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中国绘画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发展,其间有多次的变化,每次变化都伴随着功能或创作风格的变革。在历次的变革之中,画家们都会遇到一个选择题:是复古还是创新?无一例外的,中国的画家都对古代的先贤们有着深厚的敬意,于是总是脱离不了复古的冲动。不过有些画家在复古之中开创了新的面貌,有些画家则在复古中逡巡不前。本文旨在通过对中国画论的研究,探讨古人对于复古与创新的态度,籍此提出本人的思考。
一、 中国元代以前绘画的复古与创新
早期的绘画多为文字的附属,起着宣传教育的作用。但是魏晋之后,人们开始对美有了自觉意识,使绘画独立出来,并且加以研究,使之从技法上不断完善。
明代宋濂和王世贞的论述充分说明了宋以前的变革之频繁。
“古之善绘者,或画《诗》,或图《孝经》,或貌《尔雅》,或像《论语》暨《春秋》,或着《易》象,皆附经而行,犹未失其初也。下逮汉、魏、晋、梁之间,讲学之有图,问礼之有图,列女仁智之有图,致使图史并传,助名教而兴群伦,亦有可观者焉。世道日降,人心漫不古若,往往溺志于车马士女之华,怡神于花鸟虫鱼之丽,游情于山林水石之幽,而古之意益衰矣。是故顾、陆以来,是一变也;阎、吴之后,又一变也;至于关、李、范三家者出,又一变也。譬之学书者,古籀篆隶之茫昧而惟俗书之姿媚者是耽是玩,岂其初意之使然哉!虽然,非有卓然拔俗之姿,亦未易言此也。”(画原明 宋濂撰)
“人物自顾、陆、展、郑以至僧繇、道玄一变也,山水至大小李一变也,荆、关、董、巨又一变也,李成、范宽又一变也,刘、李、马、夏又一变也,大痴、黄鹤又一变也。赵子昂近宋人,人物为胜;沈启南近元人,山水为尤。二子之于古,可谓具体而微。大小米、高彦敬以简略取韵,倪瓒以雅弱取姿,宜登逸品,未是当家。”(艺苑巵言论画 明 王世贞撰)
这一时期的创新非常多,虽然各有师承,但是大家并不拘泥于古,竞相创造出新的画类或新的技法。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描述了这一盛况。
“魏晋以降,名迹在人间者,皆见之矣。其画山水,则群峰之势,若钿饰犀栉。或水不容泛,或人大于山,率皆附以树石,映带其地。列植之状,则若伸臂布指。详古人之意,专在显其所长,而不守于俗变也。国初二阎擅美,匠学杨、展精意。宫观渐变,所附尚犹。状石则务于雕透,如冰澌斧刃;绘树则刷脉镂叶,多栖桔苑柳。功倍愈拙,不胜其色。吴道玄者,天付劲毫,幼抱神奥。往往于佛寺画壁,纵以怪石崩滩,若可扪酌。又于蜀道写貌山水。由是山水之变,始于吴、成于二李(李将军李中书)。树石之状,妙于韦鶠,穷于张通(张璪也)。通能用紫毫秃锋,以掌摸色,中遗巧饰,外若混成。又若王右丞之重深、杨仆射之奇赡、朱审之浓秀、王宰之巧密、刘商之取象,其馀作者非一皆不过之。近代有侯莫陈厦、沙门道芬,精致周沓,皆一时之秀也。”(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一·论画山水树石》)
早期之所以不拘泥于古,是因为各类画技上的不成熟,后来者有更多的空间可以发挥。五代的荆浩就曾指出各位前辈的各种不足:
曰:“自古学人,孰为备矣?”叟曰:“得之者少。谢赫品陆之为胜,今已难遇亲踪。张僧繇所遇之图,甚亏其理。夫随类赋彩,自古有能,如水晕墨章,兴我唐代。故张璪员外树石,气韵俱盛,笔墨积微,真思卓然,不贵五彩,旷古绝今,未之有也。麹庭与白云尊师气象幽妙,俱得其元,助用逸常,深不可测。王右丞笔墨宛丽,气韵高清,巧象写成,亦动真思。李将军理深思远,笔迹甚精,虽巧而华,大亏墨彩。项容山人精树石顽涩,棱角无茱地,用墨独得玄门,用笔全无其骨。然于放逸不失真元气象,元大剏巧媚。吴道子笔胜于象,骨气自高,树不言图,亦恨无墨。陈员外及僧道芬以下粗升凡格,作用无奇,笔墨之行,甚有形迹。今示子之径,不能备词。(五代,荆浩,《笔法记》)
唐代时,经历了顾恺之、卫协、陆探微、展子虔、张僧繇、吴道子的不断完善和变革,人物画技法已臻成熟。所以后代人认为,宋人画人物,不及唐人。
“君子之于学,百工之于技,自三代历汉至唐而备矣。故诗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韩退之,书至于颜鲁公,画至于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道子画人物,如以灯取影,逆来顺往,旁见侧出,横斜平直,各相乘除,得自然之数,不差毫末。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所谓游刃余地,运斤成风,盖古今一人而已。”(宋,苏轼,《书吴道子画后》)
在这种情况下,画家赵孟頫提出了复古的要求。直接学习唐人而不是宋人。
“宋人画人物,不及唐人远甚。予刻意学唐人,殆欲尽去宋人笔墨。” (元,赵孟頫,松雪论画)
但是赵孟頫提倡的复古,并不是学习古人的笔法,而是追求古意。所谓的古意,可以理解为一种质朴的美学理念,去除华丽雕饰后,生命的本真才能灵动起来。
“作画贵有古意,若无古意,惟工无益。今人但知用笔纤细,傅色浓艳,便自谓能手,殊不知古意既亏,百病横生,岂可观也?吾所作画,似乎简率,然识者知其近古,故以为佳。此可为知者道,不为不知者说也。
舜举作著色花,妙处正在生意浮动耳。”(元,赵孟頫,松雪论画)
对于山水画,则是在荆浩、范宽等人对山水画作了很大创新之后,就开始被竞相模仿,然郭熙等人并不认同这种做法,他认为:
“人之学画,无异学书。今取钟、王、虞、柳,久必入其仿佛。至于大人达士,不局于一家,必兼收并览,广议博考,以使我自成一家,然后为得。今齐鲁之士,惟摹营丘,关陕之士,惟摹范宽,一己之学,尤为蹈齐,况齐鲁关陕,幅帻数千里,州州县县,人人作之哉?专门之学,自古为病,正谓出于一律。……人之耳目,喜新厌故,天下之同情也。故予以为大人达士不局于一家者此也。”(北宋,郭熙,郭思《林泉高致·山水训》)
二、 明清时代的复古与创新
宋元是中国书画发展的高峰,各种绘画技巧都趋于成熟,院派职业画家和文人画家都在各自的领域取得不菲的成就。这对于后世的画家来说,既是一种幸事,也是一种不幸。庆幸在于后来者有丰富的史鉴可以参考,不幸在于他们可能会面对优秀的前辈而自缚手脚。于是后来的画家在此点上产生了很大分歧。
师古派认为古人的画法既然如此之优秀,就应该好好学习,而不要盲目创新。
“学书者不学晋辙,终成下品,惟画亦然。宋、元诸名家,如荆关董范,下逮子久、叔明、巨然、子昂,矩法森然,画家之宗工巨匠也。此皆胸中有书,故能自具邱壑。今吴人目不识一字,不见一古人真迹,而辄师心自创。惟涂抹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即悬之市中,以易斗米,画那得佳耶?间有取法名公者,惟知有一衡山,少少仿佛,摹拟仅得其形似皮肤,而曾不得其神理。曰:“吾学衡山耳。”殊不知衡山皆取法宋、元诸公,务得其神髓,故能独擅一代,可垂不朽。然则吴人何不追溯衡山之祖师而法之乎?即不能上追古人,下亦不失为衡山矣。此意惟云间诸公知之,故文度、玄宰、元庆诸名氏,能力追古人,各自成家,而吴人见而诧曰:“此松江派耳。”嗟乎,松江何派?惟吴人乃有派耳。”(明,范允临,《输寥馆论画》)
“凡画入门,必须名家指点,令理路大通,然后不妨各成一家,甚而青出于蓝,未可知者。若非名家指点,须不惜重资,大积古今之名画,朝夕探求,下笔乃能精妙过人。苟仅师庸流笔法,笔下定是庸俗,终不能超迈矣。昔关仝从荆浩而仝胜之,李龙眠集顾、陆、张、吴而自辟户庭,巨然师董源,子瞻师与可,衡山师石田,道复师衡山。又如思训之子昭道,元章之子友仁,文进子宗渊,文敏子甥叔明,李成、郭熙之子若孙皆精品,信画之渊源有自哉。”(明,唐志契《绘事微言·传授》)
“学不师古,如夜行无火。遇故人真迹,以我之所得,向上研求,者其用笔若何?积墨若何?安放若何?出入若何?偏正若何?必于我有出一头地处,久之自与吻合矣。”(清,王元祈《雨窗漫笔》)
此时的师古,和顾恺之的师古有很大差别。此时大家注重的是章法的摹仿,用古代的技法,而不是古代的意蕴。
“临摹古人,求用笔明各家之法度,论章法知各家之胸臆,用古人之规矩,而书写自己之性灵。心领神会,直不知我之为古人,古人之为我,是中至乐,岂可以言语形容哉!”(清,董桀《养素居画学钩深》)
董其昌总结了各家山水的技法原理,认为只要把这些古人的激发熟练运用,就可以自成一家。
“画平远师赵大年,重山叠嶂师江贯道,皴法用董源麻皮皴及《潇湘图》点子皴,树用北苑、子昂二家法,石用大李将军《秋江待渡图》及郭忠恕雪景,李成画法有小幅水墨及著青绿,俱宜宗之。集其大成,自出机轴。”(明,董其昌《画旨》)
当然,激进的画家们并不主张复古,他们力求创新。他们嘲笑乃至唾弃已有的技法规矩,主张按照自己的理想来绘画。
“腐儒坐井观天,泥古不化,若五岳三江,瞬息间千变万状,岂陈陈相因者得之于笔墨间欤!”(明,李贽语,见清,戚学标《回头想》)
“夫画:天下变通之大法也,山川形势之精英也,古今造物之陶冶也,阴阳气度之流行也,借笔墨以写天地万物而陶泳乎我也。…… 我之为我,自有我在。古之须眉,不能生在我之面目,古之肺腑,不能安入我之腹肠。我自发我之肺腑,揭我之须眉。纵有时触着某家,是某家就我也,非我故为某家也。天然授之也。我于古何师而不化之有?”(清,原济《石涛画语录·变化章第三》)
“不泥古法,不执己见,惟在活而已矣。”(清,郑燮《郑板桥集》)
“出蓝敢谓胜古人?学步翻愁失故态;古今画理在一贯,精气居而能贯通。”(近代,吴昌硕《效八大山人画》,见“中国画家丛书”《吴昌硕》)
“画当出己意,摹仿堕尘垕;即使能似之,已落古人后。”(近代,吴昌硕《吴昌硕画集序言》)
善于调和的画家们选择一条中庸之道,主张复古与创新相结合。持有此种观点的人不想拘泥于古人,但是也不主张完全脱离古人,他们主张的是学习古人的意,而不是刻意模仿笔法和形式。
“画者传摹移写……此法遂为画家捷径,盖临摹最易,神气难传,师其意而不师其迹,乃真临摹也。如巨然学北苑,元章学北苑,大痴学北苑,倪迂学北苑,一北苑耳,各各学之,而各各不相似。使俗人为之,定要笔笔与原本相同,若之何能名世也。”(明,唐志契《绘事微言·仿旧》)
“坡公论画,不取形似。则临摹古迹,尺尺寸寸,而求其肖者,要非得画之真。吾画固不足以语此,而略晓其大意;因以知不独画艺,文章之道亦然。山谷诗云:“文章最忌随人后,自成一家始逼真”,正当与坡公并参也。”(清,王时敏画跋)
“大痴画至《富春长卷》,笔墨可谓化工,学之者须以神遇,不以迹求,若於位置皴染,研求成法,纵与子久形模相似,已落后尘,诸大家不若是之拘也。”(清,王原祁《麓台题画稿·仿黄子久》)
“画不可拾前人,而要得前人意。”(清,边寿民语,见清,张庚《国朝画征序录》卷上)
“郑所南,陈古白两先生善画兰竹,燮未尝学之;徐文长、高且园两先生不甚画兰竹,而燮时时学之弗辍,盖师其意不在迹象间也。文长、且园才横而笔豪,而燮亦有倔强不驯之气,所以不谋而合。”
“平生所见郑所南先生及陈古自先生画兰竹,既又见大涤子画石。或依法皴,或不依法皴,或整或碎,或完或不完。遂取其意构成石势,然后以兰竹弥缝其间,虽学两家,而笔墨则一气也。”(清,郑燮《郑板桥集》)
“学画者必须临摹旧迹,犹学文之揣摩传作。能于精神意象之间,如我意之所欲出,方为学之有获;若但求其形似,何异抄袭前文以为己文也。”(清,沈宗骞《芥舟学画编卷二·山水·摹古》)
学晞古不必似晞古,师子畏何妨非子畏。胶柱者之不可与言也久矣。(清,恽寿平《南田画跋》)
“自唐、宋、元、明以来,家数画法,人所易知,但识见不可不定,又不可着意太执,惟以性灵运成法,到得熟外熟时,不觉化境顿生,自我作古,不拘家数,而自成家数矣。”(清,王昱《东庄论画》)
对明清时代的许多中国画家来说,唐宋元的画家创立了太多优秀的风格,他们试图能够把所有优秀的传统都继承下来,唯有此才能超越古人,持这种想法的画家就成为了集大成一派。
如以唐之韵,运宋之板,以宋之理,得元之格,则大成矣。(明,陈洪绶《老莲论画》)
以元人笔墨,运宋人丘壑,而泽以唐人气韵,乃为大成。(清,王翬《清晖画跋》)
“若但株守一家而规摹之,久之必生一种习气,甚或至于不可向迩。苟能知其弊之不可长,于是自出精意,自辟性灵,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不袭不蹈,而天然入彀。可以揆古人而同符,即可以传后世而无愧,而后成其为我而立门户矣。自此以后,凡有所作,偶有会于某家,则曰仿之,实即自家面目也。余见名家仿古,往往如此,斯为大方家数也。……如米元章学书,四十以前,自己不作一笔,时人谓之集书。四十以后,放而为之,却自有一段光景。细细按之,张、钟、二王、欧、虞、褚、薛、无一不备于笔端。使其专肖一家,岂钟繇以后,复有钟繇?羲之以后,复有羲之哉?即或有之,正所谓奴书而已矣。书画一道,即此可以推矣。”(清,沈宗骞《芥舟学画编卷二·山水·摹古》)
余师芳椒杜先生云:“画竹不参究诸家,无以穷其胜;不折衷文、苏,无以正其趋。”(清,李景黄《似山竹谱》)
“多读古人名画,如诗文多读名家之大作,融贯我胸,其文暗有神助;画境正复相似,腹中成稿富庶,临局亦暗有神助,笔墨交关,有不期然而然之妙,所谓暗合孙、吴兵法也。如临摹名家画本,不知何处为病,何处为佳,不妨师友互相请益;耻于问人,则终身无长进之时。……若非博览前任能品,融会高人神品,荟萃诸家,集我大成,不能独创专家之美也。潜心苦诣,阅历用功,不到铁砚磨穿之时,才易超凡入圣。”(清,松年《颐园论画》)
三、结语
在中国绘画的发展历史中,曾经出过许多富有创新精神的画家,如魏晋时代的人物画家顾恺之,唐代的人物画家吴道子,五代的山水画家荆浩、关仝、董源、巨然,南宋的马远、夏珪,元代的黄公望、王蒙等;同时也有大量的追随者,孜孜不倦地再现前人的画法和风格。在明末之后,追随者的队伍日益庞大,一度超越创新者的数量。尤其是当历史上的画家们将绘画风格做了南派和北派的划分,并且标榜南派为正宗画派之后,画家们创新的步伐更加谨小慎微。于是,在中国绘画的传承中,主流的观点一直都倾向于认为,继承传统是学习和从事绘画专业的正道。至今为止,仍有大量的画家们在模仿古人的画法,他们强调师承,强调某一派的优势,强调绘画中的程式技法。
中国古代的画家们确实创造了一段辉煌,让中国画成为世界为之瞩目的独特的艺术风格。但是中国在进步,世界在全球化和多元化,过去的画家们用他们的方式阐释了中国独特的文化魅力,这种方式已经为世界所熟悉,而且已经成为无法替代的历史。很多画家之所以停留在过去,是因为他们相信中国绘画有一套“正确”的技法以及“正确”的内涵意义,这一套“正确”的模式是经过历史检验的,不能轻易被推翻。
这种认知是危险的。艺术的活力不在于大家要遵循一种“正确”的方式,而是需要更多能够洞彻人心的表达。在高科技不断创新的时代,各种绘画模式都可以被机器人模仿出来,就连我们引以为傲的中国书法和中国绘画,机器人也是非常娴熟。
已经成名的画家和正在学习作画的人,都应该好好思考一下,绘画的意义何在。人们对于绘画的欣赏,来自于自身对美的需求以及思想沟通的渴望。从个体层面,绘画作为一种情感表达的方式,超脱于人而存在,绘画是美的载体,安慰柔弱的灵魂。从社会层面,绘画是文化的记载,超脱于人类而存在,它是思想的载体,将历史绵延流传。当画家们认真地思索这两个方面的问题,也就应该能够知道如何去绘画,如何去创新,如何去继承了。
各位艺术家、作家、诗人、艺术爱好者,写作爱好者,中国美网特别开通您们作品的自助上传通道,只要您是中国美网注册用户,您就可以在您的后台上传您想发布的内容,中国美网将根据您上传时选择的栏目将你发布的内容在中国美网发布。你可以发布:原创文章,诗词、艺术评论、艺术批判,艺术观点,艺术圈所发生的最新资讯和新闻等;你也可以将需要发布的资料。发到我们的邮箱(1435980968@qq.com)由我们给你上传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