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美网
扫码关注 中国美网 有礼相送

新中国“最年长”运动会的文化融合密码

来源: 新华网 ·82277 浏览 ·2019-09-16 00:00:00

   “我们的赛场,在高山,在大海,在草原,同一个心愿,点亮中国梦的火焰,共同的奋斗,我们阔步向前,从没有如此接近梦想的终点……中华儿女,共同创造美好明天。”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正在河南郑州举行,大会主题歌《奔跑的梦想》唱出了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心声。


文化融合


  西南区傣族运动员刀正中(起舞者)和刀良友(击鼓者)在1953年全国民族形式体育表演及竞赛大会上表演象脚鼓舞(1953年11月摄)。  新华社记者 陈正青摄


  体育强则中国强,国运兴则体育兴。体育承载着国家强盛、民族复兴的梦想。发端于1953年举办的全国民族形式体育表演及竞赛大会,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已精彩绽放66年。作为新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综合运动会,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成为展示少数民族风采的闪亮舞台,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凝聚各族人民同心同德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不懈奋斗。

  发展民族体育,一个民族都不能少


文化融合

新疆代表队选手阿迪力在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表演达瓦孜(2019年9月13日摄)。  新华社记者 朱祥摄

  

  在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上,48岁的阿迪力又一次登台表演古老的维吾尔族传统技艺达瓦孜(即“高空走绳”)。惊险、刺激的表演,赢得观众阵阵叫好。阿迪力出生在新疆一个达瓦孜世家,11岁时,他就代表新疆参加了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


文化融合

华北区代表马瑞兰在1953年全国民族形式体育表演及竞赛大会上表演步射(1953年11月摄)。  新华社记者 张瑞华摄


  阿迪力家族是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的历史见证者。1953年,阿迪力的父亲、新疆英吉沙县农民吾守尔,受邀参加了在天津举行的“全国民族形式体育表演及竞赛大会”(即第一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当年的大会,虽然仅13个民族的395人参加、只有5个竞赛项目,却是新中国举办的第一次民族体育盛会,在新中国体育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文化融合

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在呼和浩特开幕(1982年9月2日摄)。  新华社记者 白斯古郎摄

阿迪力参加的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于1982年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举办。当时适值改革开放初期,经国务院批准,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由国家民委和国家体委(现国家体育总局)主办,由地方承办,每四年举行一次。

“从第二届到第十一届,我连续参加了十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几十年来变化喜人,已成为56个民族大团结的盛会。”阿迪力说,大会的规模越来越大,参与人员越来越多,运动项目越来越丰富,比赛规则越来越完善,赛事表演越来越精彩,各族同胞交流越来越深入。

在第三届上,首次启用了会徽、会旗、会标;在第四届上,第一次有了会歌,即那首后来广为流传的《爱我中华》,台湾少数民族首次组团参加;在第五届上,中国人民解放军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首次组团加入;第六届由北京和西藏共同承办,设北京赛区和西藏赛区;第七届在宁夏举行,大会至此“走”遍5个民族自治区;第八届在经济发达的沿海省份广东举办;在第九届上,取消金、银、铜牌的奖励体系,突出群众性和参与性;在第十届上,汉族运动员开始参加集体项目……


文化融合

会徽方队和会旗方队步入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开幕式会场(2019年9月8日摄)。  新华社记者 周密摄

河南是中华文明重要发源地之一,处于东西南北重要交汇地带,自古是中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地区。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在河南郑州举办,是大会首次走进我国中部省份。本届运动会共有56个民族的7000余名运动员参赛,设有射弩、押加、独竹漂等17项竞赛项目和194项表演项目。


文化融合

广东代表队队员邓靖枫在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押加61公斤级比赛中(2019年9月10日摄)。  新华社记者 李安摄

“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在发展中不断完善,已经成为我国影响力最大的民族传统体育赛事。”中央民族大学体育学院教授方征说,举办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是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的重要内容,是发展社会主义体育事业的重要手段,是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有效平台,是推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措施。

弘扬民族文化,撑起文化传承“守护伞”

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挖掘和保护提供了赛事引领、制度保障和行政支撑,也因此成为民族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载体。


文化融合

广西队与重庆队在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花炮第一轮比赛中拼抢(2019年9月9日摄)。  新华社记者 黄孝邦摄

作为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17项竞赛项目之一,花炮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曾流行于广西壮族等少数民族中。20世纪80年代初,当时还是足球裁判员的黄自贤,在一次下乡调研过程中,偶然发现活跃在田间地头的抢花炮活动,他深深地被吸引,“这么有观赏性、竞技性,不被外人知晓真是太可惜!”自那以后,黄自贤拟写花炮比赛规则,大力将花炮转化为竞技比赛,并在全国推广。1986年,花炮在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上被列入竞技项目。

“借助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的平台,花炮从一项散落在民间的传统体育运动,走出了广西,走上全国舞台,相信有一天还会走向世界。”今年年近七旬的黄自贤说,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为民族传统体育提供了展示和交流的舞台,让各个民族体育项目越来越规范化、系统化,这不单是对民族传统体育的一种传承和保护,更是对民族文化自信的一种激发。


文化融合

获得一等奖的云南代表队选手鲁主在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民族传统弩混合团体决赛中(2019年9月9日摄)。  新华社记者 冯大鹏摄

正因为有一批像黄自贤这样的人不懈努力,在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上,人们可以欣赏到来自全国各地原汁原味的少数民族体育活动:射弩,来源于生活在高山峡谷的傈僳族等民族的狩猎生活;珍珠球,来源于满族人民采珍珠的生产活动;龙舟竞渡则是苗族、傣族等临水而居的少数民族祭祀水神、祈求平安和丰收的重要仪式……近年来,全国陆续挖掘整理的上千个传统体育项目中,有700多个来自少数民族。


文化融合

参赛队伍在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龙舟混合组标准龙舟200米直道竞速预赛中(2019年9月9日摄)。  新华社记者 李安摄

“中国对民族传统体育的挖掘令人敬佩和叹服,这种挖掘持续深入,富有成效。”多次观摩过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的日本早稻田大学体育人类学专家寒川恒夫教授曾说,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的体育文化资源非常丰富,而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是一次集中展示的机会,让中国古老的体育文化绽放出了绚丽色彩。


文化融合

宁夏队选手斯琴格日勒(左)与安徽队选手阿如很巴特尔在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搏克男子团体循环赛B组比赛中(2019年9月14日摄)。  新华社记者 赵戈摄


北国草原的“蒙古式摔跤”搏克、西北回乡的“平民曲棍球”木球、南国大地的“中国式橄榄球”花炮、帕米尔高原上的高空走绳“达瓦孜”、白山黑水间流行的朝鲜族打秋千、雪域高原上的“大象拔河”押加……在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上很多备受追捧的民族体育项目,体现了农牧文明与现代文明的融合,或成为群众喜爱的健身休闲方式,或成为展示民族文化的特色项目,或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不同的民族,生产生活方式、历史发展轨迹、自然社会条件存在差异,孕育出了各具特色、多姿多彩的传统体育文化。”国家民委相关负责人说,历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在注重提升竞技水平和比赛成绩的同时,更加注重弘扬体育精神、挖掘文化内涵、展现人文特色,更加注重以文载道、以文化人,增强中华文化的凝聚力、影响力、感召力。

增进文化认同,铸牢民族共同体意识


文化融合

在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拉萨分赛场女子射弩立姿颁奖仪式上,获得冠军的西藏选手次旺曲珍(中)在领奖台上手举鲜花向观众致意(1999年8月21日摄)。 新华社记者 赖向东摄

射弩项目西藏代表队队员次旺曲珍,已是第六次参加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她的本职工作是西藏林芝市波密县完全小学教师,曾在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上拿过金牌。“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让各民族同胞因体育相聚,给大家创造了相互交流的机会。”次旺曲珍说,“多次参加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我在全国各地交了很多好朋友。”


文化融合

广西队球员韩忠长(右)与广东队球员万嘉隆在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珍珠球男子C组循环赛中拼抢(2019年9月10日摄)。  新华社记者 李嘉南摄

次旺曲珍参加的射弩比赛,起源于云南等南方地区,原本在傈僳族等少数民族中盛行。在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的推动下,各民族将本民族的特色传统体育在更大范围内推广,原来仅局限于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区的“特产”,逐渐成为各民族的共同财富。花炮、龙舟、板鞋竞速等南方少数民族传统项目,如今在北方大地越来越流行;东北满族人民酷爱的珍珠球,在西南少数民族中也生了根。

在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上,这样一种现象越来越普遍——运动项目起源民族或地区,在该项目比赛中未必能占上风。在第八届上,西藏队拿到了希日木(朝鲜族式摔跤)和格(彝族式摔跤)的冠军,而北嘎(藏族式摔跤)的冠军却被新疆队夺走。在第九届、第十届上,起源于西北回乡宁夏的木球比赛中,湖南队分别拿了一等奖、二等奖。


文化融合

宁夏队球员马玉河在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木球半决赛中击球(2019年9月15日摄)。  新华社记者 胡超摄

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民族式摔跤项目裁判长、天津城建大学体育部主任王建华说,单从运动项目起源上,越来越难判断获奖情况,说明各民族文化认同越来越强,反映出民族体育文化大融合的趋势。

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第十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列入竞技项目的民族健身操规定动作融合了维吾尔族舞蹈的头部运动、景颇族的甩银袍、藏族的手臂运动、蒙古族的硬肩、土家族的拍打动作等20多个少数民族的舞蹈元素,传承与丰富了中华民族的共同文化遗产。


文化融合

湖南队选手在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运动会木球决赛颁奖仪式上欢庆胜利(2011年9月17日摄)。  新华社记者 欧东衢摄


“许多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为多个民族所共有,成为维系民族感情、增进民族认同的载体和符号。”方征说。

“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长期以来,尤其是新中国成立70年来,56个民族加强交往交流交融,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四年一度的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高举各民族大团结旗帜,引导各族群众增强了对伟大祖国的认同。


    中国美网


    欢迎注册美网会员,新闻资讯自助上传!


关注更多艺术品价值


、文化融合



评论
还可以输入 1000个字符
全部评论(9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