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美网
扫码关注 中国美网 有礼相送

中国山水画的追寻永无止境 ——略谈戴治国先生的中国山水画艺术

戴治国 来源:中国美网 ·27494 浏览 ·2019-12-17 16:30:09

文/朱秀坤


戴治国

  戴治国


    戴治国,初名陈新豫,字大海,唐人,八方居士,聚宝堂主,岭南山人,三千古玉富翁,1947年生于广东省阳山县(汉族)。

   现为安徽省美协会员,安徽省书协会员,工艺美术师, 1987年三月四副参加美国旧金山今日亚洲博会展出,展后被东方艺术画廊全部收藏。 收藏单位有作品以下:日本收藏八幅山水画,台湾收藏四幅山水画,新加坡收藏十二幅山水画,泰国收藏六十二幅山水画,波兰收藏两幅人物画,香港收藏八幅山水画,安徽省博物馆收藏山水、人物、花鸟共计二十幅,中国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山水、人物、 花鸟共计三十幅。


戴治国戴治国作品


     戴治国先生的山水画作品《半山幽静》记录了对大自然的爱恋,抒发了对纯静、幽远境界,作品中表现了疏与密的对比、 冷色与暖色的对比,整个画面的色调非常和谐。 渴望于俱寂中流露了空灵或凝重, 会让人忘却尘世的嘈杂 。 在一件作品中, 尽力让属于作者那份情感自然地流泻出来,求得心灵和大自然有机地相结合一与默契。


戴治国

戴治国作品


     戴治国先生的山水画作品《雪野》表述了对朴素宁静生活的向往,记录了山村野外的大自然,作者在踏之有声的积雪时,常常进入梦境,唤起回忆,激发起作者的创作欲望。其画面的视觉效应,必然倾吐着画家一定倾向的艺术主张 。同时也反映了画家的审美取向和对技艺方式的选择 。赋予鲜明个性的中国画作品,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观念形式上的表现和切入点,有着倾向性的不同,有利于中国山水画的个性语言的发挥和再创造。 在自然界中寻探山水画的观念、 形式、 内容、 技法上则更大胆,表现更随意,风格更鲜明。 通过中西画的嫁接重构, 很自然地将其它门类艺术的优势纳入到中国山水画的轨道 。 在东方与西方、 传统与现代广泛汲取,相互交融的过程中,赋予中国山水画本体语言以新的内涵,开拓新境界,求得新的“自我”西洋绘画重形体、光色、科学地表现现实;中国画重笔墨、线条、抒发博大的意境和神韵。 采取西方的传统技法和绘画原则,将中国画的理念和审美情趣、 意境、情、 形、 色融合贯通于中国山水画中,吸纳、 融合姊妹艺术之长,不是色目混珠, 更不是取而代之 。 作者始终以中国画为主线, 极力强调山水画的语言的纯真与独立。作者崇尚我国近代大师黄宾虹疏密、透丽的山水画,进而撷英取精,博采众长, 打破传统,又把传统轻快飘逸的风格转向雄浑、 厚重、 气势也随之博大起来,这是作者的中国山水画个性风格的特征。


戴治国

戴治国作品


     中国山水画观念的超越直规范着表現手法,随之产生形式的变迁与技法的突破,促成了个人风格的定位与形成。中国山水画多表现幽静、空灵、深远、意境、神韵,色彩对比、冷暖相结合的场面,即便特写小最也力求小中见大,寻求内蕴的张扬。 雄浑博大之意境必然导致形式的 “裂变”, 醸成了作者对具象写实山水画的高度挖掘 。 作者首先打破过去山水画的某些程式,在技艺空间上寻找契机,将油画、 水彩画、 水粉画等一切有益于中国山水画的技法优势通晓吸纳,为作者所用。比如将油画浑厚的造型、线于空间的处理,隐藏与暴露的对比,以及微妙的色彩音响,宽域的色阶幅度等充分运用于中国山水画中,使画面变得丰富而耐看;又如将油画从暗部画起的法则发挥于中国山水画中, 以便准确地控制亮部和中间色调, 形成了自为一体的中国山水画的表现技巧;在局部造型进程中,“乱中有治”“将计就计”,每一细部都强调韵律节奏, 这样一来, 笔触较多而不觉其繁,使画面更为松动。


戴治国

戴治国作品


       中国山水画个性风格的强化,需要不断地将其推向极致。 这种极致到位,促进了个性化语言的形成,是个人风格升华的集中体现,也是精品、 力作产生的支撑点。形成风格不易、推向极致更难。清醒地把握自己、准确地极致到位,需要画家的虔诚、胆略、努力、自信,还要有一种使命感,不为媚俗之象所迷,不为时尚潮流所动,不为流行价值所惑。 迈向极致跨度,是攀登者的辛苦,品味到探索,尝试冒险,失败与成功,而属于画家更多的是孜孜不倦的努力实践。




      中国美网(中国美网新入驻艺术家戴治国)

      欢迎注册美网会员,新闻资讯自助上传!


欣赏更多精彩文章


戴治国


评论
还可以输入 1000个字符
全部评论(9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