉,每一句都是文字享受;却又能看见一个涅槃的灵魂在熊熊燃烧,饱含对生命、自由与艺术的深刻思考。

谈到中国画,书中写道:我们每一位“中国画”画家应该牢记,画什么?怎么画?必须自个掂量。艺术发展到了今天,早已不再是画个小鱼小虾竹梅菊兰这种雕虫小技。也不是写几个字的书法来陶冶情操。我们在接受艺术作品的过程中,经过欣赏、尝试、领略、联想能产生喜悦的快感,创作的动力来自于这种心情,而不是来自于腐朽的古人的技巧中。我们要认识到大自然和人体之美无处不在,可是“中国画”家们眼睛所接触的只是古人的作品,他们只能临摹这些作品,不久只能临摹临本的临本。辗转相传越来越间接,每一代人都和原来的模型远离一步,作品不再有个人的思想、个人的情感,都成了一架印版式的机器,远离了大自然和人,“作品”中充满着变态的、主观意识造出来的丑陋的形体。中国画到了这个地步,真是病入膏肓,行将就木。

笔者以其高超的纪实手法、犀利的见解、恰到好处的幽默感让每个爱好中国文化的人都无法拒绝这丰富的思想盛宴。作为地质学家和画家的他,用饱满的激情和丰富的文学技巧,展示了绘画与时代的关系。

艺术应当走在社会的前沿,要成为关注当下社会政治、经济、民生的综合性、多维度的复合体。他一针见血指出:画家们还在故人堆里翻找出路,那基本上把自己纳入传统的手艺人范畴,与艺术没有什么关系。他们的作品不是涂鸦式就是装饰画,这是画家们没能从古人的禁锢圈中走出来,对“画”的创作没有激情的源泉,始终活在一潭死水中,所以作品很呆板,千人一幅画,千篇一律人类文化史证明,一切艺术宗派都是在忘掉正确的模仿,抛弃活的模型的时候将衰落。

书中不乏直言: 我们一定要牢记一个人没有精神站立不起来,一个民族没有精神强大不起来,这种精神就是中华文化。 通过文化的剖析,我们可以深深地体会到决定国家命运的不是什么GDP,也不是什么武器。而是国内矛盾的完善解决与高素质的国民精神。这本书让我最为欣赏是,整本书都用十分细微的笔触,将中国文化的元素讲述的详实无比,也最为真实地还原五千年中华历史为根基的中国人的生活情趣。笔者坚信,文化是一座大厦,只能下天大的决心把每块基础砖修好,那么中华大厦才不会坍塌。

众所周知,自“五四”新文化运动、“文化革命”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已被横行而来的西方文化顶替,而且其残存的部分也正在被全球化过程进一步扫荡,等到中国传统文化所剩无几时我们还能称得上中国人吗?随着巨额资本的社会注入,人们都在追求金钱及物质享受,歌、舞乃至写作都要与经济利益挂钩,本应得到大发展的中华文化却被冷冻、被遗弃,甚至被毁坏。

当今到处都是“专家”们打着文化的旗子,大讲特讲杂七杂八的生存法则,收取巨额的听课费,这些人个个把自己打扮成油头粉面,以智者出现在公众面前,完全丧失掉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礼义廉耻。可惜的是当今中国人素质很差,到国外中国旅游团经常席卷自助餐、集体插队、大声喧哗、目无旁人。谈到教育,中国教育教知识不教做人,中国教育教知识不教方法。现代教育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花在知识教育上,而做人的道理、道德品德教育和做事能力技能的培养等方面缺失严重或可以说几乎没有,而且教育本身成为暴利行业之一。今日中国大学生,尤其是大学教师“人文素质”之低下,真让人触目惊心。这不完全是大学院墙内的教育问题,而是百年革命给后人带来的效应。我们不从根子上剖析问题,很难找出正确的出路。要知道,我们盼望的日子是夜不闭户,路不拾遗,没有防盗铁门,没有高大围墙,没有保安的生活环境。

金老师自有连着中国国民筋骨的血肉感情,和鲁迅先生一样的犀利。他总结道:从书中这些活生生的例子看,中国国民的自我陶醉思想很重,我们应该再忍一忍,忍到解决了贫富两极分化和形成了能够感召世界的道义精神之后,在解决了有毒食品之后,在解决了假酒假药之后,在民宅拆除了防盗门防盗窗之后,在学生上学放学不再用家长接送之后,至少是等到我们国家统一之后,等到全国人民平等地受教育、享受医保、住房保障、公平地就业之后等到那个时候,我们有充足的时间可以向世界宣布中国人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民。不拆除民宅的防盗护栏之前我们要做的事情依然多,千万不能自我沉醉于无知的境界里。 我们要做的事情太多太多,件件事情都关系到我们民族的兴旺。

书中推崇道,人必须改善自身,而改善自身的工作依然是文化的责任。优秀的文化效力于开启明智,重铸民魂,或者干脆叫改造国民性。到了现在,依然是一个重要的题目。“没有自由、真诚、信仰和幽默滋润的民族,其文化必日趋虚伪;生活必日趋欺诈;思想必日趋迂腐;文学必日趋干枯,而人的心灵必日趋顽固。”在这样的历史进程中,中国终于成长为一个大国的“胚子”,并且向世界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我们都知道,这种思维是一种伟大的愿望,它需要科技、体制、个体素质因素外,“文化”是最根本的要素。看一个文化是不是活着,就要看她的基本精神是否还能打动活着的人们?也要看实际生活和历史进程是否有呼应?所幸的是中国传统文化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社会结构还存在,我们通过新冠肺炎疫情可以看到中华民族精神在民间,这就是大国崛起的基础,这种精神坚如磐石!中国传统文化赖以生存的社会土壤——以孝为先的中国家族文化是伟大而神圣的!

一杯茶品人生沉浮,平常心造万千世界。《茶余闲谈》是装进口袋的治愈与哲思,满足了每个文化爱好者的光荣和梦想。《茶余闲谈》是国际社会读懂中国的一把新钥匙。

美国前总统尼克松提到:“当有一天,中国的年轻人不再相信他们老祖宗和他们的传统文化,我们美国就不战而胜了。” 中国人该觉醒,找回丢弃的信仰,有信仰的人看来,信仰都具有神圣性。这种神圣性使信者严以自律,使信者的思想具有很高的社会意义。过去我们常提到大海航行靠舵手,我们失去了信仰使人生变得迷惘彷徨,了无生趣。 一个古老国家的文化,能激起一代中国年轻人的共鸣,那是因为我们也有梦想,而且向往光荣。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国家领导人在不同场合多次阐述中国梦,强调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中国共产党革命斗争的战斗力来自官兵平等、军民一家亲,新中国的建设热情来自劳动人民当家作主。这就是中国文化信仰。信仰左右人的一生:人生目标的确立;奋斗历程的把握;精神境界的陶冶;驭挫勇气的养成;道德魅力的塑造;身心关系的调整;人我关系的处理;乐观情趣的培养;紧张情绪的疏解等,都离不开正确的信仰。

这本书属于每个热爱文化、关心国家命运的人,从书中来解读中国这个文明古国曾经遭受过的苦难与奋斗的历程,以及这个国家的光荣与梦想能够让我们重新找到安放理想的角落、滋养灵感的土壤,以及一段不被定义的人生。愿你在这本书中看见更辽阔的风景,也在其中找到追寻梦想的方式。时光不可能倒流,我们也不能回到往昔岁月。就让我们珍惜当下,奋勇向前,逆水行舟,在中国文化的宝库汲取动力和营养,不论结果如何都应忠实于内心。坚持真理,就是对国家最大的奉献。

我想说,有一种超脱,叫《茶余闲谈》;有一种高逸,叫《茶余闲谈》;有一种欢喜,叫《茶余闲谈》。(撰稿人 师帅)

师帅,祖籍湖南长沙,国际法律师、专栏作家,美国华盛顿作家协会会员,现担任全美中国作家联谊会副会长。热爱写作,用心记录海外华人生活和思想情感,传递美好情感。出版散文诗、文艺评论、传记文学等作品二十余种,百万余字,在《人民日报》、《中国诗刊》、 《国际日报》多次获奖。翻译作品美国法学名著《风险与理性》、《如法所能》由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出版,入选“中美元首法律交流计划”图书奖,在美国驻中国大使馆作为专家库文献收藏,获得海内外读者广泛好评。

(图为笔者参加中国驻美大使馆文化活动留影)

《茶余闲谈》作者金京模先生

昆仑山人简介

金京模(昆仑山人),1940年3月20日出生于长白山东麓龙井。童年随父母、姐姐在抗日义勇军中成长。1958年参加地质工作,从此与山结了一辈子的缘。

1979年出版《野外地质素描》(合编 地质出版社出版)

1979年出版50余万字长篇小说《青山之鹰》(延边人民出版社出版)

1984年出版41万字的《地貌图说》(科学出版社出版)

2000年-2019年,完成了2000多幅中国画作品;10余幅长卷作品;朝鲜、韩国三千里江山巨幅系列作品;世界最大的中国画作品<中华江山图>;400米长卷<丝路历史长河图>等一系列作品

2018年完成了30余万字的自传体小说《瀚海孤影》

2019年-2024年,完成28万字《茶余闲谈》

2023年12月16日在京举办著名地质科学艺术家金京模“江山揽胜”绘画精品展暨艺术研讨会

2300米长,3.6米宽《中华江山图》开篇(请将手机逆时针旋转90度观看)

2300米长,3.6米宽《中华江山图》结尾(请将手机逆时针旋转90度观看)


评论
还可以输入 1000个字符
全部评论(9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