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美网
扫码关注 中国美网 有礼相送

清源人物| “对话孙娩兵”— 品读以书写画,博学多才的“四哥”

来源;:青青子衿 ·20 浏览 ·2020-10-09 14:07:47

 

孙娩兵肖像照

孙娩兵


孙娩兵,号晚缤,1951年生于成都,姐弟六人排行老四,祖籍浙江湖州菱湖镇。

自幼诗书传家,随父习毛笔字和文史,这一习惯伴随他一生,文革和知青时亦是如此。书法从大小篆、到汉魏、乃至行草都临习过。

2015年香港卫视曾专题介绍过他的学书历程,60岁后始悟乐天知命的道理并化为生活的态度,获大自在,为了老得优雅,活得快乐。

2016年夏拜邹文正老师学习画梅,三年间孜孜以求不敢懈怠,尤重以书入画,及传统笔墨精神,写梅专注于势,求其韵,不斤斤于形似。


对话孙娩兵


 

孙娩兵肖像照


清源际:“看到您的艺术经历与发展,对于传统的‘书画一律’放在现当代,您认为我们现在又该怎么去看待与理解呢,以及你真正对待书画的态度是什么?”

兵:“中国自古讲究书画同源,我认为传统的东西很重要。你必须真正走进去,而能‘跳’得出来,如果没有这个经历,纯谈创新,我认为这种艺术是无根的。我们几千年的文化,延续下来的自有其道理,你自己该怎样去汲取你需要的东西,再加自我的修养结合这个时代气息,用你的艺术语言去表达发挥,但传统肯定是‘根’,这个毋容置疑。”

 

《鹰击长空》

纸本  100×70cm  2019

“因为我的人生经历是比较复杂,我对于人世万象,生活百态都有属于自己的理解与认知,这是不同于他人的。正如陶渊明的诗句中所云,‘云无心以出岫’,所以你的画究竟画的如何,就应该像太阳出山一样,自然而然就出来了;而我的人生就像‘鸟倦飞而知还’,我更多的是对世俗生活有些厌倦和感悟。我想去做我个人喜欢做的事,在晚年中让我更加充实与自在,也总要留点东西在人世间,我想绘画与书法便是最好的方式吧。”

 

《道外无物》

纸本  35×135cm


清源际:“我们知道很多艺术大家也是在其艺术道路上不断的进阶发展,例如海派大家吴昌硕也是一步步从篆刻到书法,最后从书法再到绘画,您是怎么看到传统的这种艺术修炼过程与经历变化呢?”

兵:“我还记得第一次告诉邹老师关于我绘画想法之时,他便教我画梅枝,我下意识地以书出枝。所以我的绘画带有强烈的书法意趣,起步便不同于很多人,并且我绘画技法的进步也很快,无论描绘何种事物,总是能准确造型。”

 

《湖中·庭内联》

纸本  135×45cm

“因为每个人的天性是不同的,与生俱来对待艺术的态度与领悟也是不同的。吴昌硕这样的大家从金石篆刻,到书法与绘画,逐渐的发展与探索,肯定是有他异于常人对艺术的领悟能力。要成为一个艺术大家是需要太多要素的支撑,第一便是天赋,第二便是勤奋,第三是人品,第四是长寿,这些都是缺一不可的。在对艺术高超领悟的基础上,勤于修习,并且在一定水平后,更敢于大胆尝试与突破,这是艺术大师必须经历的道路。”

 

《喜报早春》

纸本  69×69cm 2019


清源际:“您这么热爱并执着的描绘梅花的原因,以及您自己心中是怎么认识与理解梅花的?”

兵:“‘梅’是被赋与了人文情怀的,每当看到梅花,我便感慨万分,其实我人生历经有太多艰辛与无奈,但我仍然保持乐观的心态,或许这是梅花的精神给予我很多感悟,它傲雪凌霜,铁骨绽放,这些与我的生活有太多相同的精神意象。所以我画的梅花是简练直率,雄强豪放,没有过多修饰,就是去展现我心中梅花的这种姿态,也是对我人生态度的一种强烈表达与写照吧。”

 

《空山梅花老横枝》

纸本   70×130cm 2019

 

(局部)

 

(局部)


清源际:“看到您讲到您的老师邹文正先生,他的艺术一贯是格调与情趣,您也在用诗意的眼睛去观照,在平时您又是怎么在您的艺术上去表现这些的呢?”

兵:“邹老师五十年代末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学习融会贯通从版画到山水,西画至国画,学养很深厚。邹老师的山水主要学习黄宾虹,在他的艺术创作中汲取了很多黄宾虹的理论,比如黄宾虹提倡的‘五笔七墨’,达不到这种效果其实谈不上山水画。绘画什么是笔墨与意境,邹老师在几十年绘画中都在自我总结,水该怎么运用,墨该怎么泼洒,怎么去把握,最重要的是四川的山水给了他许多灵感。”

 

《红梅发高枝》

纸本  128×70cm 2018

“其实黄宾虹的理论是概括了上千年山水画,他做了一种高度总结,我认为在今天你如果只按照他的这种理论去描绘山水显然是不够的,就像邹老师现在的山水表达,近看全是单纯的笔墨线条,远看郁郁葱葱,满山是树,满地是水;但是千树万树无一笔是树,千山万水无一笔是水。所以我同样认为真正的大师是画一种概念,无论画山画水,画花画树,无一笔是山水与树木,这才是绘画意境,也是用诗意眼睛去观照外在的境。”

“很多学习绘画的人在多年后,总是怕描绘得不像,而我从来没考虑过这个问题,我一直认为齐白石老先生所说的‘妙在似与不似之间’,我现在的绘画是在慢慢做减法,把更多的笔墨趣味,去书写我胸中的所思所想。我不管学习任何前辈与大家,都在探索表现自己的艺术语言与风格。”

 

《多难·浮名联》

纸本  125×45cm


清源际:“那在您看来,艺术与人生的关系和重要意义在哪,以及您今后的艺术与人生会怎么样去发展和表现呢?”

兵:“其实我觉得艺术与宗教在怡情养性上,对人心性的陶冶和慰藉起着很好的作用,但是艺术对人情感的影响,会比宗教来得更加自然直接。”

“在我生命中,我挚爱着书画,我会在任何时候想方设法去执笔挥毫,全身心地投入绘画中,那种情满于山,意溢于水,物我两忘的状态真舒服。不论严寒酷暑,我却毫不在乎,可能这就是艺术带给我精神世界最大的享受吧。”

“艺术是人生孤独中的清欢,宁静中的激越,这也是佛教所讲的‘ 静’、‘ 空’,是自我修养最好的状态,这是艺术对人的妙处所在。我年过花甲投入绘画以来,真正感受到这种真实与快活,也是对我人生的一种升华。”

 

《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纸本  115×35cm

“对于未来,我同样有我的艺术追求。自古中国画是一种内省的艺术,所以我们要用中国的哲学思想去看待绘画,要真正把书法融入绘画中,用书写的状态表现绘画,用绘画的方法去写字,这种相得益彰的表现也是我所追求的。”

“所以我觉得应该活在当下,生命从哲学意义讲是没有什么意义的,唯一的意义是一种责任和担当,能苦中作乐。”

 

《空山梅花老横枝》

纸本  75×69cm  2019

 

《老树新花》

纸本  69×69cm 2019

画家语录


“我深信艺术只承认一流,时间才留得住精品。”

——孙娩兵


中国美网意向所有艺术爱好者,写作爱好者征集原创文章,文章可是艺术评论,艺术观点,艺术圈所发生的最新资讯和新闻报道。投稿邮箱:1435484987@qq.com。


  [声明]本文系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本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中国美网

           欢迎注册美网会员,新闻资讯自助上传!


欣赏更多精彩文章


孙娩兵


评论
还可以输入 1000个字符
全部评论(9999