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美网
扫码关注 中国美网 有礼相送

《美的选择》连载十八:人格性

作者:陈雨光 陈旭 来源:中国美网 ·40979 浏览 ·2019-07-15 09:28:56

   一切艺术的表现力都是自然人格的写照。自然通过人呈相自己的面貌。它通过人的眼睛观看,借助人的头脑思维,凭借人的心胸吸纳,使用人的双手创造。自然把它的尽善尽美都赋予了人格。人格就是大自然的最高艺术。

当哲学家用诗的语言揭示自然与人性的理念时,希腊的艺术家则看到了人格的远古追求:他们在孩子身上构思并塑造童年,在少年身上构思并塑造生命的春天,在成年男子身上构思并塑造力量与尊严;在丰满女子身上构思并塑造智慧与美丽。艺术的人格已成为灵魂的觉醒图式。

   东方的贤者,用天人合一的奇妙想象,明理于天人之间,从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辩的角度出发,提出知行合一的思想观,穷理尽性知命的修为观,以山为德、水为性的意境观,以至在天人合一的古典诠释中,有了穷理尽性的理想之境,顺其自然的悟道之境,天人感应的和谐之境。

   从人类共有的艺术积淀中,不难得出一个重要结论:人与自然的关系对艺术而言具有特殊的意义;而人格的觉醒,则是艺术的灵魂,是表现,是一切的终极。

从关心人与自然的远古表述出发,深入到关心天人合一的现今结构,探视人在这一结构中的特殊地位,显然成为思考的重点。鉴于有关天人合一的文献颇多,本书只想从知识人格性上展开讨论。

   我们已经明确,中国画近代形态的转型,标志着士者人格向知者人格的转变在古典范畴中,天人关系主要表现为道德修为关系。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曾因天人关系的认识,引发三次流变:先秦儒学、两汉经学、宋明理学。以此可见士者人格在认信取向上的重要性。五四以后,知识分子成为文化主体,知识人格的坚持理应成为天人合一的精神内核。问题是怎样从艺术的角度理解知识人格?这已成为时代的新课题。不对此揭示,艺术的表现只能还是土者精神;徜徉于天地之间的人;只能还是念天地之悠悠的古人,而不是还看今朝的新人。这显然是不现实的。那么,什么是具有现代意义的、在天人合一意境范畴中起基元作用的知识人格呢?

    首先是自由性。天人合一之所以不同于欧洲与埃及的立境,就源于能徜伴于自然与人之间,有自由的心境。没有这个相对的自由,有中国意味的境界便无法成立。可以说,一部中国美术史,就是集权话语与文士情怀的冲突史。古典人格的自由,在于它与集权分离时所具有的寄情性。因此是文化主义的自由,是文章理想浸入的自由;近代人格的自由,在于它与权力交汇时所具有的工具性,因此是国家意志的自由,是走向共和的自由,是使用批判武器进行批判的自由。很明显,前者是个体意志,后者是集体意志。正因为如此,近代的演义才由红色经典而至红色样板。于是就出现了问题:现代自由的着眼点,是回归个体意志,还是承接集体意志?二者之间有长达半个世纪以上的间隔。对此,不想多加辨析,只想指出新的自

   由精神应是民主精神,这种民主取向有以下几个基准点:a承认国家意志,否认唯权意志;b.有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同时又有个性的独立意识;c.尊重科学

   有知识与权力的分离意识。应该说,只有把自由设定在民主的基础上,才能实现艺术对哲学的分离,艺术活动对国家工具论的分离。可见,人格的独立是艺术独立的前提。没有艺术的独立性,艺术的现代化就不能真正实现。艺术自由与人格自由的相互关系,在中国画的演化历程中表现得十分充分。古典形态造就了长达千年以上的文士情怀,近代形态造就了长达百年的革命情怀,现代形态理应造就具有独立人格的知者情怀。特别是天人和谐的现代形态,作为倾向于自由的艺术,如何表现为民主而共和的自由意志,是自由人格的崭新时代话题。

    再者是知识性。士者的文章理想在于德性,这应承传。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的知者人格构建已成正统,不议自明。问题是知识性对于艺术的意义?近代转型的功绩之一,是用知性教育取代悟性感受。现今画家已非传统意义的文士,而是现今意义的知识分子。二者最大的不同,是所受教育的系统性不同。自素描法设定为正统以来,体积、质感、光线、空间、透视、色彩等等,都远远超越了传统的笔墨认知;而且美学、美术史的课程开设,亦改变着门风庭训的恪守模式。现今最为急迫的就是用科学范畴诠释天人合一的古典范式,用现今话语解义远古经典,用知识的系统性阐述前贤的广博性,用中国学说开拓教学与实践。若在一个知识的时代,还用道德文章解义天人合一,用实用理性解义素朴见识,用别人话语解义本土情怀,意境的时代性便完全丧失。近代形态有关改造中国画的取向就缘于此。本书以为,应把天人合一从伦理学中分离出来,给范畴以艺术的独立性,并从绘画的形式科学

    出发,重新深入地认识中国画的平面性、浅空间、间隔感的基本特征,并用知性回答以“无、虚、静、空”为范畴的天人合一。

    第三是视觉性。从现代意义说,坚持知识人格,关键是坚持“看”,坚持看的感觉和思维。因为这是本质的坚持。现在坚持听的人非常多,坚持看的人非常少,把本属于眼睛的功能让位于耳朵,把本属于自我的大脑让位于权利。结果在强势信号面前总是不知左右。现代的人突然感到,眼睛的功能已远不如先古那样敏锐与深刻;特别是在道德文章、空头理论大肆泛滥的时刻,艺术已偏离了双眼。本书建议:让你的双眼重新喷出看的欲火,并基于看来发现科学。要坚持看,就要坚持视错觉的原理性,形式趣味的独立性,艺术表现的再创性。通过这样一个坚持,不仅让你看到了世界,也让世界看到了你。从这一背景出发,天人合一的现代取向,尚有诸多的问题没能澄清:中国画的基本格局、东西方的绘画差异、双轨制的教学体制、空间深度的不同理解、透视方法的比较研究,视错觉的组织定律,特别是对如何在保留正面的平面的同时取得所希望深度这一世界性难题,均需要看的科学与勇气。尤应指出的是,视觉性的坚持,还关系到我们观看世界的方式,你到底是俯视世界,仰视世界,还是平视世界?这真需要全新的民族观、审美观、意境观;

      以上:以整体性、重迭性、人格性为基元,讨论了天人合一的意境范畴。在讨论中,还触及了平衡、和谐、对称、二度平面、三度结构、透视、关系、偏离、连续、梯度、知性、自由、视觉心理等等范畴。目的是想从基元出发,构建一个具有现代认知意义的范畴体系。因为这一性质的研究刚刚开始,在此仅能用任重道远来表述我们对未来的展示。


     作者:陈雨光 陈旭


     欢迎注册美网会员,新闻资讯自助上传!


     本文连载  后续内容请继续关注  每周一 周三 周五 进行更新


     本文为中国美网原创文章  如需转载请标明来源    


关注更多艺术品价值


美的选择,十七,重迭性





评论
还可以输入 1000个字符
全部评论(9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