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美网
扫码关注 中国美网 有礼相送

王涛:纵横捭阖不称王 涛涛不绝线如针

美网会员 ·75809 浏览 ·2020-10-17 19:42:18

王涛:纵横捭阖不称王 涛涛不绝线如针 

——专访中国安徽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王涛先生

全媒体记者:张行方 高华芬

一个成熟的男人不一定是个儒雅的男人,但一定是有着儒雅气质的男人,一定是个持重仁爱、心胸广博的男人,值得信任,乐意为伍,让人依依难舍,不忍忘怀,出现在哪里,哪里花会绽放,风会柔和,笑会清脆,人会精神。



初识王涛先生,缘于一次书画界同道之雅聚,诸位神明推杯换盏,王涛先生应付自如,恰到好处之礼尚往来,彰显其温文尔雅之品性。

王涛先生善饮,常三五益友把酒临风,虹吸九天,口若悬河,上下五千年,畅谈艺术之真谛,学路之坎坷,情至泛泛处,谈古论今,据经引典,娓娓道来,精彩无处不在,山河为之俯首,百花为之绽放,喝彩为之声起。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王涛先生名至实归。



刘熙载《艺概》说:“书,如也。如其学,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

书法由点线结合,要体现哲理性,写出书卷气,注重意境表现,写出自我风格。一个优秀的书家,除了工夫和功力,还需具有学识和品德。

王涛先生善书,酒酣之后,泼墨挥毫。如开蒙童子,初心立现,辗转腾挪,笔墨写意,或罗汉跏跌,或渔翁归庐,或稚童垂钓,跃然纸上。其才情之郁勃,书艺之娴熟,国学之弘博,立竿见影,跃然纸上。

王涛先生为人正直,谦谦君子不事张扬,情怀磊落朴素求真。因而他的书法作品,不与时下柔美甜俗为伍,而是追求线条刚健,笔墨厚重,行草自然率真,朴茂多姿。

王涛先生书法作品点划飞动,结体多变,章法生动,线条优美,血脉连通,气韵天成,转化跌宕,气势磅礴,奇逸潇洒,流淌浓浓的笔情墨趣,美轮美奂,叹为观止。

王涛先生书法作品用笔美,线条美,点划美,意境美,独具风味,与笔墨里赏其字一如看风景,耐看、耐品、耐揣摩。

近观王涛先生书作,笔墨之中流露一种悠闲的放纵,这种将骨力隐藏于古拙的体悟状态,宛如沙滩漫步者被午后的阳光晒得浑身酥软,而其中积淀的阅历和审美意趣,会心者识,懂艺者知,善书者敬。

王涛先生草书“草贵流而畅”,正如虞世南所说:“覆腕转蹙,悬管聚锋,柔毫外拓,左为外,右为内,起伏连卷,收揽吐纳,内转藏锋也。”

王涛先生,1966年生,安徽省肥东人,号近墨斋。中国书协会员,安徽省书协副主席、草书专业委员会主任。

王涛先生作品先后入选第九届“国展”、“纪念邓小平诞辰一百周年”全国书法展、第二届“羲之杯”书法展、全国千人千作展、当代书坛名家系统工程五百人书法精品展、全国第二届青年书法展等。作品获“皖北煤电杯”全国书法大奖赛三等奖、安徽省首届临书大赛二等奖、安徽省第三届书法大展一等奖,安徽省第六、七届艺术节银奖。

王涛先生无数次参加社会各类团体举办的慈善公益捐助活动,把自己的善行化作一缕阳光,照亮社会的每个角落,用自己一颗温暖的心弘扬社会正能量,把自己的德行化作一团火焰,点燃弱势群体的希望,用自己善行义举融化他们心灵坚冰,奉献出一个艺术家的情和爱,为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伟大复兴富裕强大的中国梦,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王涛先生被业界和社会公认为“癫狂的书家,不羁的酒客,奔放的歌者,热情的友人”,可见其为人处世,敬业乐艺的大家风范。

《书法导报》记者黄俊俭在撰写的王涛访谈《王涛先生“醉来信手两三行,醒后却书书不得”》文章进行了问答式的采访,王涛先生一如论文答辩式的口吐珠玑,词若莲花,纵横捭阖,旁征博引,精彩绝伦的回答,让人拍案叫绝。

王涛先生青春韶华,活力蓬勃,正如一轮朝阳喷薄而出,光芒万丈,华彩四射,假以时日,经过岁月的淬炼和洗礼,他的书法艺术作品会问鼎书坛,雄霸一方,势不可挡。

他,一定会不负众望。

让我们拭目以待。

作者介绍:

张行方,全媒体记者、中国散文家协会理事、中国书画院高级院士、中国书画名家专访网主编、安徽省硬笔书法家协会宣传部长、故宫博物院安徽省书画考级中心副主任、中国公安文学精选网安徽工作部总编、美国书画研究院无锡分院执行副院长、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著名文艺评论家……

长于散文、诗歌、评论、长篇小说及非虚构等文本创作,其作品文采斐然、情感充沛、旁征博引、厚重飘逸、气势恢弘、张弛有度,立意精巧,充满灵魂的叩问和哲学的思辨,立体之艺术美感跃然纸上。

供职单位:全国公安文联《中国公安文学精选网》安徽工作部

附:王涛先生书法艺术作品欣赏——

“醉来信手两三行,醒后却书书不得”

——王涛访谈

《书法导报》记者 黄俊俭

黄俊俭:有人用“癫狂的书家,不羁的酒客,奔放的歌者,热情的友人”对你的性格特征进行了形象的刻画,认为你在书法艺术追求方面达到了“痴迷”的程度。请问:这种“痴迷”的动力源泉来自于哪里?

王 涛:喜欢唱歌,是我年轻时除书法艺术这一特别爱好以外的爱好之一。我和当下大多数的年轻人一样,拥抱青春,热爱生活,常以歌咏怀志,对待朋友真诚与热情,应该是我骨子里的性格使然。我一向认为,人生短暂,茫茫人海,人与人从陌生到相识、相知很是不易,朋友间若能友好地相待,那么每一个时刻都将是一种无瑕的美丽。读书与笔墨之余,约上圈内三五好友小酌,放松心情,把酒言欢,聊叙人生、艺术,互补有无,自然是人生一大快事。借着酒意,兴至高昂处,难免放浪形骸,托酒言情,推杯换盏,来者不拒,直至酒酣意浓,此所谓朋友言“不羁”也。关于坊间友人所言之“癫狂”,可能是因为我在笔墨行为与书写状态上有点异于其他书法家。我喜欢草书,尤喜于酒后作大草,可谓“醉来信手两三行,醒后却书书不得”。还有就是喜欢在夜深人静时作大草,遇到得意之作时,遂以手机拍下图片并及时发到朋友圈,而发送的时间可能就是第二天凌晨的某个时候。

我对书法艺术“痴迷”的动力源泉,完全来自于本人对魏晋以来古人经典笔墨遗迹的敬畏与膜拜,以及背后人文历史故事的痴迷与想象。就拿“二王”书风来说,在书法史上,“羲献”父子起到了承上启下的历史作用,尤其对今草、行书与楷书的传承贡献最大,上承汉魏西晋,下启南北朝直至今天,其影响力绵延1700余年。今天,我们从魏晋隋唐间的“二王系”笔墨遗迹里可以探知,当时人们对汉字书写的审美趣味和技法水准,竟然达到了汉字书写艺术历史的最高点,千百年来,几乎没有人能够超越。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每一位书法家和书法爱好者去深度思考的书法艺术传承与发展的问题,正是因为这个问题,我一直在解效“二王”,玩味“二王”,乐此不疲。

黄俊俭:作为安徽省草书专业委员会主任,请你谈谈安徽省草书创作的现状。

王 涛:安徽历史文化悠久,人文荟萃。从书法史来看,历史上有卫夫人、邓石如、包世臣、梁巘等一大批书法家和书法理论家。在现、当代书坛,安徽与其他众多的兄弟省份一样,也是一个书法大省,名公林散之、司徒越均是安徽人。自20世纪80年代书法艺术复兴以来,安徽涌现出了一大批文翰俱佳的中青年书法家,历届“国展”和单项展的成绩数据可以说明这一点。在这些优秀的书法家中,喜欢草书且善于草书的书法家不在少数。目前,安徽省书协草书专业委员会有会员25人,其中有许多人都是“国展”的精英。

关于安徽草书创作的现状,总结开来,我想大体上呈现出审美多元、取法多元的形态化格局。至于取法哪家,最终写成什么样的一种状态,或者说达到一种什么样的技术水准与艺术高度,这完全取决于个人的审美认知与趣味、个人在线条形态上的探索与创新,以及个人综合学养的积纳程度。作为草书专业委员会主任,在草书传承与创新上,我一直也在倡导“审美多元、取法多元”的学习创作理念。

当然,当下安徽草书的创作,也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国展”审美风向的影响,或者说受到了当代展厅文化的影响。许多年轻人喜欢走捷径,在取法上有以展厅作品为效仿对象的现象,这也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国展”作品往往有千篇一律之感的主要原因之一。

黄俊俭:请你谈谈自己学习书法的路径。你认为学习草书,特别是大草的难点在哪里?如何突破?

王 涛:关于本人学习书法的路径,大体上是这样的。本人早年自唐楷入手,后上探“二王”小楷,隶宗《西狭》,行法《集王字圣教》及“苏米”二家,中年后习草,于《书谱》《十七帖》《淳化阁帖》等“二王”系用功最多。近年来,一直在主攻“二王”系草书,取法上穿梭于伯英、伯高与素师间,并适当穿插《十七帖》《书谱》《淳化阁帖》等“二王”路小草之练习。

关于大草,本人一向认为,小草是大草之根基,小草若不精熟,大草必法乱无度。大草之为“大”,是夸大、增大作品恣肆程度之意。具体来说,主要是在精熟小草章法的基础上,增强大小、疏密、欹正、险平、收放、开合、墨色等草书各章法元素的对比关系,甚至能让自然物态流淌于笔下,古人所言“夏云奇峰”“横风斜雨”“惊蛇入草”“飞鸟出林”等正是草书形态的写照。大草是草书的最高阶段,也是草书家毕生追求的终极艺术目标。在小草精熟的基础上,以情感表达为诉求,以书写欲望为动因,以极尽草书“狂、大”之能事为手段,最终达到情感宣泄之目的,人书合一之境界。因此,对于一个技法成熟的顶级草书家来说,大草作品也不是唾手可得般完成的。一件优秀大草作品的完成,技法、情感、心理动因、书写环境,等等,缺一不可,这些正是大草的难点之所在。

要想突破大草,或者说能够真正进入大草,确实不是一件易事,这也是历史上留下来的经典大草作品太少的根本性原因。突破大草,首先小草基本功要非常扎实,比如字法(含草法)、笔法与章法等。其次,书者要有足够的天禀、才情。大草作品需要笔法、墨法丰富,空间美学形式多元,这就需要书者从经典作品中读悟大草之法,并有淹贯众有之长。最后,大草需要书者人生阅历、学养的滋养,这是形成大草作品灵魂的关键要素。一位哲人曾说,模仿大师的作品,即使模仿得再像,与大师的作品都有本质的区别。这种区别,就是缺乏大师作品的灵魂。

黄俊俭:从你近两年的草书作品来看,在取法上好像更多地融入了怀素《自叙帖》的意法元素。请你谈谈钟情于怀素大草之法的缘由是什么?

王 涛:本人一向认为,习草取法,尤其学习大草,怀素《自叙帖》甚为重要,因为此帖罗尽“二王”草书一脉的字法、笔法与章法。学好此帖,可进可退。激进一步,可下探佐理、山谷、京兆、觉斯、青主与良宽;退守一步,可上追伯高、羲献、皇象与杜崔。从《自叙帖》的线条形态来看,怀素写的全部是裸线,不但精妙绝伦,而且无一点一画不在前人法度上。正如陈振濂先生在评价此帖的线条之美时,曾形象地比喻道:“怀素《自叙帖》高妙之处在于其线条是裸线,这就好比身材曼妙的少女,根本用不着裹着华丽的衣服就能显示出身材的美度!”学习草书的人都知道,写裸线需要一定的手上功夫,这种功夫就是自如的控笔能力与灵活的运腕能力。怀素《自叙帖》呈现的是裸线,线条弹性与张力十足,此美绝非后来人创造的粗头滥服式点画形态所能比拟的。总之,学习大草技法,怀素绝对是不能绕过的一个经典,这也是本人近几年来习草过程中致力于解效怀素的重要原因。

黄俊俭:上面你提到了“人生阅历、学养滋养”是形成大草作品灵魂的关键要素,你能否展开来谈谈书法艺术与个人文化修养之间存在的某种内在关系?

王 涛:好的。这是近几年来书法正本清源后,书法圈内圈外常谈的一个话题。在这里,我想阐明的观点是,书法是所有艺术门类中文化属性最强的艺术形式。一个名副其实的书法家,是如下文化素质的综合体,包括但不限于书写技术、审美、人格、学识、艺术修养、文化传承、社会发展影响力等。书法在古代,自汉末九品中正制取士制度始,直至后来科举取士制度废止的1000多年时间里,写得一手好字与好文章,是一个人进入仕途的必备条件。今天,我们能看到的留存下来的古人墨迹或拓片,大部分经典之作均出自于历朝历代的社会精英之手,其文物价值与艺术价值并存。可见,书法作品只是一个载体,隐藏于墨迹背后的人文内涵才是作品的灵魂之所在,其次才谈得上作品的审美价值或者说艺术价值。因此,书法艺术与个人文化修养之间有着互为依存的密切关系,写得一手好字但文化学识浅薄的人,不能称之为书法家。反之,文化底蕴深厚但写不好字的人也同样不能称之为书法家。现代影印技术高度发达,天下名帖唾手可得,加之书写工具革新改进,单纯学习古人书写技法已不是难事,在此背景下,我们对书法家的定义当格外慎重,千万不能过于狭义化或者简单化。

(访谈发表于2020年10月14日出版的《书法导报》第十版)

责任编辑:高华芬;终审:张行方


(本文由会员自行上传,其发布的图片,文字等内容由会员本人发布,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声明]本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也未用作任何商业用途。本站拥 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中国美网

     欢迎注册美网会员,新闻资讯自助上传!


欣赏更多精彩文章


王涛


评论
还可以输入 1000个字符
全部评论(9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