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学恭
岑学恭:
走在改革者的前列
岑学恭,当今山水画大师。1917年生。1992年国务院特颁政府津则贴持有者1944年毕业于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师从徐悲鸿、黄君壁,陈之佛诸先贤,毕业后任中华全国美术会秘书,1948年任杭州艺专国画讲师,新中国成立后,管任四川美协理事。现任巴蜀诗书画研究会会长,一级美术师。自1944年《幽林古刹》入选全国美术展览会并获奖以来,十二幅作品入选全国美展。自1943年以来,共举办过六次大型个展。出版有十数部大型画册,曾率团两次赴三缺写生。代表作有《木筏》、《丰收》、《山城夜色》、《前程万里》、《巫峡十二峰》。
要概括先生的历史,不是轻易所能的。在此给出三点结论:
一、先生是中国画改革的重要集成者。自中国画四度变法后,出现了一个集成期。正是这一时刻,先生从中大毕业,并创作了《还我河山》,从一开始便自觉走上了现实主义的道路。新中国成立后,面对社会变革的翻天覆地,先生又问世了《木筏》、《丰收》等引起画坛瞩目的作品。从中,可以把握到作为四度变法集成者的基本特征:1)走在新中国需要新国画的探索者前列。“新中国需要新国画”,不仅是口号,更是实践。由此开展了一个以写生为中心的真山真水的创作运动。在这个运动中,先生创作了《都江堰》等一批颇具新意的作品,走在了新中国需要新国画的探索者前列。2)完成地域性山水画的个性体系构建。1956年,先生参加了全军组织的“红军长征路线写生团”。这具有特别意义,因为以写生为标识的改造中国画的运动,实际上成为诞生近代中国画大师的摇篮。这时期,先生问世了《泸定桥》,迈出了用“大斧劈点写长江三峡”的地域性体验的步子。多年的观察,让先生看到了:由于地壳的剧烈运动,岷山山脉呈相了天斧挥就般的神奇景观。正是这一思考,形成了日后独具特色的岑氏地域性山水的描绘模式。而集大半生写生大成的画集《巴山蜀水》(台湾版)的问世,则标志着岑氏地域性山水画体系构建的完成。3)确立了以山为德、以水为性的艺术语汇。大斧劈点写峡江的艺术,托衬着中国传统的深厚底蕴。从一开始,知山乐水便成为先生与世界对话的出发点,以山水为文章、德性、意境、鼓舞,不仅成就了岑氏笔墨,亦成就了以三峡为画派的群体实践。
二、地域性山水认知的先驱。首先,先生是挥仗“大斧”的开路先锋。川江峡谷的地貌,成就了“大斧劈点韵皴”。1953-1966年是先生创作最活跃的年代,也是新国画得以确立的年代,又是先生的作品在全国美展中频频引起关注的时段。其成功的重要方面,就是用新的语言模式描写新的山水风情,而这个新的标志,便是“大斧劈点韵皴”,再者,先生是立法新图的集成者,若读一下先生的代表作,会看到一种全新的构图,即如我以往所分析的:“在构图上先生特别讲求‘低、平、高’的逻辑,所结阵势,常低远立意,平远得章、高远见势。”“这是把中心透视法和重迭透视法综合起来的具有双深度、重迭性、浅空间的透视法则,这一法则还汲取了空气透视律,即把梯度透镜的深度揉入三远。还有,先生是唱咏新风的实践者。今日看来,这句话似乎没有什么。若回溯五十年,便会看到许多颇负盛名的传统大家,根本不知道如何用习惯了的旧笔去描绘尚不习惯的新生。机股投入是岑氏语汇的立法宗旨,是共产党人重整山河的时代写照。这一味咏新风的语汇有如下特征:以写生为立的师法造化;以意境为上的营造势度:以雄深为主的审美范畴;以“三远”为法的格局谋设;以“大斧劈点韵皴”为笔的情绪表吐:以“山为德、水为性”的美感体验:以地域性为和的群体实践。
三、民族性表现艺术的标树者。中国画最有实践性的风格认信,即毛泽东提出的中国作风与中国气度。为了思考这一问题,发端于1958年的毛泽东诗词创作运动是最有意义的。先生亦投身于这场运动之中。若说这标志着先生把立信设定在民族主义的革命与建设题材上,用民歌式的唱颂作为立范手法,那么,32年后,中国美协对这位具有民族主义坚持的老人,给予了最高肯定:1994年颁授其促进民族艺术的金质奖章。纵观43年的取向,本书给出四点概括:1)以传统为标的的自我认信取向。五四以来,中国画演绎的实质在于:西方的明暗法则与东方的点线精神如何互生互化?从先生的《山城夜色》的认信中,可以看出其探索意义,即用传统笔墨实现了有中国意味的深度空间。2)以地域文化特性为精神、以西洋借鉴为参照的民族主义认信取向。自毛泽东提出“洋为中用”的口号后,民族性的内涵始终众说纷纭。先生深刻体悟“民歌十古典”的艺术指向,坚持:“地域感悟式写生=川江号子十笔墨精神”。3)以三峡画范为表征,以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为合谐的文化血缘关联主义的风格认信取向。“三峡”是先生第三个创作高峰时的主要实践,是基于三峡工程所引致的社会变迁的人文观照。12年前,我在提出“三峡画派”概念的文章中写道:以三峡学长为风格的艺术已形成了共识、共举和共性。其艺术实践,满足了群体性、区域性、历时性这三大确立画派的前提。1996年和1998年,先生亲率团队两次赴三峡写生,并在川、京、蒙、鲁、港、台、马等海内外地区举办大型写生成果展,出版了多部相关画册,认真汇报了三峡情感。4)以性情陶治为内动,以音律节拍为抒发的诗意认信取向。先生清楚地意识到:共产党人开天辟地的本身就是壮美的诗。先生将更大的激情投向了峡江变迁的诗意抒发,正是这种壮美的诗意体验,一些代表作才成为革命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实践示例。同时,还可以看到对秀美的欣赏,先生是用秀美的抒发托衬壮美的时代,较成功地把握了一个艺术上的两难:抒情性与叙述性的统一。
关注更多艺术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